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之道》:你不是學不好,只是還沒有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

在蘇格蘭的一所大學門口,立著大衛·休謨的雕像。而雕像的腳趾已經被學生們摸的光滑圓潤,露出了底色。

聽說這是學校裡傳統的“考前儀式”。每到期末考試之前,學生們都會來摸一下大衛雕像的腳趾,希望這位學霸能夠給他們一點智慧。


《學習之道》:你不是學不好,只是還沒有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


其實這種事情已經屢見不鮮了。很多學生在考試之前,喜歡做的事情不是抓緊時間學習,而是祈禱。

這些學生不知道祈禱沒有用嗎?實際上是知道的。只是很多時候,學習也沒有成績,那還不如通過祈禱給自己一點心理安慰好了。

學習並不僅僅是學生的必備技能,實際上也是絕大多數人都需要擁有的技能。哪怕學生畢業後,到了社會上,也是需要不斷的學習來提升技能的。

許多人都知道學習的重要性,但是並不是所有人都擅長學習。所以,那些不擅長學習的人,就把學習的能力歸咎於智力問題。他們寧願承認自己智力水平不行,所以學習不好。

可是教育學者齋藤孝卻說:“沒有不擅長學習的人,只是他還沒有找到適合自己的方法。”

其實很多學霸都說自己不是靠智力取勝的,而是靠學習方法。

芭芭拉•奧克利在《學習之道》這本書中,針對不會學習或者學習低效的人給出了立竿見影的學習方法。

學習領域的意見領袖採銅看過大量關於學習類的書籍,他最先推薦的就是《學習之道》這本書。而且還為這本書寫了推薦序。

因為這本書裡面介紹的學習方法可以遷移到任何學科領域。而且書中將一些很深奧的知識深入淺出的解釋給大家聽,並且輔以大量的實踐練習案例。在每章後面還有思考練習。所以這本書非常適合想要學習,卻學習低效或不懂得學習方法的人。

作者芭芭拉•奧克利小學到高中數理成績一路墊底,但是後來竟然學成了工程學博士,後留任教授。而這種逆襲讓他明白了一個很深刻的道理:只要你掌握到了正確的學習方法,就沒有不擅長的學科。


《學習之道》:你不是學不好,只是還沒有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

一、學習是兩種思維間的切換

人有兩種思維,一種是專注思維,一種是發散思維。專注思維可以幫助我們處理一些理性連貫的工作。這是一種垂直性的,可以深度鏈接的思維方式。這種思維方式更容易出現在左腦。

而發散思維是一種可以幫助人們產生創意和靈感的思維。這種思維是右腦的擅長手段。因為我們的右腦更容易產生思維的漫步。

《學習之道》:你不是學不好,只是還沒有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

人為什麼會用這兩種思維方式呢?

在人類的遠古時期,人並不是食物鏈的頂端,所以經常會受到野獸的侵襲。為了保全自己的性命,所以無論是在捕食還是喝水、休息等等時候,都不能直接專注其中,而要時刻保持警惕。所以人們的大腦既要注意尋找食物,又要注意周圍的環境。這樣一來,人們的兩種思維也就形成了。

雖然這兩種思維模式並不是人類所特有的,但卻幫助了人類進化。

現在到了文明社會。專注思維可以幫助我們深度思考一些問題,解決一些難題。但是發散思維卻可以幫助我們產生創意或者靈感,讓文明獲得進步。

我們在學習的時候如果能夠好好的利用這兩種思維,那麼就可以幫助我們高效學習。

當我們解決一些難題的時候,如果一直找不到解題思路,那麼我們可以試著打開發散思維的開關,讓靈感和創意進來,換一個思路或許問題就解決了。

但是當我們的思維一直在外面漫步,無法專注於學習內容的時候,我們也可以趕緊打開專注思維的開關,這樣才能深入的思考問題。

如何將兩種思維自由的來回切換呢?

首先我們必須要意識到,自己擁有這兩種思維。感受一下沉浸在其中一種思維中時的狀態。

其次,當我們一直保持專注時,如果想開啟自己的發散思維,那麼我們只需要去做一些其他的事情,或者休息一下。讓自己暫時忘記剛才思考的事情。這樣發散思維就很容易產生了。

當思維在雲端漫步的時候,如果我們想收回發散思維進入專注模式。那麼我們可以讓自己置身於一個沒有干擾的環境裡練習一會兒冥想。這就好像是思維切換時的一種儀式。讓內在的自己意識到,現在需要思維的切換。這樣可以幫助我們更快速的進入到專注模式。

《學習之道》:你不是學不好,只是還沒有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

二、幫助思維組塊

1、什麼是思維組塊?

思維組塊實際上就是一種思維結構。將一些零散的想法按照一定的規律分類,這樣可以幫助我們更高效的理解和記憶。

如果形象一點的解釋,思維組塊就好像我們玩的拼圖。拼圖在鬆散的時候,看似毫無章法。如果我們開始一塊一塊的嘗試,那麼拼起來會非常費力。但是如果我們能夠先觀察一下,看看這些圖形有沒有什麼規律,然後將相似的圖形放到一類,同一類顏色的圖形放到一起。這樣的話,我們再去拼圖就會快的多。

所以思維組塊的過程,就是給拼圖尋找規律並且分類的過程。我們能夠組塊的拼圖越多,那麼我們拼起來就越省力氣。

《學習之道》:你不是學不好,只是還沒有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

2、為什麼要給思維組塊?

