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兒粑,我們家過年的味道


每年春節前,我們家都早早地準備年貨。製作臘肉,香腸,熬豬油,買雞鴨,買酒水,買糖果,買磕粉和製作豬兒粑餡的原料,尤其是豬兒粑的原料,我們一定得精挑細選。大年初一,我們南方大多數人家都吃湯圓,而我們家不吃湯圓,而是吃豬兒粑。一方面我們不相信搶元寶真的會給來年帶來好運,最主要的是媽媽老家(宜賓長寧)的特色美食豬兒粑深受我們全家的鐘愛。從我記事起,我們家大年初一早上都要吃豬兒粑。

豬兒粑,我們家過年的味道

它是我們家過年的象徵。

記得在我們兒時,做豬兒粑算是一項大工程。首先在臘月初,或許還早些時候,爸爸媽媽就開始準備糯米。因為那時不能隨便買米。記得有時春節有供應,但是一般都不夠。都要提早和當地農民聯繫,用每月供應的飯米去換糯米。肉,糖等做餡所需要的東西也要很早做準備。在臘月二十二左右就開始泡米,按七斤糯米三斤飯米的比例把米用水泡脹。臘月二十八就開始推豬兒粑。推豬兒粑,好奇怪的名字。意思是用石磨把泡好的米磨成米漿。

推豬兒粑也是一個大工程。那時,爸爸一般不參加這個工程。他負責做豬兒粑餡。媽媽率領我們大小四五個,到離家大約500米的農民家裡推豬兒粑。(我們家有磨,但是不好,因為石質不好,修了也磨不細)。拿桶的,端米的,拿筲箕口袋的,跟前攆後看熱鬧的,浩浩蕩蕩,歡欣鼓舞。包括洗磨,收拾等,要兩三個小時才能完成這個工程。包括其間推磨喂磨的人員交換。推成的米漿是流進拴在磨口的口袋裡,拿回家吊幹,在大年三十晚上,吃過年夜飯,媽媽就帶著我們,開始包上爸爸辦的美味的餡,做成一個個可愛的豬兒粑,只等著初一早上蒸了。

豬兒粑的餡非常講究,我們家鹹的餡是用半肥瘦的肉剁成肉末,加上鹽菜,冬筍,炒好後放涼了再放小蔥末。

豬兒粑,我們家過年的味道

炒餡的技術我今天也不精,原來是我爸爸的專利,現在我弟弟繼承的非常好。說起簡單,要炒得恰到好處真的不容易。甜的餡相對來說技術性稍微低一點。可以有白糖,紅糖兩大類。根據自己的口味,可加上豬油,油渣,芝麻,炒花生,桔紅,冬條(原來有梨元,現在只有冬條)了,還有桂花糖等,就和超市的湯圓餡類似。但我覺得我們家的餡好吃多了。

豬兒粑,我們家過年的味道

我們家的餡沒有超市買的那麼複雜,比例也更恰當。

包豬兒粑也不是一件易事,沒有經過專門的訓練,要想包出不漏餡且小巧可愛的豬兒粑是不可能的。曾經有親戚到我們家學包豬兒粑,準備回去自己做來吃,由於沒有耐心,最終以失敗而告終。在媽媽老家,過去娶媳婦,婆家看姑娘是否手巧的標誌就是看她包豬兒粑的手藝。

豬兒粑,我們家過年的味道

由於得到媽媽的真傳,除了爸爸,我們幾兄妹都會包各種樣式的豬兒粑。

豬兒粑,我們家過年的味道

當然,要包好豬兒粑,前提是糯米糰軟硬度要合適,太乾了要開裂,太稀了塌下去包不了餡。現在有磕粉就好辦多了。在當時推豬兒粑的年代,如果糯米糰稀了,媽媽有時用石磨壓口袋,有時用紗布包上一團擰乾再包。那時吃豬兒粑真不是一件易事。

在生活困難的年代,只有過年才能吃上一兩頓豬兒粑。回憶起當年做豬兒粑的艱辛,怎感覺有絲絲的懷念?我知道這不是懷念艱苦的日子,而是懷念曾經年輕的父母和曾經年少的我們自己。今天做豬兒粑已經不再艱辛,週末家人團聚或者親朋好友來玩,我們經常都會蒸上人人歡迎的豬兒粑。但是,陪伴我們長大的豬兒粑,仍然是我們家過年的象徵。

豬兒粑,我們家過年的味道

蒸上一籠熱氣騰騰,晶瑩剔透的豬兒粑,這就是我們家過年的味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