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孫韶?雖無開疆拓土之功,仍不失為東吳名將

演義中的孫韶:年幼負氣,極有膽勇

說三國道三國,三國之所以成為古往今來的熱門話題,是因為在那個烽火連天的歲月裡,湧現出無數的名君聖主、賢臣良將,在歷史的舞臺上展現自己的才華。

一部《三國演義》刻畫了一千多個人物,劉、關、張、曹操、孫權、周瑜等主流英雄著墨巨多,形象生動,而有的“小人物”雖然只勾勒寥寥數筆仍寫得生動活潑。

在《三國演義》第八十六回中,羅貫中刻畫了一位少年英雄,他剛一亮相便將其“年幼負氣,極有膽勇”的性格特點展現無遺——他的名字叫孫韶

如何評價孫韶?雖無開疆拓土之功,仍不失為東吳名將

劉備東征失利後,退回白帝城病死,諸葛亮輔助幼主與東吳重修盟好。

魏文帝曹丕對孫權首鼠兩端的態度極為不滿,發戰船三千餘艘,水陸軍馬三十餘萬伐吳。

孫權聞報,遣大將徐盛前往長江沿線禦敵。

徐盛的戰略是採取守計,他命官軍“多置器械,多設旌旗,以為守護江岸之計”。

對於主帥的戰術佈置,年幼的孫韶表示不同意,他說:“今日大王以重任委託將軍,欲破魏兵以擒曹丕,將軍何不早發軍馬渡江,於淮南之地迎敵?直待曹丕兵至,恐無及之。”

孫韶主張主動出擊,於是便不顧徐盛將令,自己帶領本部三千兵馬,趁著夜色渡過長江偷襲魏軍。

孫韶率部奮勇殺敵,魏兵不能抵擋,淹死者大半,吳將丁奉又率軍前來接應。這一戰,吳軍大勝,奪得馬匹、車仗、船隻不計其數,連曹丕本人也差點被活捉。

如何評價孫韶?雖無開疆拓土之功,仍不失為東吳名將

《三國演義》畢竟是小說,儘管孫韶渡江破曹兵這一情節,描寫得栩栩如生,卻是虛構的。

歷史上的孫韶雖然作戰英勇,但沒有演義中描寫的這麼莽撞。相反,他十七歲臨危受命,表現出與其年齡極不相稱的成熟與穩重。在媯覽、戴員之亂髮生後,江東震動,孫韶精心佈防,穩住東吳的根本之地。

歷史上的孫韶

一、冷靜應對叛亂,積極佈防,十七歲成名

孫韶(188年-241年),字公禮,吳郡富春人,為吳國宗室。其父孫河是孫堅族子,曾過繼於其姑,因此改姓俞,後又改姓孫。

《三國志·吳書》載:“河質性忠直,訥言敏行,有氣幹,能服勤”。孫河從小跟隨孫堅四處征討,領左右親兵,為孫堅心腹。孫策平定吳、會後,孫河被拜為威寇中郎將,領廬江太守。

建安五年,孫策在丹徒狩獵時為吳郡太守許貢的門客所傷,不治身亡,孫權繼任。

如何評價孫韶?雖無開疆拓土之功,仍不失為東吳名將

東吳疆域

孫權執政初期形勢非常不利。當時孫氏的實際地盤只有會稽、吳、丹楊、豫章、廬陵五郡,其他偏遠深險之地都未歸附。而且即使在孫權的控制區內也不穩定:

“天下英豪布在州郡,賓旅寄寓之士以安危去就為意,未有君臣之固”。——(《三國志·吳書·吳主傳》)

