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再埋怨你家孩子不是别人家的孩子,挫折教育可不等于激将法

说起春节的家庭聚会,若是让孩子们回忆起来,头疼皱眉的有两件事:一是被要求才艺大比拼;二是被公布期末考试的年级排名。

春节是一家老小团聚的日子,一年到头好不容易凑在一屋子底下的七大姑八大姨和他二舅,少不了拿孩子说事儿。埋怨自家孩子不如谁谁谁,是国人常用的教育方法,早年美其名曰激将法,如今则套用舶来名唤作挫折教育。除了不恰当地打压、攀比,去年的一些恶性新闻,也愈加催生家长们开始不断使用挫折教育这个名词。相应地,家长们也开始更加重视所谓的逆商教育。一时间,各类“挫折教育”层出不穷下。然而,热闹的表象下却也存在着一些令人担忧的状况尚未得到充分的讨论。

别再埋怨你家孩子不是别人家的孩子,挫折教育可不等于激将法

1.过度锻炼孩子的体力,用“逆境”磨练孩子心智

主持人乐嘉曾将4岁女儿带入沙漠进行徒步训练,后又将女儿送入少林寺学武,引一众网友侧目。客观地说,在不了解乐嘉女儿自己的想法的前提下,网友们妄加评论并没有意义。

别再埋怨你家孩子不是别人家的孩子,挫折教育可不等于激将法

无独有偶,一档综艺节目《四大名助》中也出现了送女儿去沙漠徒步的家长。与前者不同的是,这位“虎妈”没有告知女儿自己的计划,而是在女儿不知情的情况下将其“骗”入沙漠。她认为,这种经历有助于锻炼孩子的体质,增强意志力,令其不至于遇到困难就轻言放弃。而女儿却说,只记住了妈妈对自己的“折磨”。

别再埋怨你家孩子不是别人家的孩子,挫折教育可不等于激将法

2.口头打击式教育,美其名曰激将法

更为常见的,是许多成年人曾经经历过,而且现在仍有无数孩子正在经历的“打击式教育”,我们中国人爱美其名曰“激将法”。(抓马君小常识:激将法并不是三十六计之中的一计兵法!)有一档热播的网络综艺节目《少年说》,其中一个叫袁景颐的小女孩在节目中诉说妈妈总是拿她的“学霸女闺蜜”来和她进行比较,并进行言语上的打击:“你看你的成绩这么差,为什么她会跟你做朋友。”

别再埋怨你家孩子不是别人家的孩子,挫折教育可不等于激将法

借助节目平台,女孩勇敢地向妈妈大喊:“为什么我的努力,你从来没有看到过?”而妈妈却轻描淡写地回答说,因为自己认为——如果不打击袁景颐,她就会有点飘。听到妈妈的回答后,女孩争辩道:“可是我并不适合激将法,你这样让我觉得自己很差劲。”可惜袁妈妈并没有真正听见女儿的心声,仍然以成人不容挑战的权威反驳了回去,并坚持认为这是对女儿好的教育方式。于是女孩再也控制不住内心的难过与愤懑,嚎啕大哭了起来。

别再埋怨你家孩子不是别人家的孩子,挫折教育可不等于激将法

袁妈妈的回答反映出了大多数奉行“打击式教育”法则父母的通识:孩子需要压力,需要挫折,我们都是为了你好。“我们都是为了你好”是一句家长常常挂在嘴边的话,从表面上看的确不可否认,无论是从体能上磨练孩子,或是进行“打击式教育”,父母采取这类“挫折教育”都出自希望孩子变得更强更好的爱子之心。

别再埋怨你家孩子不是别人家的孩子,挫折教育可不等于激将法

但上述案例也有一个共同之处,那就是这些孩子并没能从“挫折”中获得应有的教育,反而经历了不同程度的“磨难”。这样的“挫折教育”真的是“对孩子好”吗?换言之,这真的是正确的“挫折教育”吗?

