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有沒有像血戰鋼鋸嶺之類引起轟動又寫實的電影大作?

阿杜課堂


1.《上甘嶺》(1956年)《上甘嶺》是沙蒙、林杉執導的第一部表現抗美援朝的經典影片,根據電影文學劇本《二十四天》改編,取材於著名的上甘嶺戰役。影片講述了上甘嶺戰役中,志願軍某部八連,在連長張忠發的率領下,堅守陣地,與敵人浴血奮戰,最終取得勝利。為熟悉生活,編導人員赴朝鮮前線與戰士們一起親身感受,半年時間中訪問了一百多人,記錄了幾十萬字的材料。電影中的插曲《我的祖國》唱遍大江南北,經久不衰。2.《南征北戰》(1952年)解放戰爭時期,華東野戰軍在山東地區與敵人經過多次激戰,徹底粉碎了蔣介石軍隊對山東解放區的重點進攻。1947年冬,國民黨反動派集結優勢裝備和優勢兵力對華東解放區發動重點進攻,中國人民解放軍華東部隊在粟裕將軍的指揮下,於蘇中七戰七捷。為了更有力的殲滅敵人,出於長遠的戰略考慮,實施了大踏步的後退。 對這一舉動,起初有些戰士一時想不通。某師一團一營高營長率領的部隊,轉移到山東沂蒙山區的桃村待命,當地百姓對人民軍隊的後撤也十分有意見。為了平撫安定戰士和老鄉們的情緒,高營長和村長趙玉敏分別將上級的作戰意圖進行傳達和解釋說明。這時,情況突然有了新的變化,反動派軍隊以為我軍是在敗退,便集中了三十萬人馬,從三面向我軍合圍,企圖與我軍展開決戰。我軍在桃村前面的大沙河阻擊敵人,戰鬥持續了六晝夜,然後向鳳凰山轉移,圍殲鳳凰山已經被我軍包圍的敵軍李軍長所屬的七個師。高營長奉命在摩天嶺阻擊前來增授的敵軍張軍長的部隊。 鳳凰山戰鬥結束後,高營長又奉命擔任包殲援敵的前鋒,敵軍退守大沙河南岸負隅頑抗,高營長便抄小路偷渡大沙河,切斷敵軍退路,後敵人又想炸掉大沙河上游的水壩,用洪水阻止我軍過河。趙玉敏帶領游擊隊剪斷水壩上的炸藥導火線,保全了水壩,也保住了下游人民的生命財產,使敵人的狠毒陰謀未能得逞。我軍渡過大沙河,殲滅了頑敵,敵方張軍長及其參謀長均束手就擒。3.《平原游擊隊》(1955年)1943年秋天,侵略我國的日寇向我冀中抗日民主根據地河北省定縣(今河北省保定市定州市)發動了罪惡的"掃蕩"。根據地的軍隊和群眾在黨的領導下,勝利地展開了反"掃蕩"的鬥爭。這時候,我游擊隊長李向陽接到了軍分區司令給他的任務:帶領游擊隊深入敵後平原地區的一個縣城,牽制住駐紮在定縣城的日寇松井中隊長的部隊,不讓他進山區增援,來減輕敵人對山區根據地的壓力;同時要保住堅壁在縣城附近李莊的公糧。李向陽的游擊隊分成兩隊,深人敵後。一隊由參謀長錢大友率領,一隊由李向陽率領。錢大友的隊伍到了敵後,到處散佈消息說李向陽游擊隊下山了,來迷惑敵人。[1]李向陽的一隊深夜來到李莊,會見了我地下黨區委書記孟考同志,他們研究瞭如何來牽制敵人和保護公糧。當天深夜,日寇松井中隊長也在思索怎樣帶著糧食進山去增援;突然四面八方傳來李向陽帶隊下山的消息。他得到李莊反動地主楊老宗送來的情報,便帶隊前往李莊。轉入地道作戰的李向陽從暗中攻擊日軍,並派人燒燬李莊附近的炮樓,但松井依然堅守李莊。漢奸獻計,日軍找到了地道口。為了解救群眾,李向陽率人進城,大鬧敵後。