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種古錢幣的稱呼都在這了,看過後您也會成為老師

金錢文化在我國源遠流長,我國是世界上最早使用鑄幣的國家。距今三千年前殷商晚期墓葬出土了不少“無文銅貝”,為全球最原始的金屬貨幣。歷史上最早出現錢字的貨幣是三國時期的“太平百錢”。在各個歷史時期都有一些有趣的別稱和軼事,且聽逐一道來。


原與“鎛”同為古代農具,跟“劃”相通,呈鏟狀。春秋戰國間物物相易時,金屬農具“錢”即被當作重要財產作為交換流通物;繼而便出現具有貨幣功能的原始大鏟錢,後又稱“布” ( 即“鎛 ”之通假;古時錢鎛混稱猶今之鍬鏟混用。 ) 戰國末至秦,各式貨幣雖統一為“內方外圓”狀態,但“錢”的名稱卻一直被保留下來,至今仍為通用貨幣之統稱。

各種古錢幣的稱呼都在這了,看過後您也會成為老師

西漢•武帝 白金三品龜幣


古音與“錢”通。因貨幣如泉水一樣流通一息,遂有人又將“錢”稱“泉”。王莽篡奪劉漢天下後,因“錢”、“銖”等字之“金”旁與繁體“劉”字結構“卯金刀”之“金”犯其忌諱,故正式以“泉”代“錢”,更鑄“貨泉”、“布泉”以及“小泉直一”至“大泉五十”等六泉。此後三國孫吳之“大泉五百”、“大泉當千”,唐及五代之“乾封泉寶”、“永通泉貨”等,“泉”作“錢”即被廣泛使用並留傳下來。後世文人更因“泉”較“錢”字風雅淡泊。故尤喜稱“錢”為“泉”。

錢的正面之簡稱。即鑄有稱量、年號或國號文字以標誌錢名的一面。如“半面”、“開元通寶”、“順治通寶”等錢面。

各種古錢幣的稱呼都在這了,看過後您也會成為老師

光緒通寶背“新十”機制方孔紅銅、黃銅試鑄樣幣一組二枚


錢的背面之簡稱,又叫“幕”。錢背變化較多:光平無文的叫“光背”或“素背”,如秦漢的“半兩”、“五銖”即多光背。唐宋以下的錢背大多有星月紋或記址、記年、記值等文字。如開元通寶背“⌒”者稱月紋,背“荊”字者示荊州鑄造;南宋嘉定通寶背文“同仁”系記同安監嘉定二年造;明代天啟通寶大錢背文“十·一兩”表示值當十、重一兩;清雍正通寶背滿文“”則表明寶蘇局鑄制。元代“至元通寶”大錢背文更有蒙古、西夏、察合臺三種文字組成,就尤為奇異了。

又稱錢身地張。指錢體除去邊廓和文字所剩下的空餘部分。此部分厚實的叫“厚肉”,輕薄者謂“薄肉”。

各種古錢幣的稱呼都在這了,看過後您也會成為老師

商周 貝幣一組五十九枚

外廓
錢外緣的隆起部分,亦稱“邊廓”、“外輪”,可簡稱為“邊”、“廓”、“緣”等。邊緣有兩圈隆起者則謂“重輪”,如“重輪乾元重寶”。
闊緣
錢的外廓較一般線寬闊者稱“闊緣”。如北宋“祥符元寶”、“元祜通寶”即有闊緣錢。而鹹平元寶闊緣錢卻是後人偽鑄的贗品。
窄緣
錢的外廓較一般錢狹窄者謂“窄緣”。如北宋之“大觀通寶”即多為窄緣錢。
穿
即錢中之孔眼。因作繩線穿系之用遂稱“穿”。古時又稱“好”。習慣簡稱“孔”、“眼”。先秦各類環錢多為圓穿,秦“半兩”後即全部統一為方穿。歷代厭勝錢中尚可見圓穿者。“穿”之上下左右部位則分別稱為“穿上”“穿下”、“穿左”、“穿右”等。

各種古錢幣的稱呼都在這了,看過後您也會成為老師

民國綦江通用當錢二十、綦江流通10代用鉛幣各二枚

孔方兄
秦後各錢均為方孔,古時有人遂戲稱銅錢為“孔方兄”。典出西晉魯褒所著之《錢神論》,其中有“親愛如兄,字曰孔方”句。
廣穿
古錢穿孔比一般錢大的叫“廣穿”。除形制決定者如“五銖”多為廣穿,一般錢中出現“廣穿”則可能為母錢或異品,較為珍稀。
花穿
古錢澆鑄中穿孔錯位不成正方形者稱“花穿”。其中呈六角形的叫“龜甲穿”,呈八角形者謂之“菱花穿”。日本“箱館通寶”呈菱花穿者非因錯範而因工藝設置所致。
內廓
穿孔四周隆起的線條稱“內廓”,亦叫“穿廓”、“好廓”。內廓出現雙稜者舊稱“重好”,即“重穿”意。
四決紋
舊譜書作“四決文”,“文”、“紋”通假。指內廓四角沿對角線方向向外輻射出斜紋,使穿廓呈“ ”狀有決裂之勢,謂之“四決”;射出之斜紋便稱“決紋”。