别再埋怨你家孩子不是别人家的孩子,挫折教育可不等于激将法

所谓挫折教育,是指让受教育者在受教育的过程中遭受挫折,从而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以达到使受教育者切实掌握知识并增强抗挫折能力的目的。

但挫折并不需要人为设置,其实在儿童成长过程中,每天都会遇到许多的挫折:老师讲课听不懂、与朋友相处出现了矛盾、艺术课或体育课上表现不佳等等。这些烦恼或许在成人眼中不值一提,但实际上都是切实困扰着孩子的难题。这是他们面临着的真实的挫折。也只有他们内心认为需要解决的,真实的挫折得到克服,作为学习主体的孩子才能获得真正的成长。

挫折教育还有一个直接目的是锻炼孩子的抗挫折能力。“抗挫力”在心理学中有一个专门的词,叫做Resilience,本意为弹力、弹性,中文里可以对应为韧性。我们可以形象地将之理解为,有了“抗挫力”,孩子在遇到困难后不会一蹶不振,反而能像弹簧一样迅速振作,重整旗鼓。

别再埋怨你家孩子不是别人家的孩子,挫折教育可不等于激将法

反面的情况是,倘若一个孩子不断受挫,既无法实现既定目标,也无法将自己从失败的心理中释放出来,而且一直得不到相应的帮助和关怀,根据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Martin E.P. Seligman)的看法,这会导致产生一种叫做“习得性无助”(learned helplessness)的心理。而这种心理最终会使孩子失去尝试的勇气以及与逆境抗争的能力,就像那个已经习惯了被小树桩束缚的大象一样。

别再埋怨你家孩子不是别人家的孩子,挫折教育可不等于激将法

与习得性无助相对应,塞利格曼还提出了一个概念——习得性乐观(Learned Optimism)。意指孩子可以从所遭受的困难和挫折中锻炼出乐观向上的品质。与“抗挫力”的教育目标相一致,无论前方有何险阻,始终能以乐观积极的心态和百折不挠的态度去应对。

别再埋怨你家孩子不是别人家的孩子,挫折教育可不等于激将法

思维不够健全、世界观仍在建立的孩子,如何能成功地从挫折中全身而退,这必然离不开家长的倾力相助。所以说,真正的挫折教育并不是人为地制造挫折,而是与孩子一起面对挫折,帮助ta战胜挫折。

别再埋怨你家孩子不是别人家的孩子,挫折教育可不等于激将法

那么作为家长,应该如何帮助孩子克服挫折呢?

1.正视挫折,在情感上予以认可和鼓励。

当孩子遇到挫折时,家长需要在情感上给予支持,给孩子提供心理上的安全感。使其明白挫折是普遍存在的,没有完美无缺、战无不胜的人。同时鼓励Ta尝试着去解决问题,如果有需要,爸爸妈妈随时可以提供帮助。

别再埋怨你家孩子不是别人家的孩子,挫折教育可不等于激将法

2.克服挫折,找到解决难题的方法。

身陷挫折之中的孩子,就好比掉进了别人挖好的大坑之中。怎么从坑里爬出来,需要一定的方法和工具。不同年龄段或受教育程度不同的孩子所拥有的能力有大有小,家长要对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一个合理的评估。先要判断这个困难的难度,看其是否有可能依靠孩子自身的能力去解决,如若不能,就需要由家长引导ta解决问题,或根据情况由成人示范如何解决。

别再埋怨你家孩子不是别人家的孩子,挫折教育可不等于激将法

3.反思挫折,避免再次陷入同一问题之中。

从挫折中吸取经验教训同样重要,如何不让孩子在同一个坑里摔倒两次,是家长应该关注的问题。此外,让孩子产生自我规避的意识尤为重要。只有不断完善自我、不断为自己赋能,才能从根本上减缓遇到挫折的可能和挫败感。

别再埋怨你家孩子不是别人家的孩子,挫折教育可不等于激将法

从屡战屡败,到屡败屡战,中间是有巨大的心理难关需要克服和学习的。如果没有正确的态度和方法,人为地为孩子设置挫折进行教育,那么很有可能你的孩子只接收到了挫折、被否定和安全感缺失。而这些负面的感受恰恰都是爱的反面,为人父母,我们不该把自己变成孩子挫折的一部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