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了3條以上,就說明你情商很高

俗話說,生命是一段旅程,人生是一場修行。


修行的境界,直接表現在一個人的情商上。


情商就是一個人的情緒智力。一個人擁有某些情商能力時,也許並不顯眼。但若缺失某一些情商能力時,便十分明顯。


高情商的人,都會有以下好習慣,中了3條以上,就說明你情商很高。


中了3條以上,就說明你情商很高

1

高情商的人,耐心聽別人把話說完


與人溝通是一門藝術,一種品德,更是一種情商的直接表現。


溝通要有積極的效果,不僅要正確地表達自己的意思,還應積極地傾聽。


我們評價一個人善於溝通,其實善於溝通的人是先傾聽別人的心裡話,邊聽邊想,再站在對方的角度來說。所以他們的話才更容易受到大家的歡迎。


《史記》有句名言說:“言能聽,道乃進”。


人們被傾聽的需要遠遠大於傾聽別人的需要。


所以,傾聽要有耐心。高情商的人,即使對方邏輯混亂,甚至詞不達意,也會鼓勵對方把話說完,弄懂他真實的意思。


高情商的人,就算不認可對方的觀點,也會耐心把話聽完,所以會聽到別人所不知道的東西。


如果你成了別人的忠實聽眾,對方一定會覺得自己受到了重視,從而對你產生好感,願意同你交往


中了3條以上,就說明你情商很高

2

高情商的人,有分寸有底線


周國平曾說過:“一切交往都有不可超越的最後界限,這兩人之間,這界限是不清晰的,然而又是確定的。一切麻煩和衝突都起於無意中想突破這界限。”


高情商的人,心中有尺,口中有度,待人有分寸,自己有底線。


有次曾國藩過生日,名將鮑超親赴安慶前來賀壽。鮑超他是一個粗人,他的軍隊向以能戰、能搶聞名,因此他也是一個富人。


鮑超一共帶來十六包禮物,其中許多珍貴的珠寶古玩之類。曾國藩覽之而笑,從中挑了一頂小帽收下,其他的都送還鮑超。


曾國藩的做法,既沒有違背自己的原則,又不至於駁了手下大將的面子,可謂極有分寸。


三毛說:“朋友之間,分寸不可差失。”


高情商的人,懂得把握處世的尺度,熟不逾矩,不觸底線。


3


高情商的人,不抬高自己貶低他人


人的一生總會與很多人相識相遇,沒必要將彼此之間分個你高我低。


情商低的人,永遠是抬高自己,貶低別人,總是喜歡在公眾場合張揚別人的醜事,恨不得全世界都知道自己比別人優秀。


諸葛亮說:“勿以身貴而賤人。”


情商高的人,不賣弄自己的學識,不吹噓自己的地位。無論有再大的成就,都不會得意忘形。


高情商之人的可貴之處,不在於他的身份有多高,而在於他能夠始終如一地待人謙遜。


才華和成就會令人欣賞,但禮貌和謙卑才會使人尊重。

中了3條以上,就說明你情商很高

4

高情商的人,能控制情緒


每個人都會產生各種各樣的情緒,但是情商高的人,會更好地管理支配不良情緒,把不良情緒巧妙轉移,不做情緒的奴隸。


情緒易於波動、喜怒輕易形於色的人,與其說是坦率,不如說是缺乏內心歷練。


《菜根譚》中有這樣一句話:“吾身一小天地也,便喜怒不愆,好惡有則,便是燮理的功夫”。


我們的身體就是一個小世界,如果能做到使高興和快樂都不逾越規矩,使自己的好惡遵守一定的準則,這就是做人的一種調理諧和的功夫。


任何時候都能做到頭腦冷靜,行為理智,抑制感情的衝動,剋制急切的慾望,使自己始終保持良好的心境,心情開朗,胸懷豁達,才是高情商的表現。


高情商的人,在控制自己情緒的同時,也會體察別人情緒,能夠用自己的方式,讓每個人都舒服和體面。


5

高情商的人,不苟責於人


但生活中,總有些人喜歡揪著別人的錯誤不放,來宣洩自己的情緒,全然不顧他人的感受。


過於苛責,於人於己都是一種傷害。


呂坤在《呻吟語·慎言》中說:“責人到閉口捲舌、面赤背汗,猶刺刺不已,豈不快心!然,淺隘、刻薄甚矣!故君子攻人,不得過七分,須含蓄以養人之愧,令其自新,則可。”


不留情面地責備別人,直到對方啞口無言、無地自容,仍還不止不休,這樣做盡管能夠逞一時之快,其實卻暴露了批評者自己的低情商與心地狹窄刻薄。


事情的角度是多面的,我們不能總是站在自己的角度想問題,更要站在別人的角度看問題。


高情商的人會掌握必要的尺度,從不以一種居高臨下、盛氣凌人的姿態,火候決不超過七分,用含蓄委婉的方式使對方感到慚愧,良心發現,從而改過自新。


畢竟,給別人退路,就是給自己出路。


6

高情商的人,懂得適度“裝傻”


生活中,看破往往不難,不說破則很難。


《荀子·非十二子》裡說:“言而當,知也;默而當,亦知也。”


說話的時候,考慮別人的感受,看破,但不必說破,給別人留有餘地,對方自然會感受到自己的真誠。


很多人不懂得“看破不說破”,喜歡炫耀自己看破的那些小事,只顧自己一時痛快,妄言妄語傷害對方,無形中卻出賣了自己的低情商。


高情商的人,懂得適度“裝傻”,其實不只是管住了自己的嘴,更是設身處地,體諒對方痛處的善良。


共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