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個走路上下班的90後小夥,有一隻貓和一屋子書。

那個走路上下班的90後小夥,有一隻貓和一屋子書。

城市獨行俠

輕軌最快速度可達每小時150km,公交車搖搖晃晃也能每小時20km,整個城市車水馬龍,來去匆匆。

快,是城市的主旋律。

工作日的城市,人們在等待、堵塞、擁擠中開啟快速的一天。有人在輕軌上艱難地單腿站立,有人在公交車上尋找被擠掉的鞋子,有人在急剎車時被踩腳,悶聲罵了句粗話……

而濱江路上,浩蕩的江風中,有人在獨自行走。沿江而下,跨過東水門大橋,目的地在解放碑,全程四公里,用時一個多小時。

這是他上下班的方式。

像一個獨行俠,生活在城市,又從城市的慣常中剝離。“寒江孤影”是對城市繁華與快速的穿透。

快與慢,是速度,也是態度。

“也恰好是可以行走的距離,四公里路程,不遠不近。最開始就是想走走,鍛鍊身體,後來發現在這一個多小時裡,時間與空間給予了一種支撐點,讓人可以進入到放空的狀態,可以思考,也可以什麼都不想。這種狀態讓人感到獨立並且完整。不像坐公交車,會感覺到身上的機械氣息,似乎自己是整個城市的一個零件。”


那個走路上下班的90後小夥,有一隻貓和一屋子書。

每天在特定的時間出發,別人在輕軌或公交上低頭看手機、打遊戲、瀏覽網頁、瞌睡的時候,他在看江上的行船、身邊路過的人、風雲變幻的天空,想著工作上的問題、早晨閱讀的書中那個讓人疑惑的句子。

時常能夠豁然開朗。

也時常與日出同行,與日落同歸。


那個走路上下班的90後小夥,有一隻貓和一屋子書。

如果加班太晚,還是會選擇坐車回家。他說人不能囿於方式,要懂得變通。

也有人會覺得行走的方式過於浪費時間。

但他不以為然。浪費時間好過被時間浪費。

“以前總是很快,與時間賽跑,卻總是被撂下。於是焦慮、急躁,想要更快……突然慢下來,才發現,快並不能超越時間,慢才能與時間平行,且每一步都很踏實。”

他看書也慢。逐字逐句,不理解通透,絕不翻頁。認識他,才發現,閱讀也可以是一種生活方式。


那個走路上下班的90後小夥,有一隻貓和一屋子書。

書籍與貓


讀書之人有靜氣。

這種氣場不帶侵略性,也不張揚,與之交談,讓人感到舒服。

他喜歡喝茶,茶具卻很少,一隻壺、一蓋碗,兩個杯子。這種喜歡非常極簡,不刻意。

泡了一壺茶,分杯之後,他開始說起書籍。

那個走路上下班的90後小夥,有一隻貓和一屋子書。


人的習慣和興趣愛好,總是從孩童時候就長出根芽。隨著年歲的增長,有的習慣和愛好會被消解,有的則會拔節生長。

小時候喜歡看漫畫書,尤其是哆啦A夢。想著某一天抽屜裡也能突然跳出一隻機器貓,可以滿足自己那些微小又美好的願望。

初中時候,開始看四大名著,但最愛的還是泰戈爾的詩。

“長日盡處,我站在你的面前,你將看到我的傷痕,知道我曾經受傷,也曾經痊癒。”

覺得這樣的句子非常美,泰戈爾的詩總有種淡淡的憂傷,這種情感契合少年無端的哀愁。也看羅曼羅蘭和屠格涅夫,羅曼羅蘭的《名人傳》挺精彩;屠格涅夫的《初戀》至今還記得主要情節,十分狗血。


那個走路上下班的90後小夥,有一隻貓和一屋子書。

高中開始接觸日本文學,主要還是小說,川端康成、芥川龍之介、夏目漱石、西村壽竹等。

“日本受中國文化影響很大,他們的許多年號都是取自中國的古籍,比如近代的年號‘明治’是取自《易經》中的‘聖人難面而聽天下,嚮明而治’;年號‘昭和’取自《尚書·堯典》中的‘百姓昭明,協和萬邦’。看了《尚書》之後,才發現,日本其實很中國。”

之後又陸續讀了許多外國名著,托夫妥耶夫斯基、卡爾維諾、帕特里克、阿加莎……對帕特里克的《香水》印象很深,情節奇異帶點恐怖,作者的想象力令人折服。看到有位現代懸疑推理暢銷書作家將《香水》的情節借用到了自己的作品中。


那個走路上下班的90後小夥,有一隻貓和一屋子書。

天下文學雖無界限。但人有國籍,並紮根在自己祖國的文化中。所以讀到最後,他又回到了中國的經典書籍,並逐漸深入傳統文化領域。

開始是詩、詞、曲,而後涉及到建築、戲曲、琴、棋……從佛家、道家到儒家。

“看的書越多,發現許多東西都是相通的,尤其是中國的傳統文化,融合又獨立。”


那個走路上下班的90後小夥,有一隻貓和一屋子書。

整個疫情期間,他每天六點準時起床,看《易經》兩卦,讀《尚書》一篇,然後開始一天的閱讀。從四書,到五經……閱讀成為生活。

“一提四書五經,大多數人都覺得是封建糟粕,包括我自己。去深入閱讀後,才發現我們帶有偏見。這些書我讀的慢,第一遍會有些生澀,第二遍就會覺得很有趣。讀《孟子》你會發現,孟子這個人很好玩,同時很欠打。讀《易經》你會發現,中國許多思想的都延伸和擴展於此,易學講天地乾坤、萬物陰陽,其實字也有乾坤。如乾卦的元亨利貞,每一個字都蘊含著很多意思,非常豐富。”

閱讀是一個尋找的過程,需要刨根問底,才能看到真正的答案。


那個走路上下班的90後小夥,有一隻貓和一屋子書。

那個走路上下班的90後小夥,有一隻貓和一屋子書。


他的書籍堆滿臥室,以及客廳一角,有些書還沒來得及看。他一本一本地去解讀,認真而專注,並不熱衷於閱讀的速度。

他養了一隻貓,叫芝麻。成了他的伴讀書童。疫情期間,貓與書,是日子的全部。

外面的世界很空,書中的世界卻很大。不能走到街上,便走進書中。在萬眾皆焦慮的疫情期間,“吹滅讀書燈,一身都是月”,未嘗不是一種境界。

“閱讀對一個人最大的影響,是思維方式的改變。以前只能看見一片葉子,現在能看見一整棵樹。”


那個走路上下班的90後小夥,有一隻貓和一屋子書。

他說古代人非常重視“行”,所以“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中國人是很勤奮的,這也是四大文明古國中,中國得以延續的原因之一。

許多典故以及經典句子,他總能脫口而出,也許與他閱讀的方式有關。日積月累的不僅僅是成堆的書籍,還有思想的深廣。


那個走路上下班的90後小夥,有一隻貓和一屋子書。

言,及行。讓人在他身上感受到古意。

生命之輕重,其實在於自己。閱讀是一種讓自己變得“厚”與“重”的方式之一,沒有什麼比內心的豐富更具有力量。

讀書,最後自己成為一本書。

無論是行走,還是閱讀,總有一些人在成為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