狡滑的松井不離李莊,並把群眾從地道里趕出來,拷問群眾李向陽的去向,並想得到堅壁在李莊的糧食。為了將松井調出李莊,李向陽組織游擊隊攻城,松井為保城被迫撤退。李向陽又一次化裝進城,燒了敵人的糧食,處死了漢奸楊老宗。氣急敗壞的松井再次殺進李莊,這一次陷入了人民戰爭的海洋,日軍被全殲。4.《鐵道游擊隊》(1956年)電影《鐵道游擊隊》由上海電影製片廠於1956年攝製。主要劇情為:抗日戰爭時期,在魯南鐵路沿線有一支鐵道游擊隊,他們破壞日軍鐵路運輸,有力地打擊了敵人。寡婦芳林嫂與游擊隊長劉洪相愛。游擊隊遭到了日寇與國民黨的兩面夾擊,他們挫敗了敵人的進攻。日軍欲給游擊隊以毀滅性打擊,劉洪率部下化裝成日軍突出重圍並消滅了敵特務隊,救出了芳林嫂,對逃跑的日軍進行著最後的戰鬥。5.《奇襲》(1960年)國產故事片。在朝鮮戰場上,中國人民志願軍某部方連長,率領一支偵察隊,接受了上級交給的深入敵後、炸燬敵人一座公路橋--康平橋,切斷敵人退路的任務。偵察隊在執行這項艱鉅的任務時,根據掌握的敵人的行動規律,尾隨敵人前進,巧妙地通過敵人的地雷區。在朝鮮游擊隊和群眾的幫助下,炸燬了康平橋,完成了切斷敵人退路的任務,配合大部隊,全部消滅了敵人。國產故事片。在朝鮮戰場上,中國人民志願軍某部方連長,率領一支偵察隊,接受了上級交給的深入敵後、炸燬敵人一座公路橋--康平橋,切斷敵人退路的任務。6.《地雷戰》(1962年)抗日戰爭時期,膠東抗日根據地邊緣村莊趙家莊和附近幾個村莊,經常遭日偽軍的襲擊和“掃蕩”,損失慘重。為此,區武委會雷主任和趙家莊民兵隊長趙虎依靠群眾,想出了對策。他們一方面把幾個村莊的民兵組成聯防,壯大了武裝力量;一方面用土造的地雷封鎖了附近的日偽據點,從而有力地打擊了日軍的囂張氣焰。為對付地雷陣,日軍中隊長中野特地從青島搬來了工兵,攻入趙家莊,大肆燒殺搶掠。趙家莊的民兵總結了教訓,不斷改進地雷技術,使敵人的工兵無法起雷。麥收季節,日偽軍乘聯防民兵搶收麥子的機會,又一次偷襲了趙家莊,擄走一部分村民。他們讓被俘村民在隊伍前踩地雷,再次進攻趙家莊。趙虎領導民兵巧擺地雷陣,用子母雷、連環雷、釘子雷、碎石雷、鐵夾子雷、頭髮絲雷等各種各樣的土造地雷打根據電影改編的連環畫擊敵人。在八路軍主力部隊的配合下,經過一場激烈的戰鬥,終於解救了被俘的群眾,全殲進犯之敵。本片採取了教學與敘事雙重敘事的技巧,現在看來很是有些先鋒意味。1942年,是抗日戰爭期間最艱苦的年月。本片所描寫的,是當時在膠東抗日根據地發生的事情。那時候,日本強盜不斷地向我抗日根據地進行蠶食、掃蕩。軍區為了粉碎敵人的蠶食政策,加強邊沿地區的對敵鬥爭,特地從主力部隊抽調一批幹部,來組織和領導各地的民兵武裝;同時,還集訓了一批民兵骨幹,學習使用地雷的本領,號召人們對日本強盜展開地雷戰。影片劇情的組織生動、感人,導演以黃村民兵在威震敵膽的地雷戰中大顯身手的史實為素材,處理得質樸而靈活。民兵英雄的勇敢、智慧、不屈不撓與日寇的狡詐、兇險和殘酷形成尖銳的對峙,並在反覆較量中展現出各自的形象特徵。該片還較好地烘托了膠東農村的地方風貌,不僅帶來了一定的審美價值,同時也對體現人民戰爭的思想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