各種古錢幣的稱呼都在這了,看過後您也會成為老師

戰國·越 戈幣一組三枚

四出紋
舊書“四出文”。四決紋由內廓一直延伸至外廓成“ ”狀者叫“四出”,其斜線便是“四出紋”。古幣中出現“四出”、“四決”紋者以五銖錢為多。
星號
舊稱“星文 ( 紋 ) ”。錢背或錢面出現圓形突起如星狀者 ( · ) 曰“星號”。其位置無定,可列穿孔上下左右各方, 以“穿上星”為多。常見為一粒,變有少數“雙星”者,若上下對稱可稱“雙柱”,如“雙柱五銖”。漢五銖錢面穿孔上下時見半粒星號,謂之“穿上半星”、“穿下半星”。特大“星號”亦可稱“日紋”,如上海小刀會鑄“太平通寶”之背可見“上日下月”以象徵大“明”。
月紋
舊書“月文”,俗稱“指甲紋”。指錢背鑄有月芽形紋路者。按月芽彎勢方向又分數種:月紋上彎成“ ”狀者謂“仰月”;下彎成“⌒”狀者謂“俯月”;在穿旁側立如“)”者稱“斜月”。一般一錢一月,亦有“雙月”,唐開元通寶穿孔上下左右更有“四月”者,變化不一。
雲紋
錢背可見雲形紋路者曰“雲紋”,舊書“雲文”。雲紋較為優美如“ ”狀稱“祥雲”,形態似飛鳥如“ ”曰“瑞雀”。雲紋在唐乾元重寶錢背上多見。

各種古錢幣的稱呼都在這了,看過後您也會成為老師

民國中央銀行評級幣一組兩枚

水波紋
錢背出現水波狀紋路者曰“水波紋”。如日本寬永通寶、文久永寶錢背,即多見各式典型水波紋。
錢文
亦稱“面文”,泛指錢面所鑄文字。如“半兩”、“五銖”“開元通寶”、“太平通寶”、“咸豐元寶”等,均為“錢文”或“面文”。
背文


錢背的文字、包括符號、圖紋及標記等統稱“背文”。如記地“漸”、記值“當十”、記年“六”、吉語“天下太平”等;單見圖紋、符號亦可用“背紋”稱之。
重文
因澆鑄時錢範錯位或移動,致使錢文出現錯移、交叉,使二字現出四字、四字變成六字、八字等均叫“重文”,亦稱“覆文”、“重築”。如“五銖”平行迭現雙“五”雙“銖”,或交叉出現兩個“五銖”等,均謂“重文”。
傳形
指錢文左右二字傳動易位。如“半兩”鑄成“兩半”,“大泉五十”鑄為“大泉十五”等;亦叫“反文”。另有位置未變但錢文反書者,亦稱“傳形”或“反字”。
直讀
面文四字按“上、下、右、左”順序釋讀叫“直讀”。如“乾隆通寶”直讀,即為先上下、後左右;倘非“直讀”即可能誤讀成“乾通隆寶”。一般“通寶”錢多為直讀。舊譜稱“對讀”欠準,因上下可“對讀”、左右亦可“對讀”,不如“直讀”之直觀明快。

各種古錢幣的稱呼都在這了,看過後您也會成為老師

民國二十年(1931年) 東北自衛軍通用券布幣伍圓

旋讀
面文四字接“上、右、下、左”序讀猶如時針之旋轉曰“旋讀”。如宋“祥符元寶”必旋讀,如直讀便成“祥元符寶”而使人詫異。一般“元寶”錢多旋讀,可能取“元”與“圓”相通意。
順讀
亦稱“橫讀”。指“半兩”、“五銖”等二字橫書錢自右向左讀。按傳統書法歷來以自右向左為順勢,故謂“順讀”。
環讀
先秦環錢如“共屯赤金”、“重一兩十二珠”等,其面文依穿孔圓勢作環形書寫,首尾相接,故其文必按環形佈局一一讀出,是謂“環讀”。遼代冥錢“清寧二年”亦作“環讀”。
大篆
春秋戰國間主要為秦國使用的一種文體,包含甲骨文、金文、籀 ( 音宙 ) 文以及六國行用的類似文字。大篆結構繁雜,筆畫重疊,變化無定,故較難辨識。秦以前所有刀、布、環錢及蟻鼻錢之面文,多屬大篆字體。如六字刀、三孔布之文字。

小篆 秦統一中國後據丞相李斯 ( 書法家 ) 意見整頓文字,對大篆書體進行簡化,並使文字形體統一,筆畫勻整;是謂“小篆”,亦稱“秦篆”。秦漢、六朝以至於隋,“半兩”及“五銖錢系”的各種錢文多系小篆書體。 懸針篆 小篆的一種變體。特徵為豎筆下端出現鋒芒,彷彿懸掛著的針尖,故名“懸針篆”。如新莽的貨泉、布泉以及貨布等錢文,均屬懸針篆。

“錢”除了上述幾個別名外,還有“盤纏”、“不動尊”等其他別名。民國初年,因發行的銀幣上有袁世凱像,錢被稱為“袁大頭”;新中國成立後,10元面額人民幣面上印有“全國人民大團結”的圖案,“錢”被稱為“大團結” 等。如今,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錢”的別名仍在不斷演變,例如陝西人將面值100元的鈔票詼諧地稱為“麼洞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