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戰鋼鋸嶺》電影,日軍為什麼不割斷美軍的繩梯?

皇家老鼠不怕貓

戰爭是立體的。這個時候的美軍擁有完全的制空權制海權。每次衝鋒前都會有好幾輪的炮火覆蓋,然後再上人近距離作戰。

日本人也不是笨蛋,他們掏空了整個高地建立要塞,就是要和美軍近距離作戰,因為除了近距離作戰之外他們沒有任何空中海上支援,只要美軍地面部隊不出動他們是不會出來的,出來就是給美軍的空中海面炮火當靶子。換句話說這場戰爭要打下去只能把美軍放上來短兵相接。

並且此時日軍守島的主要目的並不是為了能夠守住島嶼,因為他們也知道不可能守住。之所以守不住還要守首先是為了拖延時間為本土作戰準備拖延時間,二是為了儘可能殺傷美軍,讓美國人知道他們是不會投降的,要想攻取日本本土就要付出更多美國大兵的生命,讓美國不敢輕易從地面進軍日本本土。所以才有了後面的廣島長崎的原子彈。

從根本上說,原子彈是用日本平民的命換取了美國大兵的命,從而逼迫日本投降。

嚴格意義上來說在明知無法取得戰爭勝利的情況下還要葬送自己國民和參戰雙方部隊的性命,當時的天皇就該死。看看二戰失敗後的德國柏林,被蘇聯人幾乎屠城,而最不人道的日本天皇居然還能活的逍遙實在是諷刺。只恨中國部隊沒有攻取日本本土的實力不然東京起碼得拿30萬人來抵南京的30萬性命。


心情821019

《血戰鋼鋸嶺(Hacksaw Ridge)》電影說的是一位“良心拒服兵役者”多斯的故事,故事的高潮是沖繩戰役中的鋼鋸嶺戰鬥,但鋼鋸嶺戰鬥只是背景,並不是故事本身。不知道鋼鋸嶺戰鬥的經過才會有這個疑問。正好本人對太平洋戰史較為熟悉,知道這個問題的答案。

(美軍在沖繩的灘頭陣地)

“沖繩戰役”的規模相當大,從1945年4月上旬開始到6月中旬才結束,為期82天,幾乎3個月。雙方的兵力開始是日軍12萬,美軍18萬人,後來美軍大規模增兵到55萬。八萬餘日軍戰死,幾乎數目相同的島民捲入戰火成為犧牲品,美軍的死傷也是整個太平洋戰爭中最大的,接近7萬人,而且美軍總司令巴格納中將也在6月18日戰死,成為二戰中戰死的最高軍銜的軍官。

(死前的巴格納中將,雖然帶了士兵鋼盔,但還是被日軍炮兵認了出來,一陣150榴彈炮集中狂轟,死在了日軍司令官牛島滿之前)

戰鬥是4月5日開始,美軍在島中部的嘉手納海岸登陸,把島分為南北兩半,再小心翼翼地花了5天時間終於南下推進到了日軍的主陣地。這時才開始遭到日軍的頑強抵抗。

沖繩戰役中日本第32軍高級參謀八原博通大佐是陸大41期軍刀組,他在缺少了原來答應給他的第9師團和第84師團的情況下,僅靠第24和第62師團以及獨立混成第44旅團進行了很充分的準備。

沖繩的日軍並沒有指望勝利,從一開始他們的作戰方針就是儘可能地拖延抵抗從而為本土爭取準備決戰的時間。巴格納中將的指揮是有問題的,連陸軍的麥克阿瑟都表示沒有必要和日本人一寸一寸土地的爭奪,只要把日本人封閉起來,有地方作為進攻日本本土的基地就行了。

(美軍在這張圖上是從北往南打,前田是必經之路)

“血戰鋼鋸嶺”在日文中是“前田高地戰鬥”,這個地方是前往日本第32軍司令部坐在地首裡城的必經之路。雖然這個地方的地形對防守很有利,1000米左右的寬度上坦克能夠機動的不到130米,其餘的地方連步兵都要搭梯子才能通過,但是在八原博通的防禦計劃中這裡是倉庫,沒有構築防禦戰斗的陣地。而且這裡也沒有專職防守部隊,是從前線被打退下來的第62師團的三個大隊(營)殘兵,每個大隊滿員有1233人,但是到了前田高地的這三個大隊全部加起來也就只有一個大隊左右了。

