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應重視孩子的發問,並加以鼓勵

父母應重視孩子的發問,並加以鼓勵

小時成績的好環並不能決定一個人的一生。這就是我們常說的:“小時了了,大未必佳。” 小學班上成績很好的學生,上初中和高中後成績下降,這種例子屢見不鮮。反之,小學成績不太好,進中學後成績斐然的亦到處可見。尤其是在男孩子中,更為常見。

這是為什麼呢?一些孩子成績下降了的父母更是為此事迷惑不解。“乖乖的一個孩子,怎麼突然趕不上進度了?”這其中的奧妙,或者說,事情發生的主要原因,是小學功課比較容易,只要順從父母“好好用功”,孩子就能獲得好成績。初高中課程難度逐漸加大,需要個人思考的成分日益增多,這時是孩子本人的意志,而不是父母的意志,父母便無法再左右孩子成績的好環了。這是因為單純的死記硬背已不能解決學習中的一切問題,學科的功課越來越多地要求孩子們獨立思考。因而孩子對所學的課程不感興趣,不肯動腦筋,就會學不懂、學不精,更不要談做作業了。反之,如果孩子對新鮮事物,新的學科能抱有強烈的興趣,強烈的求知慾和好奇心,就會去自尋答案。求知慾和好奇心是每一個人,每個兒童和孩子都天生具有的,只是程度強弱和大小有所差異罷了。這就是為什麼每一個孩子在小時候都喜歡見了什麼就問父母:“這是什麼?”和“為什麼?”

兒童三、四歲的時候,是最喜歡發問的時候,也是兒童智力發育的重要時期。到了小學低年級,孩子開始接觸書本,求知慾和好奇心增加,於是常問父母“為什麼?為什麼應該變成這個樣子?它是怎樣變來的?”父母這時如果因一時答不出而斥責孩子,或因有事而嫌棄孩子厭煩!“我現在很忙,沒有時間跟你講。”或者乾脆罵:“你怎麼這麼嚕嗦,別再問了或“只有你的問題多,下次不帶你出來了!”

父母這種粗暴的態度就會撲滅和冷卻孩子開始萌生的求知慾和日益增長的好奇心。如果這種情形反覆出現,就會使孩子逐漸對一切不感興趣。當然,在學校裡對新的功課就不會產生什麼強烈的興趣了。尤其是當功課有了一些難度的時候,更是如此。心灰意懶。這個道理也很簡單:我問你們,你們還嫌麻煩,我不問就是了。這當然是極端錯誤的作法。旺盛的求知慾是孩子聰明成才的先決條件。所以,父母應重視孩子的發問,並加以鼓勵。

孩子的智力有限,理解力有限,當然對於孩子們的詢問,不一定要解答得很詳盡。但絕不可隨便編個理由敷衍,更不可違背科學亂講。有些問題一時實在無法回答,也應該耐心地講清楚:“你好好用功讀書,將來你自己就會了解的”。因勢利導地引導孩子的興趣自然發展。這應該是父母在教育子女中的一項首要任務。發明蒸氣機的瓦特,由於少年時期看見水壺蓋被蒸氣所吹動,於是對蒸氣產生了興趣,而不斷研究,最後發明了蒸氣機。所以孩子好問,可以說是一種好事。

有的問題,確實答不出來。這時也不妨但白地向孩子承認:“媽不知道。”或“媽也不清楚。將來我問清楚了,再告訴你。”這樣做並不是什麼丟人的醜事。因一個人本來就不可能什麼都清楚;同時也不應忌諱向孩子說明父母讀的書不多,過去沒有條件上大學等等。更重要的,這樣做可以從小教育孩子對科學和學習應該採取老實的態度: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讓孩子從小養成一種求實求是的精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