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時期,為什麼始終保持著與西域通好的關係?

導言:西域早在兩漢時期就成為漢、匈兩族激烈爭奪的地方,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漢武帝帝派張騫出使西域,開闢了絲綢之路,促進了中西多方面的交流和發展。之後出現的王莽政權歧視少數民族,導致了中西關係惡化,中斷了雙方友好往來的關係。東漢明帝時期基本恢復了與西域的友好往來的關係。東漢和帝以後, 與西域之間的交通出現中斷現象,但之後又被恢復了。

直到東漢末年時期,東漢一直維持著與西域通好的關係。東漢和西域的關係經歷三次中斷與三次恢復,其中的原因究竟是什麼呢?

東漢時期,為什麼始終保持著與西域通好的關係?

東漢能在嚴峻、複雜的社會形勢下與西域恢復友好關係,主要有以下的原因。

第一,是班超、班勇父子努力的結果。這是東漢通好西域的最主要原因,他們憑藉著堅強決心 和堅定信念,多年苦心經營,最終成功促使東漢與西域重新通好。班超投筆從戎,加入到出擊北匈奴的隊伍中。在永平十七年,班超受命率36人出使西域。自此開啟了在西域的多年經營,為通好西域做了大量的活動鋪墊。班超首先到達的是鄯善國,由於鄯善王對他們使者團的態度變得不好,在一個大風的夜晚,他率領36人突襲北匈奴使者駐地,使用火攻之計消滅了北匈奴使者。

他的不尋常之舉促使鄯善國舉國都欽佩他,而且還為他以後在西域開展鬥爭奠定了基礎。自此以後,班超通過個人才智,班超充分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條件,促使大漢王朝和西域各國都恢復了友好往來關係。在他的個人努力之下,東漢與西域恢復通好關係。東漢後期,在匈奴勢力的威脅之下,朝廷派出班超之子班勇出兵西域, 開展再次通好西域的活動。到了順帝時期,班勇成功促使東漢與西域再次通好。

班超父子在實現東漢與西域通好方面做出了傑出貢獻,他們的愛國精神值得肯定。

東漢時期,為什麼始終保持著與西域通好的關係?

第二,西域各族有著強烈的"向漢"願望,他們自覺支持、維護多民族國家統一。西域各國因為不堪忍受匈奴的重斂政策,都願意歸屬漢朝。匈奴之所以能重建西域統治是因為東漢在統治黑暗的情況下,放棄了經營西域的權力。

東漢時期,為什麼始終保持著與西域通好的關係?

憑藉著班超出使西域奠定的堅實基礎,東漢與西域的通好很快就恢復了。由於西域各國不願在匈奴的統治之下,他們紛紛主發地和班勇聯合起來,出兵與東漢軍隊共同抗擊北匈奴。

通過他們不懈地努力,成功擊退匈奴,恢復了雙方的通好。


東漢時期,為什麼始終保持著與西域通好的關係?

東漢政府的自治政策給了西域政權很大的自主性,緩和了兩個政權之間的矛盾,進一步增強了雙方的合作友好關係。自治政策的施行是東漢之所以能通好西域的一個極為重要的原因。例如班超在出使西域後第一個降服的是鄯善國,他沒有改變原來統治者的統治地位,讓他自治。

降服其他諸國以後,他沒有奪取當時統治者的權力,而是依然繼續讓他們治理國家。東漢政府的自治政策消除西域各國統治者的顧慮,增強了西域各國對東漢政權的信任與向心力。甚至一度依附北匈奴政權的龜茲國最後也歸附在漢朝的旗下。

由此可見,東漢政府的自治政策在與西域各國通好的過程中發揮了關鍵性作用。

東漢時期,為什麼始終保持著與西域通好的關係?


東漢通好西域的一個客觀原因是匈奴分裂、衰落,但是漢王朝經濟、文化先進。東漢建立不久,匈奴內部由於激烈的矛盾分裂為了南、北二部。之後,南匈奴歸附漢朝,北匈奴政權的內部矛盾不斷加劇,出現了不斷分裂的局面。在這樣的分裂局面下,相當一部分北匈奴相繼歸漢。《後漢書·匈奴傳》中記載的就有匈奴相繼歸漢的這種情景。沒有歸附漢朝的匈奴不斷遭到其他少數民族政權的攻擊,實力日趨衰落。匈奴的衰落為班超父子促成西域通好活動提供了有利條件。

此外,很重要的一點是匈奴勢力雖然短期內很強大,但是統治野蠻,沒有自己的文字,在政治制度、經濟、文化、社會生活等方面都比較落後。而東漢王朝無論是在哪方面都處在當時最先進的地位上,嚮往文明的西域各國偏向漢朝是合情合理的。

東漢與西域通好是社會歷史發展的必然要求,對古代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形成具有相當積極的意義。

東漢時期,為什麼始終保持著與西域通好的關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