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历朝第二代皇位传承都出现重大危机?

中华帝国源远流长,改朝换代不断,但从首个统一朝代秦朝开始就出现了一个惊人的巧合,那就是历朝第二代皇位传承总是出现重大危机。或是宫廷政变、或是流血冲突。甚至强如秦、隋都是传位出现了危机导致二世而亡。


为什么历朝第二代皇位传承都出现重大危机?

赵高:指鹿为马,秦朝二世而亡

秦:二世胡亥凭矫诏上位

扶苏是秦始皇的长子,被立为太子。但因为反对父亲焚书坑儒而多次上书劝谏,遭到秦始皇的疏远,派去北方军中协助蒙恬修长城。后来秦始皇死于沙丘宫平台,临终前下诏让扶苏将兵权交给蒙恬,回京继承帝位。结果赵高与李斯为了一己之私,秘不发丧并修改遗诏,命扶苏与蒙恬自杀,并残杀兄弟二十多人。史载,扶苏在军中收到秦二世假遗诏之后,随即自杀。

扶苏为人刚毅勇武,宽仁守信,有政治远见。如果扶苏即位,那么中华历史将改写。也不会出现赵高专权、指鹿为马的闹剧。秦朝也不至于二世而亡。




为什么历朝第二代皇位传承都出现重大危机?

汉初后宫争斗,最后有诸吕之乱

汉:刘邦改诏不果致诸吕之乱

汉高祖刘邦称帝后,封吕雉为皇后,立吕雉所生之子刘盈为太子。而定陶女子戚夫人娇柔迷人,能歌善舞,深受刘邦宠爱,生下赵王刘如意。刘邦觉得刘如意更像自己,而长子刘盈天资平庸,生性软弱,便有废刘盈改立刘如意为太子之念。吕后深知刘邦更换太子心意已决,只是时间早晚而已。于是求助留侯张良,张良出计请 “商山四皓”辅佐太子,勉强保住了刘盈太子的地位。

刘邦驾崩后,太子刘盈即位,是为汉惠帝。当上皇太后的吕雉则开始独揽大权,先是召回赵王刘如意,伺机将其毒死。又下令砍掉戚夫人手脚,挖去眼珠,整成聋哑,投入厕所,称为“人彘”,供人观赏。吕雉对戚夫人母子的疯狂报复,可谓灭绝人性,惨绝人寰。

惠帝刘盈虽保住了帝位却短命(23岁), 刘盈死后吕后立3岁的(前)少帝刘恭(宫女所生)即位。吕太后临朝称制,掌握国家大权,行使皇帝职权。前少帝因其生母为吕后所杀,有怨言。吕后遂杀前少帝刘恭(7岁),立刘弘为(后)少帝,吕太后照旧临朝天下,吕氏家族掌权,史称诸吕之乱。吕后死后,周勃、陈平铲除吕党,杀少帝迎立刘邦第四子刘恒,是为汉文帝。汉朝经过15年才稳定下来。




为什么历朝第二代皇位传承都出现重大危机?

晋二代白痴皇帝--晋惠帝:何不食肉糜

晋:司马衷痴呆贾南风专权司马氏祸起萧墙

晋开国武帝司马炎死后,由晋惠帝司马衷继位。可惜他为人痴呆不任事。

晋朝开国功臣贾充想把自己的女儿贾南风嫁给司马衷,贾南风长得丑,人又毒辣,一嫁过来,就把司马衷给降住了,软弱无能的司马衷整天唯唯诺诺十分怕她。贾南风随即掌握大权,引得八王之乱。

在八王之乱引发国内的纷争,边疆的不稳,最终导致五胡的趁机涌入,开始了北方长达130多年的纷争乱世。一个丑女和八个王的胡闹耗尽了晋朝那可怜的荣光,直接导致了五胡乱华时代的到来。那么晋武帝司马炎,为什么在自己二十多个儿子当中,偏偏选中了司马衷这个白痴继任呢?

