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跑線》講述的是一對父母拉吉和米塔為了不讓女兒皮雅輸在起跑線上,費盡心機、不擇手段把她送進名校的故事,而這所謂的名校,還僅僅是一所幼兒園而已。
電影的劇情是一波三折,一家人先扮富,又裝窮,但是裝窮的事實被貧民窟的鄰居識破,最後一家人又良心發現。
《起跑線》的題材非常大膽,批判了印度的階層固化與教育制度的問題。
階級固化
電影讓我想起了科幻小說《贍養人類》和《北京摺疊》,《北京摺疊》中,主角老刀穿越於三個空間之間。
《起跑線》中,拉吉一家人何嘗不是穿越於三個階級呢?
印度人在這部電影裡被分為上中下三個等級:上等人、中等人、下等人,或者說上層社會、中層社會、下層社會,或者說高產階級、中產階級、無產階級,都是同樣的道理。
上等人的孩子將來也是上等人。
正如富太太所說:“我們送他們到德里的頂尖學校,那樣他們長大後就能有所作為,構建他們的未來。”
中等人的孩子將來也是中等人。
正如顧問所說:“如果皮雅進不了頂尖的幼兒園,那她就進不了我國任何一家好大學,如果她的履歷表上填的不是好大學,那她就不可能進跨國公司上班。”
下等人的孩子將來也是下等人。
正如鄰居所說:“如何在貧困中生存是門藝術,我會教你的,因為我經驗豐富。我爸爸很窮,我爺爺很窮,我太爺爺很窮,反正就是我祖先都很窮,我來自貧困家族。”
我們探討得再深入一點。
試圖進入上層階級
米塔鐵了心要把女兒送進排名前五的學校,因為她覺得“不能讓女兒接受我們接受的教育”理由是“公立學校學不到東西”,說明人們已經形成了固定思維。
排名第一的德里文法學校只收住在附近3公里的學生,於是拉吉立即豪擲千金買了學區房。
但是他們發現自己與上層階級完全是格格不入,說英語的富家子弟根本不和說印地語的皮雅玩耍。
因為,英語在印度不僅僅是一種語言,更是一種階級。
為了拿到招生表格,拉吉這樣的普通人需要一大早就來排隊,有的5點就來了,有的4點就來了,還有的凌晨12點就來了,而和學校有關係的上等人就可以走後門。
試圖進入下層階級
拉吉冒著坐牢的風險找到黃牛黨,幫他偽造貧困證明。
為了應付學校的工作人員來調查,拉吉一家還特意搬到了貧民窟,與下水道、垃圾、老鼠為伴。
由於拉吉的雙手很柔嫩,一點不像窮人,鄰居就帶著拉吉擠公交去打工。
拉吉根本無法勝任工廠的體力活,而且一天只能上兩次衛生間,上第三次就要罰款。
另一邊,米塔打水要被欺負,買米要討好工作人員。
事實證明,他們學不會做富人,也學不會做窮人。
改變階級的途徑之一就是接受教育,然而教育制度又有太多問題了。
出身論:
好學校儘可能地只收上層階級,不去好學校讀書就很難成上層階級,不成為上層階級又很難被好學校錄取……這完全就是個怪圈和駁論。
電影中反應的社會問題特別實際也很突出,雖然有些誇張的成分,但同時給我們帶來一些思考的問題!電影中經典臺詞,教育不是行業,變成了生意!讓我們從電影中獲取更多的人生價值和教育啟迪,給我們的孩子一顆純真的心!
閱讀更多 心映象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