我們的大腦不像機器那樣,可以一下處理成千上萬個數據。大腦一次最多隻能記住四個記憶單元的內容。所以我們必須要將更多的零散信息歸類到一個單元。這樣可以幫助我們提高記憶量。

比如說,現在有a,b,c,d四個字母,我們可以試著記下來。但是如果現在我們找到一些規律,用a來代替一個單詞apple;用b來代替單詞box;用c來代替單詞colours;用d來代替單詞dog。那麼現在我們可以一下子記住四個單詞。這樣的記憶量比剛才的四個字母是很大的飛躍。

思維組塊除了幫助我們提升記憶力之外,還可以幫助我們提升理解能力。經常建立思維組塊的人,大腦結構也會得到優化。以後理解一些問題會更容易找到其中的規律,比一般盲目的看問題更能夠看到問題的本質。

3、如何建立思維組塊?

1、集中注意力在要組塊的信息上

2、理解其中的基本意思

3、從更廣闊的視角分析,尋找更深層的規律:比如這些內容可以應用到哪裡,可以解決哪些問題。

4、回想:不看信息內容,通過回憶總結一下其中的核心內容

5、定期回顧一下,強化組塊模型


《學習之道》:你不是學不好,只是還沒有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


三、超強記憶法

1記憶宮殿

記憶宮殿一詞起源於一位希臘詩人西蒙尼德斯。

有一天這位詩人在宴會大廳中朗讀一首讚美詩。正在這時,有人把這位詩人叫了出去。可是西蒙尼德斯剛走出去,宴會的大廳就坍塌了,廳內的賓客無一倖存。屍體血肉模糊,難以辨認。西蒙尼德斯回憶著當時人們的座位順序,幫助家屬認出了屍體。

後來人們就將這種記憶法稱為記憶宮殿法。實際上,宮殿只是一個自己熟悉的環境的象徵。

我們需要先找到一個自己非常熟悉的房間。然後閉上眼睛回想一下這個房間裡的物品擺放位置和樣子。越詳細越好。接下來我們將要記憶的內容替代房間裡的物品。可以找到記憶內容與物品的相似之處,這樣更容易記憶。

這樣一來,當我們要背誦內容的時候,只要腦海裡想著屋內物品的位置,就可以很快的說出要背誦的內容。

2比喻

我們上學的時候,都學過比喻這種修辭。可是這種修辭形式的作用不僅僅是為了讓文章更生動形象。實際上,比喻也是一種認知的基本方式。我們可以將一些很難懂的事物,通過比喻的形式,看作是另一種我們熟知的事物,這樣可以幫助我們快速的建立認知。

比如,組塊這個詞。如果單純的解釋這個詞或許會讓人云裡霧裡。但是我們通過將思維組塊的過程比喻成拼圖的過程,那麼一切都變得非常好理解了。我們也可以馬上記住組塊的概念。

3編故事

其實編故事並不是作家的特權。我們普通人也可以編故事。而且這個故事無所謂好壞,目的就是為了幫助我們記憶需要記住的信息。

比如說,我們上學的時候要記住化學元素表,老師都會給我們編一個順口溜,這樣我們就可以記住了。其實這種記憶形式就是編故事。至於編一個什麼類型的故事都不重要,只要能夠幫助你記住信息即可。


《學習之道》:你不是學不好,只是還沒有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


四、高效學習法

1抽象化

抽象的反義詞就是具體的。我們學習的時候,很多知識都是具體的。但是我們需要學會將這些具體的知識抽象化。抽象化的目的就是為了找到這些知識背後的底層邏輯。

很多學校都喜歡讓學生進行題海戰術。但是量達到之後,還是有很多同學考不好。為什麼呢?因為他們只是做了很多題,卻從來沒有想過這些題背後的邏輯。

如果做題的時候,我們能夠將一些題背後的思路或者題型找到,那麼我們就知道,很多題實際上都是由一種題型演變出來的。我們只要將這一類題型的例題弄懂弄通,實際上就可以解決所有同類型的題了。

這就是抽象化的好處。抽象化就是把視野放在背後的規律上面,找出這些具體內容的抽象概念。而不是僅僅專注於這些具體問題上面。

2費曼學習法

小時候我們都玩過當老師的遊戲。如果現在你是老師,將會如何教自己呢?

或許你會說,這些知識我還不會啊!

其實這並不要緊。費曼學習法就是一種以教學的身份,來幫助自己理解要掌握的知識的一種方法。

首先,你要確定自己的學習目標。知道自己要學什麼,要學到什麼程度。

其次,把自己想象成老師,正在教一個學生。然後以老師備課的狀態來理解知識,並且準備教案。

再次,開始向你想象中的學生講課。如果有不明白的地方,可以去尋找答案。

最後,重複上一步驟。直到你能夠熟練的講述“一堂課”為止。

《學習之道》:你不是學不好,只是還沒有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

所謂的學霸並不是聰明的人,而是會學習的人。要相信自己,就算你現在學習不好,也不代表你沒有學習天賦,只是還沒有找到正確的學習方法而已。讓這些學習方法成為自己的“學習之道”,你也將在自己的領域脫穎而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