据说司马炎非常中意司马衷的儿子,也就是自己的孙子。之所以传位给司马衷就是想以后皇位可以传给“司马遹(yu)” 这孙子从小就跟在爷爷身边,聪明可爱,很得司马炎的欢心。又一次,城中失火,司马炎站在高台远望情况,司马遹也跟在旁边。就拉司马炎的袖子说:皇帝是九五至尊,不能再危乱的时刻把自己暴露于火光之中。司马炎以前还只是喜爱这个孙子,那次以后就决定把皇位传给司马衷了

关于晋惠帝司马衷到底是不是白痴,史学家历来有争议。说其白痴,源于《晋书》记载的两个一直当笑话相传的经典事例。一是惠帝“闻虾蟆声”,就问左右,“此鸣者为官乎,私乎”?问这蛤蟆是为官家叫还是为私家叫;二是“天下荒乱,百姓饿死”,司马衷又出雷人语“何不食肉糜”?

可叹的是,因为他的愚蠢,致使贾南风专政,也造成了中原王朝的衰落,给汉人带来了近300年的黑暗。



为什么历朝第二代皇位传承都出现重大危机?

隋炀帝:杀兄上位、二世而亡


隋:杨坚废长另立遗祸无限

隋文帝杨坚在位的二十四年间,锐意改革、政绩卓著。但是在位晚年听信文献皇后之言,废黜太子杨勇立晋王杨广为太子,埋下了亡国的祸根。仁寿四年(604年)在仁寿宫离奇去世。终年六十四岁,庙号高祖,谥号文皇帝

本来隋文帝和独孤皇后对杨勇寄予厚望,但杨勇有个缺点是生性好色和生活奢侈,隋文帝和独孤皇后渐渐对其失望,弟弟杨广看穿一切,暗中谋取太子之位,经常言语中伤杨勇,公元600年(开皇二十年),隋文帝废掉杨勇的太子之位,贬为庶人,改立杨广为太子,杨勇希望觐见隋文帝,诉说冤情,但每次都被杨广拦下,公元604年(仁寿四年),隋文帝驾崩,杨广随即假造隋文帝遗诏,自己继承皇位,赐死废太子杨勇,杨勇死时终年38岁,追封房陵王,杨勇诸子全部流放,后尽数被隋炀帝杨广所杀均无后人。

杨广即位后,频繁的发动战争,滥用民力,致使民变频起,造成天下大乱,导致了隋朝的覆亡。大业十四年(618年),骁果军在江都发动兵变,杨广被叛军缢杀。隋朝二世而亡。




为什么历朝第二代皇位传承都出现重大危机?

玄武门之变:唐太宗杀兄逼父才登上皇位


唐:李世民踏着兄弟的鲜血上位果断狠绝

唐朝第二个皇帝、天可汗唐太宗毋庸置疑是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皇帝之一,但他的帝位来路不正。唐开国皇帝高祖李渊立长子李建成为太子,可李世民以玄武门之变为豪赌,踏着兄弟的鲜血上位,果断狠绝。他赢了这场豪赌,成为唐朝第二位皇帝,但玄武门兵变也成为他一生的污点。李建成也是有能力的人,但他却有一个更有能力更可怕的弟弟!李世民发动玄武门兵变时有如天助,李建成落入圈套被杀,李元吉虽力大骁勇,能以一人当十,却不是尉迟恭的对手,一时露怯被箭射死。而且,李建成的五个儿子,和李元吉的五个儿子也株连遇害。李渊的其他儿子除个别善终外,几无善果。玄武门之变确实留下了后遗症,唐朝自李世民之后政权交接不顺,历代太子不是被废就是被杀,“政变”一波一波的,李家子孙总得经过流血打斗,才能由胜出者当皇帝。




为什么历朝第二代皇位传承都出现重大危机?

烛影斧声、疑窦丛生


宋:烛影斧声之谜

宋太祖的驾崩前夜,曾召见弟弟赵光义一起饮酒,仅仅隔了数小时,赵匡胤就暴病身亡,期间疑点重重。史料记载太祖驾崩,皇后让太监王继恩去叫皇子秦王赵德芳来。但在这时,王继恩却把晋王赵光义叫来了!宋皇后见赵光义,大吃一惊!对光义乞求道:“吾母子之命,皆托于官家。”赵光义哭着回答道:“共保富贵,勿忧也!”后晋王光义继位,史称太宗,改元太平兴国。

即位后,宋太祖两个儿子都年纪轻轻意外死去。关于大宋第二任皇帝赵光义继位是否合法,一千多年来一直争议不断,众说纷纭。《辽史》一书甚至说宋太宗史自立为皇帝。




为什么历朝第二代皇位传承都出现重大危机?

