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坐敬亭山》是描写什么的?

燕南飞174301912


子曰:“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自由逍遥的诗仙李白,一生才华横溢、落拓不羁,却也因怀才不遇只能在山水之间寄予自己超脱的情怀。《独坐敬亭山》这首诗正是写于李白历经坎坷、年逾花甲之时,一人在山水之间享受内心的孤独与闲适。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描写了一幅清幽雅致的大自然景象,颇有清静旷远之感。群鸟飞绝,浮云散尽,诗人独坐其中,享受着喧闹过后的宁静。对于诗人而言,一定是坐了很久很久,才能等着鸟飞还、云散去,真正感受到天的高远辽阔和山的静谧挺拔。

这种喧嚣过后的宁静,就像李白一生绚烂之极归于平淡之后的悠闲雅致,带着淡淡的哀伤与深深的孤独。诗人经历过盛唐的气象万千,遭受过安史之乱的颠簸流离,甚至有过牢狱之灾和流放之罪的悲惨经历。

一个“尽”与“孤”,不仅写出了鸟尽云散之后大自然呈现出的清静之境,而且以动衬静烘托出诗人内心的孤独之感。群鸟相飞,孤云无伴,看着这一切的离去,诗人回顾着自己风云变幻的一生,几多惆怅,几多寥落。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诗人由景转情,由静入定,远用浪漫主义的拟人手法,将自己的旷世孤独寄予在这片敬亭山之中。喧嚣过后,万籁俱静之中,诗人仿佛与这座历经沧桑却不减苍翠的敬亭山谈起了恋爱。
诗人静坐其中,深思良久,回顾着半生的寥落与世态的炎凉,在七次游历宣城的时候,与这座敬亭山,

产生了惺惺相惜之情。虽没有“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的缠绵悱恻,却不乏“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的和谐默契。

诗人在这座敬亭山中寻求到了慰藉,历经悲欢离合与历史沧桑之后的孤独寥落之感,也在这里得到超脱。于诗人来说,是“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于敬亭山而言,则是“幸有你来山未孤”。如此默契,才会显得李白的孤独没有那么哀伤,反而多了几分孤傲与旷远。
全诗

哀而不伤,孤而不悲,晚年之作也难掩青莲居士的浪漫与飘逸情怀。惟愿繁华落尽,浮云散去,后世的我们也能拥有自己生命里的“相看两不厌”。


此笺


浪漫主义诗人的浪漫之处,几乎都是纵情山水,而不囿于儿女之情。对于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世人偏偏要附会出李白与玉贞公主之爱情,更有甚者将李白与杨贵妃扯在一起,实在是对诗人人格的一种侮辱。

对于李白的代表作《独坐敬亭山》来说,世人便妄言说是写给玉贞公主的,编排出玉真公主隐居于敬亭山,事实并非如此。玉贞公主大李白9岁,二者同死于公元762年,玉贞公主死于江西万年县宁安里凤栖原,李白死于安徽当涂县族叔李阳冰家。

詹锳《李白诗文系年》说此诗作于天宝十二载(公元753年),并认为与《登敬亭山南望怀古赠窦主簿》为前后之作。有人提出不同看法,认为这首诗写于何年,在李白留存的诗稿中并没有注明,而认为这首诗写于天宝十二载只是后人推测所得出的结论,这首诗作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年)的可能性更大。不管是作于753年还是761年,都不会是为玉贞公主所作。公元751年,李白与宗氏结婚,夫妻感情一直很好,安史之乱后李白下狱,宗氏也多方营救。宗氏受李白影响,后也出家修道。

而对于诗仙李白来说,当时的诗人连杜甫他都不会看上眼,只有对孟浩然最有好感,一生写有6首赠诗。之于前朝诗人,李白一生敬慕谢眺,写给谢眺的诗有二十多首。谢眺曾为宣城太守,是故李白多次游宣城,登宣城北敬亭山。除《登登敬亭山南望怀古赠窦主簿》外,还有《游敬亭寄崔侍御》《登敬亭北二小山余时送客逢崔侍御并登此地》。

李白的浪漫一生,也是孤独的一生。不管是公元753年还是761年,此时李白身边已是“众鸟高飞尽”,唯有孤云与自己一样闲来闲去,此句又暗合秋高之景。“相看”句与阮籍“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意境相通,又有自己写给孟浩然的“白首卧松云”之意。北宋词人辛弃疾借李白诗意,写出“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异曲同工。


信阳人评


诗人通过对敬山亭景物的描写,抒发了因怀才不遇而孤独寂寞的情感。鸟儿向远处飞去,直到看不见影子。一片白云也慢悠悠的飘向远方,越来越远,四周一片寂静。

李白看敬山亭不厌其烦的表面原因是敬山亭的景致很美,而实际上,李白把敬山亭看成了是自己的老朋友, 所以才“相看两不厌。”

