學會說話,應對自如

學會說話

——《蔡康永的說話之道》書評

學會說話,應對自如

說來慚愧,自從開始工作之後,所看書籍基本都是圍繞工作,內容過於專業化,不太適合拿來給學弟學妹推薦,拋開專業內容想想看,最近只讀過一本《蔡康永的說話之道》,還算切題。這次寫書評的契機也算是對我本人的一個警醒,需要在工作之餘抽時間給自己補給些精神養分了。

《蔡康永的說話之道》初次引起我的注意,是因為作者在一個辯論類綜藝節目裡的表現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是點評嘉賓之一,節目的另一位嘉賓總是旁徵博引,透過一個又一個典故讓觀眾信服,話語信息密度很大。而作者在節目中的風格與另一位截然相反,他很少引經據典,但總是能透過一些對生活小現象的敘述和分析,抽絲剝繭,讓深刻的哲理逐漸清晰地還原在眼前。他的說話風格,總有一種四兩撥千斤的效果,讓人能夠“聽得進去”,軟綿綿的臺灣腔,也能激起巨大的能量。

這本書的文筆和內容與他在節目中的表現一脈相承,每一節都是生活中“心靈雞湯”類的小場景,作者通過幾個虛構而又不失真實的人物勾勒出了一系列的生活瑣事,把希望讀者學會的說話之“道”串聯其中。通篇讀下來,每一章節其實都是在講道理,但講道理的過程並不枯燥,反而讓人頗有親身實踐一下的小慾望。

序言中有一段話是這樣說的:“鄉間老農一句話,常常比廟堂之上大人物一小時的演講動人,因為老農那一句話裡面的‘生命含量’很高,能夠打動我們。而大人物縱使言辭巧妙,大部分是別有居心,只想籠絡人。”

考取功名,登上廟堂可能是科舉文化傳統影響之下很多年輕人的志向,我們大多隻是想著用知識和能力武裝自己,讓自己變得更強大。然而在變強大的同時,我們是否在不經意間忽略了一些問題。我在旁人看來是否和自己的地位相稱?我所說的話別人是否願意聽?我是否是一個受歡迎的人?

在從象牙塔走向工作崗位之後,我越發深刻地體會到了說話的重要性,工作是否能夠順利開展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自己想要表達的內容別人是否願意聽、是否願意認同。有人說這叫做“情商”,然而我們把情商解構開來看,如何說話,如何表達是其中很重要的一環。“所有這些事情:報告、開會、道歉、要求加薪、演講、傾聽訴苦,都只跟一件事情有關,就是:你會不會說話,你有沒有能力去想象聽你講話的人是什麼心情,想聽到什麼。”

同樣的意思有成百上千種表達方法,會說話的人總是能夠恰當地選擇最合適的方式,讓人感覺舒服,願意接受,同時也沒讓人感覺刻意逢迎。

希望大家能夠和我一道,讀一讀這本小書,和我一起體會說話的趣味,做一個受歡迎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