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辆卡特车缘何三赴南极而不登陆?

今天想跟大家分享一个我认为还比较有趣的南极小故事。故事跟一辆卡特车有关系。可能不是很多朋友都熟悉,简单地理解,就是一个拖拉机的机头,后面可以挂靠各种托车。有句俗话说得好,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这个卡特车,就相当于火车车头的角色。

一辆卡特车缘何三赴南极而不登陆?

吊车上船

可是,有这么一辆卡特车,或者说两辆吧,连续三年被雪龙船拉着到了南极中山站外围海域,可就是不下船,几个月后,又原模原样地给拉回了上海。要知道,它的任务是要登陆,拖着装满物资的集装箱去内陆考察站。

这个卡特车可不是一般的车辆,总重20多吨的大车头,占地儿不小。在雪龙船下层货舱里,自己就占了一大块地儿。每年能够往南极运送的物资其实很有限,因为雪龙船一年只能去一次,而且雪龙船就那么大的地儿,科考设备、建筑材料、油料、生活补给,什么都得拉,经常需要平衡各种物资的比例。从成本来讲,抛开雪龙船本身要耗费的燃料、淡水不说,国内为准备一次科考活动前后付出的人力、财力,包括各种后勤保障,虽然没有具体的数字,但是平均算下来,一个东西被运到南极,其代价必然不低。

说到这里,插个题外话。记得去年跟一个负责新考察项目的队友聊天。他们要将设备运到站上安装后展开监测作业。可由于项目经费有限,只够购买一套进口设备的钱,无力准备备份。而这套设备用的又都是比较金贵的元件,不论是颠簸,还是气温变化,都可能造成元件失灵。如果真的登陆以后发觉无法运行,那也没别的办法,只能作罢,留待第二年再带新的设备过去。当时领队曾对我说过,还是应该有万全的准备,如果不能百分之百保证项目的顺利实施,那就可能会浪费很多人的心血。好在,设备后来也没啥问题,项目运行得也算顺利。

一辆卡特车缘何三赴南极而不登陆?

南极中山站外围海冰

还是回到卡特车的故事。卡特车在南极考察中到底能发挥什么样的作用?卡特车的任务就是拖着装满物资的雪橇车往内陆站前行,无疑马力越大,可以拉动的物资就越多,在冰盖上也可以跑得更稳当顺利。因此,对于前往几百公里甚至一千多公里远的内陆站队员来说,如果能有卡特车牵引着物资,那无疑会是一个极大的帮助。

既然如此,那么好不容易将卡特车运到了南极,可为啥不登陆、又全须全尾地给拉回来了呢?

这里就不得不提南极大陆周边的海冰了。南极大陆被二十几公里到四十几公里不等的海冰包围着,而且这些海冰的厚度都在一米以上。换句话说,那就是雪龙船在一般情况下是无法靠近中山站码头的。

雪龙船与中山站之间隔着厚厚的、绵延数十公里的海冰。

一辆卡特车缘何三赴南极而不登陆?

南极中山站

那怎么卸货呢?

就拿第35次南极科考来说,雪龙船最后是停靠在距离中山站四十多公里远的外围海域,通过雪地车来回穿越海冰,才实现了史上距离最远、规模最大的卸货作业。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雪地车可以拉着其他物资在海冰上跑,为啥不能拉着卡特车给送上南极大陆呢?

先前提到了,卡特车的自重达到了20多吨,这么大的重量放在雪地车的拖车上,会造成单位面积的冰面承受的压强很大。此时正是南极夏季,气温逐渐升高,单就厚度只有一米多的海冰而言,能否承受得住如此重量的庞然大物,无论是谁,心里都得打个问号。更何况,海冰也不是冻得那么瓷实的,有些地方还有潜在的冰裂隙,甚至还有海豹洞,风险可能随时发生,可以说是危机四伏。

一辆卡特车缘何三赴南极而不登陆?

躺在海冰上最安全

驾驶雪地车的机械师开玩笑地对我说:“要是有谁敢开着雪地车拉着卡特车在海冰上跑,那绝对是英雄!”但英雄有两种,成功的英雄和失败的英雄。在以安全作为任务底线的南极考察活动中,谁也不敢冒这样的风险。毕竟,脚下是冰,冰下是海。

忘记了是什么时候,在打开底舱舱盖的雪龙船里,我瞥见了躲在舱底角落里的传奇卡特车。它似乎有点害羞,也有些难为情,连续三年了,坐着雪龙船去,又坐着雪龙船回。本来是要在南极大陆上大显身手的,结果就这样白白坐船来了个三次南极往返游。

一辆卡特车缘何三赴南极而不登陆?

卡特车在舱底加固

今年雪龙船大修后,又给它留了位置,好像还有几个兄弟一起,安静地暂时借住在了雪龙船舱底。

据说,今年南极的气温较往常要高,眼下最高气温快接近零度了,而且海冰情况也不像去年那么复杂。雪龙船明天就要起航,不知道这次南极之行,卡特车能不能顺利登陆?

一辆卡特车缘何三赴南极而不登陆?

南极守望者

古有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今有卡特车探极,三赴南极而不登陆。这也正是南极科考的不确定性所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