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浅谈中国古代扇文化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浅谈中国古代扇文化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看了《三国演义》,无论是公瑾还是诸葛亮,似乎谈论起文人气质,总是和一把扇子的身影脱离不开,无论是夏热酷暑,还是寒冬腊月,扇子一扇,总是春风拂面,意暖八方。

那么,你知道为何中国古代文人偏爱扇子吗?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浅谈中国古代扇文化

根据《朱子语类》卷九四记载:“譬如扇子只是一箇扇子,动摇便是用,放下便是体。”扇子作为一种引风工具,在中国历史上有三、四千年的历史,扇子在最初出现的时候所发挥的并不是我们现在所理解的作用。据了解,在最初发明扇子的时候,它是作为一种礼仪工具出现在人们视野中的,只是后来随着时代社会的进步,扇子的其他作用被逐渐挖掘出来,它开始作为一种娱乐、纳凉的生活用品以及时髦的工艺品出现在日常生活之中。扇子的类型有很多种,比如团扇、折扇,亦或是诸葛亮的鹅毛扇等等,不同的外在形态代表的是不同的作用和价值,以及使用者不同的身份地位等方面,而同时,扇子的发展历史之长,使得它衍生了一种自身独特的文化即扇文化,它几乎伴随了整个古代的发展历程。

扇子最早的渊源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浅谈中国古代扇文化

任何一项物品在产生的最初阶段都会被统治阶层用于彰显自己的地位和身份, 古扇在诞生之际也免不了被统治者垄断的命运。据《百度百科——扇子》描述:“以木曰扉,以苇曰扇”,最早的扇子是用苇做成的权力象征物,扇子起初的功能并不是用来纳凉,而是统治阶级为了彰显自己的地位与特权的仪仗扇。”这个时候人们并没有发现扇子其他作用的好处,只是这种礼仪工具的制作方式非常简单,同时在它的实用性被发掘出来之后,人们发现它的实用性大于它的礼仪作用,所以在扇子诞生没多长时间之后,它就被广泛应用在普通百姓之间了。扇子因为自身轻薄而且面积大的优势成为了古代人们纳凉的首选,同时扇子本身作为一种实用工具能够被肆意的进行装饰和改造,在装饰和改造得当之时,它就变为了一种工艺制品,成为古代不少文人雅士的收藏物件之一。

在世界史上除了我国具有使用扇子的历史之外,其他国家也有扇子的发展历史,但是这些国家的扇子基本上可以看作是由中国最早传入的物品,我国古代的扇子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远古的舜禹时期,明代的时候就有舜始造扇的记载,明朝的李时珍在他的著作

《本草纲目》中写到:“ 上古以羽为扇,故字从羽:后人以.竹及纸为篷,故字从竹。”也就是说上古时期的人们就已经学会用羽毛和竹子来制作蒲扇了,当然也有人认为这只是一种自我猜测而已。很多人认为,尧舜时期就已经发明了扇子,当时的扇子的并不是用来纳凉的,它更多的是一种象征意义,寓意的是君主贤明广纳贤才的品行,根据《古今注.舆服》记载:“五明扇,舞所作也。既受尧禅,广开视听,求贤人以自辅,故作五明扇焉。秦、汉公卿士大夫皆得用之。魏、晋非乘舆不得用。”也是因为这个五名单的记载,所以后代的很多人把扇子的发明安在了舜的身上。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浅谈中国古代扇文化

扇子的两大类型

扇子在中国经过几千年的发展之后,现在中国的扇子种类大约有几百种之多,虽然扇子的种类很多,但是总地来说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平扇,一种是折扇。根据《百度百科——扇子》描述:“折扇一名“折叠扇”,又名“聚头扇”。折扇收则折叠,用则撒开,故又称“撒扇”。折扇产生时间虽较迟,其重要性却极大。它携带方便,出入怀袖,扇面书画、扇骨雕琢,是文人雅士的宠物,所以又有“怀袖雅物”的别号。”一般情况下使用折扇的都是文人,也就是说在古代折扇这种类型的扇子一般都是给男子使用的,因为它携带起来比较方便,它可以给出门在外的男子随身携带的可能性。明清时期是中国折扇使用范围最广的一个时期,到了清朝,扇子几乎成为了每个文人官员最常见的配置,扇子逐渐成为了一种标榜自己身份地位的工具,它的社会功能及象征意义远大于它本身的实用性,所以不论季节变化它都始终占据了配置榜的一个位置。

折扇开始流行的一段时间应该是在明朝时期,这主要是由于永乐时期明成祖朱棣的带头作用所引起的一段社会流行风尚,这是根据现代的考古历史得出的结论,因为在现代挖掘的许多明代古墓之中出现的折扇不在少数。最重要的是,这些折扇在全国各个地区都有广泛的分布,甚至因此出现了许许多多扇子的种类,这些大部分都是以地名和人名来命名的扇子,其中也有一些是一扇子的功能来进行命名的,