(戰地一覽,紅圈內是電影展開的地方)

進攻的美軍是96師的381和383兩個團。

4月25日開始分別從左右兩方進攻前田高地,25日僅僅是狂轟濫炸,光381團就打出了1616發炮彈,空軍投放凝固汽油彈清楚樹林障礙。

4月26日0600開始集中炮擊,1000開始正面進攻,到1300時分有美軍坦克衝過了日軍陣地開始進攻日軍側翼,日軍在26日夜晚由第24師團派出了第32聯隊,大約3千人不到前往增援。

4月27日美軍還是從0600開始上班,但是日軍援軍已經趕到了。美軍用火焰噴射器一點一點把壕溝裡的日軍燒出來佔領,但是美軍自己也被交叉火力完全壓制,到最後美軍在一天裡幾乎沒有進展。

晚上日軍32聯隊第2大隊準備夜襲美軍,但是走錯了方向到了一塊開闊地被美軍發現,立即遭到了迫擊炮的集中打擊,損失慘重。

4月28日美軍按時上班,但是日軍還是在頑強抵抗,381團K連和日軍打在了一起,到最後只剩下24人和I連合並,也就只剩下了70人。

到了晚上,那個被美軍迫擊炮困住的第2大隊的剩餘人員又回來了,日軍對美軍進行了夜襲,直到天明美軍噴火坦克出現才撤退。

4月29日是日軍進行逆襲,383團有一個排30人只剩下了9個人。但日軍在這一天的損失高達400餘人。

4月30日整天激戰,前田高地仍然在日軍手裡。美軍96師的381,383兩個團被77師的306,307兩個團換了下來。其中381團戰鬥力已經降低到了40%,不能繼續戰鬥了,換句話說已經被打殘了,連走都走不動了,都是扶到車上才撤下去的。但日軍更累,而且無法輪換,只是在這天晚上又來了一個大隊的援軍。

我們在電影裡看到的繩梯就是在這天晚上由剛換上來的307團一營架設起來的,共有五處繩梯和4臺15米高的梯子。

(左邊攝於1945年5月4日,有人說頂上站的就是多斯本人,右邊是現在以幾乎同樣角度拍的,頂上已經被削去了不少)

5月1日一早,307團A連和B連分別從東西兩側攀繩梯上斷崖,但是傷亡慘重,無法前進,雖然白天控制了斷崖,但是晚上被日軍的夜襲趕了下來,但是因為日軍的兵力已經捉襟見肘,307團3營穿過了前田高地。

5月2日還是由307團A連和B連上斷崖,但還是無法前進。

5月3日307團1營全部上了斷崖,但因為地方太小,反而成了日本兵手榴彈和迫擊炮的靶子,損失很大。

5月4日,一營對日軍坑道的爆破成功,這才把日軍封了起來。

最後完全結束戰鬥是5月6日。佔領了前田高地的77師和陸戰一師合流,佔領了首裡城。

從上面可以看到,多斯在斷崖上是5月1日到3日,此時日軍已經極度疲憊,除了阻止美軍前進以及發動夜襲騷擾美軍之外,已經無法進行像割斷繩梯這樣的大規模行動了。

看了幾個回答都以為“日軍有機會割斷繩梯”,那是對戰鬥過程和地形以及雙方兵力和火力對比的無知。

割繩梯可不是割褲帶,需要專門工具。另外要知道繩梯共有五架,而且日軍也不知道美軍是如何架設這些繩梯的,在美軍火力佔絕對優勢的情況下,連偵察都不可能,日軍能把美軍趕下斷崖已經都已經是超發揮了,再也沒有能力去想其他了。在沒有了美軍的斷崖逗留是極為危險的,美軍的壓制炮火隨時就來了,日軍完全沒有機會割繩梯。