也就是說,孫權治下還有一些人純粹是“牆頭草”,隨時會拍拍屁股走人。此外,地方豪強與山越勾結,隨時準備作亂。

這一切不安定因素,都給孫氏的統治蒙上了一層陰影,需要時間去慢慢打理。因此當孫策暴亡時,孫權連哭都沒哭夠,就被張昭給拉上馬巡軍去了。

建安八年,孫權西征黃祖,就在這關鍵的時刻,媯覽、戴員之亂很不時宜地爆發了。

孫權剛上臺時曾經誅殺了吳郡太守盛憲。盛憲為吳郡名士,被殺後,他推舉的孝廉媯覽、戴員逃到山中躲避。孫權弟孫翊時為丹楊太守,招致兩人到賬下聽用。

媯、戴兩人趁孫權西征勾結邊鴻,刺殺了孫翊。孫河聞訊後趕到丹楊問責,媯、戴一不做二不休,又殺了孫河。更要命的啊,兩人還打算以丹楊郡降於揚州刺史劉馥。

如何評價孫韶?雖無開疆拓土之功,仍不失為東吳名將

媯、戴之亂對東吳的局勢造成極其惡劣的影響,此時的孫權西征未歸,東吳內部本身又不穩定,此事處理不當,極可能影響一系列的叛亂,後果不堪設想。

孫韶本隨父親鎮守長江沿線重鎮丹徒(今鎮江),聞亂後,顧不上喪父之痛,有條不紊地佈置防守,隨時應對南侵之敵。

韶年十七,收河餘眾,繕治京城,起樓櫓,脩器備以禦敵。——(《三國志·吳書·宗室傳》)

同時,孫權聞報後也從前線撤軍,還軍途中撫定丹楊。夜過丹徒城下時,孫權有意探試城中防備,令部下假裝攻城。此時,孫韶早已安排妥當:

兵皆乘城傳檄備警,讙聲動地,頗射外人,權使曉喻乃止。——(《三國志·吳書·宗室傳》)

事後,孫權對年僅十七歲的侄子大為讚賞,沒想到宗室中竟有此等人物,隨即拜承烈校尉,令其掌管孫河舊部,並將曲阿、丹徒兩縣作為食邑賜予孫韶。

二、獨當一面,鎮守北部邊境,魏軍見之遠徙

成年後的孫韶愈發得到孫權器重,擔任廣陵太守、偏將軍。

魏黃初元年(220年),曹丕冊封孫權為吳王。孫權升任孫韶為揚威將軍,封建德侯。

劉備兵敗夷陵後,吳蜀重修舊好,曹丕因此遷怒於吳,兩軍長期在淮河一線展開拉鋸戰。

黃武四年(225年)十月,孫韶派遣將領高壽等人率領五百敢死士兵,從小路夜襲曹軍,驚出曹丕一身冷汗軍隊。高壽等人甚至奪得曹丕的車蓋而回。

如何評價孫韶?雖無開疆拓土之功,仍不失為東吳名將

位於今浙江省建德市梅城鎮的建德侯牌坊

吳黃龍元年(229年),孫權稱帝,封孫韶為鎮北將軍,防守魏國接壤的北部邊境。從此,孫韶成為獨當一面的大將。

孫韶為邊將數十年,善養士卒,能得死力。並且孫韶深得兵法“知己知彼,百戰不殆”的精髓。

孫權西征後,遷都於武昌,十餘年未曾與孫韶見面。孫權還都建業後,召見孫韶,問其防區要害、遠近人馬多寡、魏將帥姓名等,孫韶對答如流,未有半點差錯。

孫權大喜說道:“吾久不見公禮,不圖進益乃而。”於是加孫韶領幽州牧、假節。

在孫韶嚴密的佈防下,魏軍討不得半點便宜。

常以警疆場斥候為務,先知動靜而為之備,故鮮有負敗。青、徐、汝、沛頗來歸附。——(《三國志·吳書·宗室傳》)

魏國實在拿孫韶沒有辦法,惹不起還躲不起?於是只得堅壁清野,將徐、泗、江、淮一帶軍民的統統內遷,數百里之內都沒了人煙。

吳赤烏四年(241年),孫韶病逝。

如何評價孫韶?雖無開疆拓土之功,仍不失為東吳名將

結語

由於史料的缺乏,關於孫韶的生平已不能瞭解到更多,只能想象著他在戰場上叱吒風雲的英姿。

觀其少年與成年後的表現,可知其用兵老成持重,知己知彼而守備嚴密,雖無開疆拓土之功,但仍可稱之為名將,為何?

孫策去世前囑咐孫權:“舉江東之眾,決機兩陣之間,舉天下爭衡,卿不如我;舉賢任能,各盡其心,以保江東,我不如卿。”

很明顯的趨勢是,孫權執政以後,國策將轉變為以自保為主。

孫權充分認識到孫韶善於守禦的特點,任其為鎮北將軍,防守北部邊境。

另外,孫權遷都武昌後,政治中心西移,江東根本之地需要信得過並且有能力的大將鎮守。孫韶不辱使命,出色地完成了這一重任。其保境安民之功,可與之後的名將陸抗相媲美,因此將孫韶稱之為一代名將又有何不可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