这时正是李白横遭冷遇,寂寞凄凉的时候。李白曾经七次来到敬亭山所在的宣城游玩,这首诗是李白被迫离开长安10年以后再次来到敬亭山所作的。李白的满腹才情只被唐玄宗视为点缀升平的御用文人,他空有投身政治报效祖国的雄心,却被一些权臣小人算计被迫离开长安,长期的漂泊生活,使李白饱尝了人间辛酸滋味,看透了世态炎凉,从而增添了孤独与寂寞之感。

诗人通过对敬山亭景物的描写,抒发了因怀才不遇而产生的孤独寂寞之感。也正是诗人投入到大自然怀抱,以山为伴,寻找安慰的真实写照。

独坐敬亭山

唐·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易之云


《独坐敬亭山》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此诗表面是写独游敬亭山的情趣,而其深含之意则是诗人生命历程中旷世的孤独感。诗人以奇特的想象力和巧妙的构思,赋予山水景物以生命,将敬亭山拟人化,写得十分生动。作者写的是自己的孤独,写的是自己的怀才不遇,但更是自己的坚定,在大自然中寻求安慰和寄托。此诗是诗人表现自己精神世界的佳作。李白长期漂泊。长期的飘泊生活,使李白饱尝了人间辛酸滋味,看透了世态炎凉,从而加深了对现实的不满,增添了孤寂之感,然而傲岸倔强的性格仍一如既往。因怀才不遇一直抑郁不平。身心的疲惫,需要得到慰藉。这期间,他写了大量的借游仙、饮酒的方式排遣苦闷的诗,也写了许多寄情山水、倾诉内心情感的诗篇,《独坐敬亭山》即是其一。抒发了作者的寂寞


文海学徒


《独坐敬亭山》这首诗描述的是:诗人独自一人游览敬亭山的情趣。这首诗的写作目的不是赞美景物,而是借景抒情,借此地无言之景,抒内心无奈之情。这个也折射了当今社会空巢老人的境况。年轻人社会压力大,生活压力大。对老人的赡养就少了。老人家只能孤单生活。因此产生了很多骗老人家买所谓的保健品,电话诈骗老人的事件。年轻人应该在工作之余还要多照看一下老人家,那怕一个电话对老人家来说都是好的。


广州会隆轩


李白,《独坐敬亭山》从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李白这首风景诗的特点是,在艺术上把客观景物拟人化,在内容上反映了作者的孤独苦闷的心情。开头两句写自己闲看鸟飞云散。众鸟先飞尽,而后浮云飘去,只留下山与自己相伴。这就自然引出后两句:能和我彼此欣赏而不厌倦的,只有眼前这座敬亭山了。以山为友仿佛"山"也孤独,与作者同病相怜,共处寂寞。


陈年往事1222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只有看山不厌,山看我亦不厌,言下之意有两层:一是“我”志行高洁,二是孤独寂寞,无有匹俦。


在闽


其实是一首抒情诗,全诗皆是景语,无一情语,然而,由于景是情所造,因而,虽句句是景,却句句是情。

要想读懂这首诗的描写和表达,就要首先了解它的创作背景,这首五绝作于753年(天宝十二载)秋游宣州时,是李白被迫离开长安后,经过了长达十年的漫游,来到宣城时所写。长期飘泊生活,使李白饱尝了人间辛酸滋味,看透了世态炎凉,从而加深了对现实的不满,增添了孤寂之感,然而傲岸倔强的性格仍一如既往。这期间,他写了大量的借游仙、饮酒的方式排遣苦闷的诗,也写了许多寄情山水、倾诉内心情感的诗。

寄情于山水,把山水拟人化,这首诗里面其实是相当于把敬亭山当作了一个懂自己的知己好友或者说内心的那个自己,借以慰籍现实中的怀才不遇与由此而生的那种孤独感。


甲子居


把自己的孤独放在山峰之上。诗人与山川与天空对话,整个生命意识被放大到了巨大的空间格局之中,就会感到一种骄傲、悲壮、感觉如此辽阔的生命并不多,心中浮上巨大的苍凉孤独之感。

题外:其实个人觉得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这首更胜一筹


春上梢


《独坐敬亭山》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此诗表面是写独游敬亭山的情趣,而其深含之意则是诗人生命历程中旷世的孤独感。诗人以奇特的想象力和巧妙的构思,赋予山水景物以生命,将敬亭山拟人化,写得十分生动。作者写的是自己的孤独,写的是自己的怀才不遇,但更是自己的坚定,在大自然中寻求安慰和寄托。此诗是诗人表现自己精神世界的佳作。李白长期漂泊。长期的飘泊生活,使李白饱尝了人间辛酸滋味,看透了世态炎凉,从而加深了对现实的不满,增添了孤寂之感,然而傲岸倔强的性格仍一如既往。因怀才不遇一直抑郁不平。身心的疲惫,需要得到慰藉。这期间,他写了大量的借游仙、饮酒的方式排遣苦闷的诗,也写了许多寄情山水、倾诉内心情感的诗篇,《独坐敬亭山》即是其一。抒发了作者的寂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