前田高地還不算最激烈的,再往南,靠近首裡城有一個“安裡52高地”,美軍稱為糖塔山(sugar loaf),在美軍陸戰六師和日軍第44獨立混成旅團之間一天之內10次易主。美軍一個原本250人的陸戰連打得只活下來8人。精銳的陸戰6師僅在52高地就死傷3000人,還有1300人打得精神失常。沖繩戰役中美軍的精神失常率達到7.8%,遠高於歐洲戰場的5.8%和整個太平洋戰場的4.8%。

(安裡52高地)

所以杜魯門總統在能夠使用原子彈的時候沒有了良心的障礙,因為如果照硫磺島和沖繩來仿真的話,美軍在日本本土登陸弄得不好能出幾百萬人的死傷。

(廣島,1945年8月6日0816分)


冰冷雨天

哪有那麼簡單,如果打仗知識把路炸掉,就完事了。還哪有那麼多戰爭。如國日軍把繩梯隔斷,美軍肯定從別的地方打上來,到時候指不定死多少人。現在知道美軍就從這個地方來,早做準備哪個好。

也許很多人都沒看過這部影片,面給大家講講血戰鋼鋸嶺的故事

戴斯蒙德·多斯(安德魯·加菲爾德 飾)1919年出生於美國弗吉尼亞州林奇堡市,他的父親威廉托馬斯·多斯是一名一戰老兵。


多斯家有兩個男孩,哈爾是哥哥,戴斯蒙德是弟弟。有一次,兄弟倆打架時,戴斯蒙德差點把哥哥打死。


父母的痛苦,讓戴斯蒙德受到良心的譴責。他深深凝視著家中裝裱的帶著圖畫的《聖經》禱文,內心受到極大震撼。從此,戴斯蒙德堅信“七戒”中“勿殺人”之戒,暗暗發誓從此以後只救人,不殺人。


戴斯蒙德的父親湯姆·多斯 (雨果·維文 飾),是一名在法國服兵役時曾經受傷的一戰退伍老兵,因為3名好友在戰場的犧牲,走不出悲傷的陰影,長期酗酒並且實施家庭暴力。終於有一天湯姆·多斯酒喝多了,拿槍差點殺了多斯的母親。於是戴斯蒙德·多斯決定從此不碰武器。

戴斯蒙德救了一個被汽車軋傷的年輕人,他用皮帶捆紮住傷者的動脈,救了那個年輕人的命,受到醫生的稱讚。



戴斯蒙德毫不氣餒,又送給多蘿西一本書,書內夾著一根漂亮的羽毛。戴斯蒙德約多蘿西一起爬山。戴斯蒙德敏捷得像一隻山羊,可多蘿西遇到一處山崖卻怕得邁不開步。戴斯蒙德伸出援助之手,提出:“你如果要我幫忙,可得讓我吻一下。”多蘿西笑著說:“你這是赤裸裸的敲詐。”當兩個人並肩站在山頂上,不由得緊緊擁吻在一起。戴斯蒙德終於贏得姑娘的愛情。


因為日本偷襲珍珠港,美國國內民眾的參戰熱情一時飛漲。戴斯蒙德受到哥哥哈爾的影響,決定上戰場。戴斯蒙德對女友道出參戰初衷:“當其他人都為我們戰鬥時,我沒有理由滯留後方。”多蘿西難過得落淚,可她接受了現實,並答應了戴斯蒙德的求婚。戴斯蒙德深情表白:“我愛你”。


戴斯蒙德乘火車臨別之際,多蘿西送給他一本聖經,裡面夾著一張多蘿西的照片。

在訓練期間,戴斯蒙德各項體能測試的成績遙遙領先。上司指著槍,告訴戴斯蒙德及其戰友:“這是美國政府為你們準備的禮物,你們要把它當成妻子、情人。”由於嚴格信奉基督復臨安息日會,週六將放下工作休息、並堅信以基督教為信仰作為武器投入到戰鬥中去,戴斯蒙德在服役期間一直拒絕接受攜帶武器,也拒絕在戰場上殺死敵人,在軍中被其他人視為異類和懦弱份子。上司質問戴斯蒙德:“你知道戰場上全是殺戮嗎?”並告訴隊友:“二等兵多斯不崇尚武力,不要相信他會在戰場上救你們。”更加激起眾人對戴斯蒙德的蔑視。


