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过后的思考——舌尖文化

英国《太阳报》刊登了比尔盖茨的公开信。信中说到:病毒提醒我们,健康多么重要。而我们却忽视健康,吃垃圾食品,喝被各种化学品污染的水,如果我们不照顾自己,我们当然就会生病。看到这里,想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说过的一句话:“如果人类要在21 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2500 年前汲取孔子的智慧。”

疫情过后的思考——舌尖文化

打开《论语》,看看2500 年前孔老夫子的舌尖文化:“食不厌精 ,脍不厌细。食饐而餲,鱼餒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肉虽多,不使胜食气。唯酒无量,不及乱。沽酒市脯不食。不撤姜食,不多食。

疫情过后的思考——舌尖文化

2500 年前,孔子的饮食习惯:年纪大了,吃粮要吃细粮、精粮,便于消化,吃生的诸如海洋类的食物,要尽可能地切细。粮食受潮发霉变质所煮的米饭,鱼和肉变质腐败了,都不吃。食物变色了,不吃。食物的气味难闻,不吃。食物没有煮熟或者煮得太久,不吃。吃饭是有时间规定的,没有到吃饭的时间,不吃。不是按一定方法切割的肉,不吃。没有一定的酱料等佐料,不吃。肉那怕再多,吃肉的份量都不能超过主食。只有酒不限量,但不能喝醉。上集市去买的酒和咸肉,不吃,因为孔子喝的酒都是自己酿的,干肉都是弟子送的。吃饭的时候,姜蒜等调料是不会撤下的,但不多吃。

不知道2500 年前孔子的舌尖文化,对你是否有帮助。疫情,对我们多年形成的观念,产生了重大的冲击,在饮食方面亦是如此。欢迎大家参与讨论!

疫情过后的思考——舌尖文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