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喜歡搶玩具,多半是“凡勃倫效應”作怪,父母不妨這樣應對

鄰居最近很是為孩子的社交感到犯愁,原來鄰居發現孩子最近很愛搶同伴的玩具,即便自己手裡拿著新玩具也會興趣不減地去搶奪同伴手裡的舊玩具。即便鄰居出面制止,但是孩子卻不以為然。

一天孩子在小區樓下玩的時候看見同伴手裡拿著泡泡機,孩子很快被吸引了,於是小跑著過去一把搶了下來。孩子突然的舉動把同伴嚇壞了,同伴隨即哇哇大哭起來。鄰居趕緊跑過去道歉安撫,場面一度十分尷尬。想著自己家裡有好幾個泡泡機都被冷落在陽臺上,鄰居不明白為什麼別人家手裡的玩具就是“吃香”?

孩子喜歡搶玩具,多半是“凡勃倫效應”作怪,父母不妨這樣應對

一、為什麼孩子會喜歡搶其他小朋友玩具?

在一檔明星親子綜藝中,陸毅的女兒貝兒看到黃磊女兒多多懷裡抱著狗狗,於是想都沒想就一把抱過來,甚至還想要把狗狗抱回自己的家。情商很高的多多,遇到這樣的“明搶”也很是無奈,甚至帶著哭腔地去向爸爸求助。這條小狗不過是很普通的小狗,為什麼就獲得了孩子們如此大的青睞呢?

1. 孩子對於周圍的事物充滿了好奇心

孩子總是有著旺盛的好奇心,周圍的環境中總是有能夠引起孩子興趣的事物。即便是自己認識的事物,只要變換了場景或者對象仍然會引起孩子的關注。孩子的心思相較於大人而言更加的敏銳。

孩子喜歡搶玩具,多半是“凡勃倫效應”作怪,父母不妨這樣應對

2. 孩子們缺少物權意識

在孩子的成長中物權意識是不斷髮展起來的,孩子不會區分“你的”“我的”,處於以自我為中心的狀態中的孩子習慣把所有的物品都據為己有,這樣的舉動讓孩子覺得很愉快。

3. 孩子希望獲得的關注

孩子希望自己可以成為大人們關注的焦點,於是孩子會故意做出一些能夠引起大人反應的行為舉動。孩子並不會對這些行為進行區分,只要能夠引起父母的重視,孩子就會樂此不疲。

孩子喜歡搶玩具,多半是“凡勃倫效應”作怪,父母不妨這樣應對

二、孩子愛搶玩具,主要是“凡勃倫效應”在作怪

在經濟學中有一種效應叫做凡勃倫效應,這種效應指的是人們對於某種物品的消費熱情會隨著這種物品的銷售價格的提升而增長。商品的價格越高,人們的購買慾望越強烈,這其中大有揮霍性消費的特徵。

1. “別人手裡的玩具更好玩”

這就是典型的凡勃侖效應,孩子們對於屬於自己的玩具不感興趣,但是當玩具到了同伴手裡,孩子便會發現玩具身上的很多有趣之處。孩子需要付出一定的代價獲得的玩具對於孩子而言更有趣味性。

孩子喜歡搶玩具,多半是“凡勃倫效應”作怪,父母不妨這樣應對

2. “得不到的我就搶過來”

當孩子發現依靠“搶”這種方式可以輕鬆地實現對物品的佔有時,孩子會覺得玩玩具的樂趣變多了。“搶”的過程成了孩子玩玩具的一個環節,並且這個環節增加了孩子對於玩具的興趣。

3. “別的的玩具我也要”

當孩子有了自我意識以後,對此的心理會由此而產生,這時候,孩子發現別人的手裡有玩具,而自己沒有時,孩子的內心會受到一定的刺激。於是本著“我也想要有”的心理,孩子做出了“搶”的行為舉動。

顯然不管孩子是因為哪種原因做出了“搶”的動作,這對於孩子都會產生負面的影響。孩子的社交會因為搶玩具而受到阻礙,所以父母有必要對此給予一定的關注。

孩子喜歡搶玩具,多半是“凡勃倫效應”作怪,父母不妨這樣應對

三、父母應該怎麼教育孩子,避免孩子搶玩具?

1. 引導孩子意識到“搶”是不對的行為

當孩子的是非觀沒有形成時,對錯在孩子的眼裡並無不同。所以父母有必要引導孩子意識到搶東西的行為是錯的,這是需要被改正的。當孩子意識到自己的行為會引起他人的反感後,孩子才更加有改正的動力。

孩子喜歡搶玩具,多半是“凡勃倫效應”作怪,父母不妨這樣應對

2. 適當地給孩子建立社交規則

蒙臺梭利在自己的教育理念中提到,以規則為基礎的自由才是真正的自由。父母教育也應該對此有所考量,社交規則的建立使得孩子的行為獲得約束,使得孩子更加能夠收斂不當行為。

3. 教會孩子主動分享

分享玩具是一個越快的過程,主動分享的孩子更加容易受到同伴的歡迎。當然對於孩子而言,分享並不容易做到,這就意味著父母需要花費很多的心思和時間在分享的學習上。切忌不要勉強孩子,避免產生讓孩子牴觸的情緒。

孟子說過,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父母有必要教會孩子在社交中的規矩意識,不妨礙到他人才能夠獲得他人得到信任和喜愛。大家對於孩子搶玩具的做法是如何看待的呢?

本文由耿倩倩聊育兒原創,關注我,每天學習育兒經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