一天, 戴斯蒙德·多斯因拒絕攜帶武器,戴斯蒙德被瞧不起他的隊友一頓揍打。隊友當面說:“我不覺得這是個信仰問題,我覺得你是懦夫。”


上級對戴斯蒙德的堅定信仰沒辦法,只好勒令他以精神問題退伍。他重申自己的參戰緣由,並堅持不退伍、但也不配槍。他不配槍但堅持上戰場的舉動讓所有人都感到頭疼。他受到懲罰,被安排做雜務,比如洗廁所等。


戴斯蒙德·多斯請假,想回去和女友成婚。結果,部隊長官不肯,要求他學會用槍後,才批准他的假期。多斯不同意,被長官關了禁閉。多斯在禁閉室氣得發狂,長官派來了他的未婚妻勸說他。


“我愛上你,是因為你與眾不同。”未婚妻對他說。


“如果不堅持信仰,我不知道該怎麼活下去?”多斯認為。


鬧到最後,戴斯蒙德·多斯上了軍事法庭。戴斯蒙德·多斯在面對質疑時,說:“如果我不堅持自己的信仰,我都不知道該如何適應即將到達的地獄戰場。”


戴斯蒙德·多斯陳訴:“當整個世界分崩離析,我覺得把它一塊塊拼好,是一件好事。”


關鍵時刻,曾參加過一戰的父親找到自己昔日的戰友。這位戰友是負責整個戰役的將軍,將軍寫了字條交給多斯的父親。


在軍事法庭上,主審官看了字條後,當眾宣佈:“二等兵多斯,你有權不帶武器,在地獄般的戰場,保護好自己。”


最終戴斯蒙德·多斯不負初心,隨77步兵師抵達了太平洋戰場。儘管是一名醫療兵,但他與所有戰友肩並肩團結奮戰、在炮火中生死流離。

沖繩戰場多崎嶇山嶺,當時的美軍坦克也是寸步難行。其中最重要的一役,就發生在鋼鋸嶺,時間是1945年,太平洋戰爭末期。鋼鋸嶺完全得名於其形似鋸齒的險要地形。


4月底,當戴斯蒙德的部隊到達這個戰場,抬頭一看:嗬,足足400英尺的直聳高坡,山脊的形狀讓士兵們深感詭異。而且日本士兵最愛打擊醫療兵。於是,戰友幫戴斯蒙德·道斯除去了肩膀上的紅十字袖套。


美軍在攀越鋼鋸嶺前,讓美國軍艦炮擊鋼鋸嶺,陣地籠罩在壯烈濃煙中。但當77步兵師的士兵們攀登上高地、瞬間被窮兇極惡的日本士兵打成篩子、血肉橫飛。


日軍彷彿是“散發著惡臭的魔鬼”。美軍從鋼鋸嶺頂部緩慢推進時,預先架好的火炮、迫擊炮、機關槍噴射出密密麻麻的槍林彈雨,迅速擊打到士兵們的身體上。不甘示弱的美軍猛烈反擊,一些日本士兵的人體被噴火器的烈焰瞬間掀飛或焚化。


短短几分鐘,美軍傷亡者迅速超過75人。剩餘的部隊紛紛撤離,但戴斯蒙德卻不是其中之一。也就是在那一瞬間,他做出了自己一生中最為了不起的決定。而這個偉大的決定,也成為正義戰爭史上濃墨重彩的一筆。

拒絕退出殺戮地帶的戴斯蒙德,為無法及時撤離而遺留戰場的傷員提供緊急援助。他在黑暗中匍匐爬行,小心地搜尋一個又一個傷員。當時滲透進戰場的日軍也在漫遊搜尋,他小心避開日軍搜捕。他將搜救到的傷員們一個個搬運到鋼鋸嶺的懸崖邊,再用繩子一個個吊放下去。


“鋼鋸嶺”一役,戴斯蒙德·多斯奮戰一日一宿,從鋼鋸嶺高地救下不少傷員,甚至還有幾個日本兵,令人啼笑皆非。


一名受傷的士兵發現自己陷落於戰場,距離美軍和日軍的交火地帶僅僅約200米,這幾乎是死神提前下達的死亡判決。戴斯蒙德勇敢地穿越了這生死200米,將那名士兵從死亡線上拉了回來。