靖难之役,建文帝不知所踪

明:建文帝不知所终

明太祖朱元璋虽有二十六子,太子朱标是朱元璋最喜欢的儿子,朱标一死,大明储君位置空悬,朱元璋考虑很久,最终让皇孙朱允炆继承皇位。朱元璋为了自己的儿孙江山永固,那就是杀戮功臣,这是选定朱允炆要付出代价,仅蓝玉一案,被朱元璋杀害的人员就达1.5万,加上之前的胡惟庸案,明朝开国功臣几乎被屠尽。建文帝即位之初除了进行一系列的必要的改革之外,便在齐泰等人的提议下开始削番。在先后削夺了五位番王后,建文帝的矛头直指燕王朱棣。朱棣也立即采取行动,杀死了朝廷派到北京的驻守大臣,发动靖难之役。

战争延续了三年。建文四年,朱棣的军队浩浩荡荡开进了南京金川门。朱棣占领了南京,命令土兵火速包围皇宫,突然间,皇宫火起,烈火熊熊,浓烟滚滚。朱棣策马冲进皇宫,四处搜素,却不见建文帝的踪影,建文帝不知所终。在群臣的“劝说”下,朱棣在南京即位,年号永乐。




为什么历朝第二代皇位传承都出现重大危机?

福临意外登基

清:福临意外登基

1643年八月九日夜,在毫无征兆下,大清国皇帝皇太极突然死于中风。

只是,皇太极走得太突然,身后事并没有安排,这使得由谁继位成为一个难题。按照皇太极的阿玛努尔哈赤定下的和硕贝勒共议国政的制度,不光是大汗的儿子,大汗的弟弟、甚至侄子都有继位权,具体继位人选由和硕贝勒们择优推举,这种贵族共和制,显然是部落联盟时代的遗风。

多尔衮是努尔哈赤的第十四子,在皇太极统治时代,他屡立战功,因此被封为睿亲王。而多尔衮还是正白旗旗主,他的胞弟豫亲王多铎是镶白旗旗主,再加上胞兄英亲王阿济格,这白旗三王成为了一股非常大的势力,对权力的渴望,让拥戴三王之中威望最高的多尔衮继位,成为他们最迫切的政治诉求。

直隶于皇太极的两黄旗大臣们,为了自己的利益,当然希望皇太极的儿子继位。此时,皇太极共有八个儿子在世,皇长子豪格已是34周岁,何况,豪格随皇太极常年南征北战,被封为肃亲王,也有一定威望,所以,两黄旗大臣索尼、鳌拜等人就密谋拥立豪格为帝。镶蓝旗旗主郑亲王济尔哈朗,因其得益于皇太极,自然也站在豪格这边。

八月十四日,大清国的贵族们聚集在崇政殿,推举皇位继位人选。两黄旗为保胜算,已派兵包围了宫殿,白旗三王,虽未带兵,但毕竟驰骋沙场多年,也就无所畏惧。双方就豪格还是多尔衮继位争得面红耳赤,会议也陷入了僵局。郑亲王济尔哈朗提出了第三个方案:即皇太极第九个儿子福临继位,他和多尔衮辅政。

这个提议的妙处在于,满足了两黄旗拥立皇太极之子的愿望;而福临还不到六周岁,由多尔衮辅政,则满足了白旗三王掌权的渴望;由郑亲王共同辅政,是对多尔衮的制衡,也可打消两黄旗的顾虑。这样福临意外登基,是为入关后的顺治帝,实现了双方的平衡。




为什么历朝第二代皇位传承都出现重大危机?


结语

每个朝代在建立的时候都经历了腥风血雨,而第二代传承是王朝从打天下到治天下的转变时期,这个时候稍有不慎王朝就将分崩离析,第二代君主在王朝总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所以第二代皇位传承从而改变着历史的走向。历史的长河中,仿佛有一只大手在推动着历史的前进,一个朝代的突然灭亡往往推动着一个新的朝代的出现,一个时代的落幕往往会揭下一个新时代帷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