在《百度百科——扇子》里是这样写的:“折扇制作在全国范围内都有分布,以地名人名著称的就有杭扇、曹扇、川扇、歙扇、弋扇、潘扇、方扇、黄扇、青阳扇、溧阳歌扇、丰润画扇、武陵夹纱扇、金陵柳氏扇、尹氏纸麦扇、吴扇等繁多的名目,也有以功能用途分的春扇、秋扇和靴扇等品种。”古时候的人们在这些折扇上边可以进行作画,也可以题词题诗等,所以古时的扇文化伴随的往往是书画艺术,对于这些扇子的收藏不仅仅只是因为它们的美观和性和艺术性,很多收藏扇子的人收藏的并不仅仅只是工艺品,还有甚至所承载的书画作品的价值。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浅谈中国古代扇文化

相比于折扇来说,平扇一般都是女性在使用,平扇的代表应该是团扇,按照扇子最初的产生以及它的功能作用来说,平扇产生是早于折扇的。团扇的产生也早于折扇,因为团扇自身的形状得到了中国古代百姓的喜爱,团团圆圆这个词和中国人的团圆心意,同时团扇在女性的手中还有遮掩面貌以防外人看到的作用。从《百度百科——扇子》可以理解到:“团扇产生远早于折扇,……而产生了“并面”、“便面”和“障面”的雅称。”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团扇出现的最为频繁的时期应该是唐代时期,团扇上边的发挥范围非常小,一般情况下都是在团扇上边画仕女图,而仕女图的鼎盛时期应该是在唐朝。当然团扇也有一些其他的用途,比如我一些皇宫贵族出行之时所用来遮挡面目以及风沙的工具就是大型的团扇,甚至在更早一些事情,比如三国等时期,团扇也曾经被许多男性用作纳凉工具。

扇子被赋予的寓意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浅谈中国古代扇文化


对一些诗人的作品和小说作品之中,羽扇成为了智慧的代名词,这个意义最早出现在《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的身上,在这本小说的描述之中,诸葛亮时时都拿着一把羽扇,时常在指点江山发挥才智的时候摇一摇,于是这把扇子就成为了它的代名词,成为了一个智慧的化身。后来这个寓意被再一次强调,是在苏东坡的“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诗句之中实现的,也是从这时候开始,甚至成为了许多文人雅士,尤其是幕僚专用的必备工具,不论何时何地的摇一摇自己手中的扇子就成为了能够体现出自己的风雅和智慧的动作。除了这项被强行赋予的含义之外,上次在古龙以及金庸的小说之中担任了武器功能,很多君子类型的武林侠士是都用扇子作为自己的抵御工具和进攻武器。

《怨歌行》中是这样使用扇子的:“新制齐纨素,皎洁如霜雪。裁为合欢扇,团圆似明月。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常恐秋节至,凉风夺炎热。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邓紫棋的普遍寓意还有一种就是人们在一些诗作当中赋予它的特殊情感意义,这样的情感因人而异,不同的作品之中所蕴含的情感有很大的不同。在《怨歌行》中团扇所寄托的是爱情悲欢离合的情感,在这首诗中,扇子代表的是男女双方的情谊,沟通的是双方之间爱情的余韵,合欢扇的别称就是人们赋予扇子特殊含义的一种外在表现。除了情感的寓意之外,扇子本身多样的制作材料让它的工艺品属性更加的突出,到现在为止扇子的艺术性已经大于它其他的属性和功能,制作材料的突出和款式的多样以及与时俱进的制作方式让扇子直到今天还依旧发挥着自己的作用,它的光辉也因此一直没有彻底湮没下去。

总结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浅谈中国古代扇文化

扇子已经中国存在了几千年,它伴随着中国文明的发展一直延续至今,也是因为出现时间太长,它的出处已经无可考证,但仍旧无法阻止世人对它的喜爱,文人学士喜欢轻扇浮尘,稚童老妪喜欢用来纳凉,甚至现在扇子也是很多文豪大家喜欢的随身物。舜始造扇

的故事给了我们一个明确的指向,它在经过千年的发展,形态也变得多种多样,各种玲琅满目的扇子各具特色而又有不同的功能和含义。在文明发展的历史轨迹中,作为工艺品存在的扇子也更加备受瞩目,一些工艺制品的扇子其精美程度震撼世人,同时扇子也被人们赋予了各种情感意义的象征,所以纳兰性德才会把思念和无奈寄托在折扇之上,只能哀叹一句:“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但愿人生若只如初见,只惊鸿一瞥,便一眼万年。

你我目光交汇的一刹那,不必言语,便是永远。

参考文献:《朱子语类》、《古今注.舆服》、《百度百科——扇子》、《本草纲目》、《怨歌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