當天晚些時候,他在距離敵軍地道口約七八米的地方又救下了新的傷員。霍威爾中士(文斯·沃恩 飾)過去總是欺負戴斯蒙德,逼迫戴斯蒙德拿起武器。但是,現在戰場受傷的他被戴斯蒙德救回一命。


隨著戰鬥肆虐,戴斯蒙德的聲譽開始迅速在軍中增長,但他依然沒有停下自己的腳步,或者說善良與勇氣。葛洛佛隊長(薩姆·沃辛頓 飾)是戴斯蒙德在軍隊的上司,他過去曾試圖按照軍事法庭的規定要求,逼迫戴斯蒙德·多斯隨身攜帶武器。現在,他告訴戴斯蒙德·多斯:“你已經成了大家心目中的保護神。如果沒有你,大家不會再上鋼鋸嶺。”



據說戴斯蒙德在那場戰役中一共救了75人。1945年10月12日,美國政府針對戴斯蒙德在沖繩戰役中的英勇行為,特授予其榮譽勳章,杜魯門總統親自為戴斯蒙德頒發榮譽勳章。


戴斯蒙德的故事也隨著二戰結束,廣為流傳、廣為人知。在傑出勇氣和堅定決心的堅持下,戴斯蒙德在極度危險的魔鬼戰場挽救了許多士兵的生命。他的名字成了一種象徵,彰顯著勇氣遠超職責的卓越功勳。2006年,戴斯蒙德·多斯在家中逝世。


在影片最後,戴斯蒙德回顧自己當時的舉動:“我告訴自己,讓我再多救一個。”

這就是戰爭的故事,窮兇極惡,把敵人逼急了,對自己沒好處,凡事給對手留條退路,總沒錯。


幾張圖看天下

首先有人提到美軍有戰艦在海上,如果割繩索會被炮擊而減少人生力量,這可能只是其中一小點的原因吧。其實主要日軍不割繩索的原因是,美軍要攻擊島上的日軍是勢在必行的了。就是日軍就算割了繩索美軍還是會再弄新的上去被攻陷只是時間上的問題,島上的日軍是要拖著美軍好讓日本本土有更充足的時間去準備本土作戰。好能在本土上打敗美軍(這當然只是日軍一廂情願的想法了)

所以說日軍不會割掉那爬繩網,這血戰鋼鋸嶺是從美軍的角度去寫美日的戰爭,你也可以看這電影的姐妹編(硫磺島的家書)這從日本的角度來看這戰爭的。你就知道當時日本是怎麼看代這戰爭和當時守島日軍的絕望。


別問我貴姓

我是軍林縱橫!我來回答!

事實上,看完《血戰鋼鋸嶺》,許多人都有這個疑惑,費那麼大勁來回拼殺,日軍既然一開始佔據主動,割斷美軍攀登繩豈不乾脆?要這樣想就大錯特錯了。因為,日軍也是有苦說不出,不得已而為之!

其實,電影“血戰鋼鋸嶺”實際上是以沖繩戰役為背景拍攝的。

熟知軍史的人們清楚,沖繩戰役歷時3個多月,美軍傷亡7.5萬人,損失飛機763架,艦艇404艘,坦克372輛;日軍傷亡11萬人,被俘9000人,損失飛機7830架,艦艇20艘。此外,島上平民死亡超過10萬人。

真正的英雄

為什麼必須拿下衝繩?這緣於其地緣的極端重要性。沖繩群島上,日軍建有那霸、嘉手納、讀谷和與那原四個機場,是日本在本土西南方向的重要海空基地。沖繩島因其在日本本土防禦中的重要的戰略位置,為譽為日本的“國門”,因此沖繩島登陸戰就被稱作“破門之戰”。

狂轟濫炸

拿下衝繩島,美軍就可以建立機場,其轟炸直徑直接到日本本土。對於美軍來說,沖繩島必須要拿下。

正因此,戰事之慘烈無與倫比。此戰被丘吉爾稱為“戰爭史中最激烈最著名的戰役之一”。

軍官很稱職

日軍有很多機會將繩梯弄斷,延緩美軍攻勢,為何沒那麼做呢?

