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人需讀《往事豈能如煙》

楊柏如《往事豈能如煙》

2017年3月6日 初稿

前言

清白做人 多奉愛心 勤奮做事 與時俱進

愛家愛國 放眼全球 遇事淡定 笑迎人生

----楊柏如

正文

舊年在網路上偶然看到地圖編輯家楊柏如自著《往事豈能如煙----地圖追夢人的腳印》一書,當時只是略讀了感興趣的一段。今日買到此書通篇泛讀,得到卻是無限思考,決定推薦給當下的年輕人,然而就在我翻轉書本時,突然發現通書沒有定價,沒有書號,目前網上所售數量屈指可數,均有2013年底楊老先生籤贈,且售價奇高。

作為自述體,我們可以理解為個人經歷史。那麼,為什麼我會推薦這本書的原因呢?本書所給我的感悟是一種人生哲學,“多奉愛心 遇事淡定”;是一種史觀,“通過回顧、梳理和反思,想讓自己活得更明白些”;

楊老先生將自己視作俗人,耄耋之年在友人支持下,本著“敘真事,講真話,抒真情”的原則,自著《往事豈能如煙----地圖追夢人的腳印》。書中開篇8頁彩色人物照片及地圖作品,文中自父母一輩簡要介紹,接著是自己從幼時求學生活到進入輿圖圈,到“折騰”(楊老把1949年以後的國家錯誤運動看的淡然,叫做“折騰”),再到退休後的平淡。這薄薄的一本書已經基本是穿越的20世紀,一名普通又帶點色彩的大陸人真實經歷,以及他的史觀,完全衝擊著我的腦神經,因為經歷“折騰”的人很多,正確評價的人也不少,但是敢於“講真話”並且能夠寫出來的中共黨員更是鳳毛麟角。

學習工作感悟:楊老先生5歲開始唸書資質高,13歲由於家境突變輟學,17歲由裙帶關係進入當時中國地學社最具影響力之一的亞光輿地學社做練習生,但是楊老先生在自身努力下贏得了業績的成熟,迎來了職務和薪水的增長,25歲從上海到北京發展,29歲擔任中國第一代國家大地圖集責任編輯,其邊學邊用普通地理學、地圖學、地質學、地貌學、小比例尺製圖綜合原理、水文表示法、地貌表示法等專業書、高等數學等。

感情感悟:通篇楊老先生關於情感方面描述不多,夫妻二人本屬同鄉,書中初見應該是9歲念正規小學後的事情了,二人唸書資質均不錯,抗戰勝利後二人進入地學社製圖,相互學習成長為新一代輿圖力量。在他們的幸福生活中,是平淡的,堅持白頭偕老的信念是什麼呢?我想大概是二人“淡泊名利”吧!

作品欣賞:1949年楊老先生此時已在金竹安、陳志芳商議合作繪製《中華人民共和國大地圖》,由於政權更替導致政區變更頻繁,1950年1月此圖出版後一舉成名,此時距楊老先生在亞光輿地學社工作不過三年有餘。1958年在輿圖界成長起來的楊老先生,擔任中國第一代國家大地圖集責任編輯,不幸在哪個動盪的年代,《中華人民共和國分省地圖》經過10餘年後,作為中國當時最具權威性、技術性、數據性的大型地圖集1969年面世,事實上當時出版只是作為“秘密”供高層領導及科研應用,而出版的只是計劃中中國省區部分。

面對“折騰”;楊老先生面對近20年的“折騰”波瀾不驚,“愛圖不愛官”----追夢,這一點我和楊老先生是比較相像的,當然作為草民我沒有官位,但是亦沒有對金錢和權利的迷戀。

探討“折騰”:作為史地學者避免不了探討古今,作為近百年重要一環的“折騰”,一部分人避而不談,很少一部分人敢於正視談論。當今的社會發展已經沒有50年前的那種恐怖折騰了,是該正史了,楊老先生坦言:

“一個年屆耄耋的退休老人,為什麼還要來談像文化大革命這樣沉重的話題呢?是良知在呼喚!是期益於後人!一個不能從災難中準確總結並認真吸取教訓的民族,是沒有希望的民族”。

更多關於“折騰”的作者親歷寫照還請朋友們移步網路賞文,真真切切寫出那個年代那些事和那些人,以期諸君瞭解一個真實的歷史!!!!!

簡單說,推薦給大家的原因是想大家瞭解真正的歷史,學習老一輩的人生態度,感悟他們的自強不息精神。

O(∩_∩)O~

注:

本文作為書評,多有借用原文語句,還望著作者和版權者多為指正!

青年人需讀《往事豈能如煙》

青年人需讀《往事豈能如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