難道是守嶺日軍將領也如同《亮劍》中的山崎,另有考慮嗎?對李雲龍指揮的李家坡戰鬥,書中這樣描述,“畢業於帝國陸軍大學的山崎是個出色的戰術家,他指揮構築的野戰工事很是別出心裁。李家坡高地頂端是平面圓臺,按常規,守備一方的工事位置應構築在山坡平臺的稜線部,這樣可以對進攻一方的動態一覽無餘,也便於居高臨下發揚火力。可山崎偏偏把環形工事構築在高地的平面圓臺中心位置,攻擊部隊在坡下看不見守軍,直射火力便失去作用,而迫擊炮之類的曲射火力又極少。攻擊部隊剛剛衝上陡坡,只要一露頭,馬上就被日軍的狙擊手打倒。戰鬥打了整整一天,山坡下躺滿了八路軍士兵的屍體,最先參加攻擊的幾個主力團都傷亡過半失去攻擊能力。”

炮火硝煙

其實,換個思路,燒了繩梯,無關大局。假如燒掉繩梯,龜縮回坑道,以美軍的保障能力,很快就可以再造一個。

而留著繩梯,要美軍上來,短兵相接,反倒避免了日軍長時期暴露在美軍炮火下。

美軍源源不斷

在懸崖上,美軍陣型展不開,引誘步兵上來,步兵無法展開又沒有後援,然後利用碉堡坑道密集衝鋒,一撥撥上來,被一批批幹掉,不是最好的辦法?

“玉碎”作戰使然。日軍守島人數固然不少,有十萬多人。但與美軍比,人數上和軍事裝備居劣勢,日軍知道也守不住。而當時,日本已經換了內閣,提出“玉碎一億”的口號。守島日軍都知道這是場沒法取勝的戰爭,其戰術就是拖時間,消耗敵人,要給美軍巨大殺傷,所以他們就讓美軍深入防禦地帶,給美軍巨大的殺傷和消耗。

勇氣何其難得

事實上,當時日軍的反撲是瘋狂的。日本海軍開始“菊水”行動,“神風特工隊”自殺飛機及其自殺魚雷艇給外圍的美國海軍造成了很大的損失和巨大心理震撼。海軍面臨嚴重的消耗,但為了支持地面部隊進攻和給養,還不能撤退。

當時登島的陸軍第10集團軍司令巴克納中將,就是在最後已經幾乎攻破最南端,在觀察戰鬥時,一顆日軍炮彈擊中他身邊的岩石,尖利的岩石碎片扎入他的胸膛,幾分鐘後他停止了呼吸。這也是美軍在二戰犧牲的最高將領。

苦戰

可見日軍誘敵深入戰術的奏效,避免美軍火力優勢和集團坦克的優勢,讓美軍陷入艱苦地面爭奪戰。


軍林縱橫

根本原因就是割斷繩索就阻止美軍進攻而言意義微小,而且日軍將為這一行動付出慘重的損失,這種“損己利人”的做法當然不會被日軍採取。

首先我們看下日軍割斷美軍的繩梯要付出怎樣的代價:即日軍步兵要衝鋒到懸崖邊,這也意味著已經將崖上美軍全殲或者趕下懸崖了,而一般美軍在這種時刻便立刻開始對懸崖進行全覆蓋的火力打擊,懸崖附近幾十米處都是石頭,毫無遮蔽,在美軍大口徑艦炮和空軍的轟擊下,日軍的傷亡之慘重可以預料。



其次我們來看下假使日軍成功割斷繩梯能對美軍的進攻造成怎樣的影響?一旦繩梯被割斷,美軍必然會對懸崖上所有區域進行反覆密集轟擊,徹底將日軍逼入坑道中,同時在不間斷火力掩護下再次搭建新的繩梯,繼續發起進攻。也就是說日軍付出慘重傷亡割斷的繩梯換回的只是美軍進攻的暫時停止和美軍並不吝嗇的鋼鐵炮彈。


日軍當時最好的戰術就是同美軍打近戰,打膠著戰,來迫使美軍因為害怕誤傷而不敢火力支援,雙方進行純粹的輕兵器戰鬥。這種情況下美軍優勢的火力無法發揮,日軍可以有效的降低傷亡來儘可能的殺傷美軍。所以日軍非但不了割掉繩梯,而且也要儘量不要把美軍全部趕下去,而是在懸崖上同美軍打陣地戰、近距離的消耗戰,讓美軍一點一點的投入部隊,卻又無法發揮其海空火力優勢,這才是上上之策!


小小狼王

其實日軍之所以不割斷美軍的繩梯,原因很簡單,那就是讓美軍繼續上來進攻,這樣才能給美軍造成更大的損失。不然的話,日軍將會無法和美軍直接接觸,面對其海上和空中優勢,很難給其造成有效的殺傷。

鋼鋸嶺其實是在日本沖繩島,當時美軍的作戰目的就是奪取沖繩島這個日本本土的前哨陣地,進而繼續向日本本土進攻,最終贏得勝利。而日本也很清楚這一點,所以也是派遣重兵守衛,日軍在沖繩島部署了12萬軍隊,不過基本都是步兵,重武器比較匱乏,而且日本已經喪失了制空權和制海權,陸軍地面部隊直接暴露在美軍的優勢火力打擊之下。當時的美軍集結了40餘艘航母,近20艘戰列艦,大量的其他戰艦,而在飛機方面更是鋪天蓋地,日軍在這些技術兵器面前已經毫無還手之力了。

所以當時的日軍面臨的其實就是一個必死的結局,其已經被美軍圍困了。因此日軍的實際作戰方案就是拖住美軍,儘可能的給美軍制造更大的傷亡和損失,而當時的日軍也是提倡儘可能多的擊斃美軍之後才可以陣亡。而大多數日軍只有手上的輕武器,沒法給美軍的戰艦飛機造成有效的傷害,因此只能寄希望於和美軍步兵的交戰了。而在鋼鋸嶺,由於地形限制,美軍的坦克等裝備很難上去,只能用步兵來奪取,所以日軍就更不吃武器裝備方面的虧了。

所以這樣一來,日軍是巴不得美軍繼續登上嶺上,和日軍繼續進行近戰的,當然也就不可能把美軍的繩梯給割斷了。此外,還有一點,那就是其實繩梯很好搭建,根據資料,只需要幾個人爬到上面就可以了,而且美軍當時還有專用的繩纜拋射器,可以很方便的攀登上去。


僱傭兵

看過美國大片《血戰鋼鋸嶺》後,很多人始終想不明白,日軍為什麼不割斷繩梯,從而達到阻止美軍進攻的目的呢?經本人觀後有感,發表一點個人看法,當美軍首輪進攻失敗後,日軍完全有時間割斷繩梯的,但是,日軍卻沒有這麼做的目的,那就是,日軍兵力有限,完全做好了人在陣地在的死守準備,利用有限的有生力量,更大限度地殺死敵人,為此對於繩梯來說,斷了,美軍還會再架,美軍為了掩護架設繩梯人員的安全,會發動更為猛烈的炮火打擊。對於日軍來說,既要保存自己的有生力量,又要利用這些有生力量,去最大限度地殺死美軍,生死早已置於度外,更何必在乎一架繩梯?再說,日軍派出兵力去割繩梯,美軍肯定會炮火打擊,這樣就增加了有生力量被消滅的危險,再之,日軍想,反正是一死,還不如省點力氣,好好休息一下更好呢!


笑裡神補刀

首先感謝悟空的問題,這部《血戰鋼鋸嶺》電影,因為美軍有空襲掩護,日軍無法輕易來到懸崖邊鋸斷繩索,如果離懸崖邊太近,也會被下面美軍射殺。鋼鋸嶺的地勢易守難攻,美軍是攻方,日軍是守方,每次美軍一衝上來,就變成日軍的靶子,被躲在戰壕裡日軍一波波消滅掉。留著這個網繩,就是等著美軍上來再消滅他們的。

孫子兵法裡有一招叫:圍師必闕,意思是強調包圍敵人時要虛留缺口。

當美軍衝上鋼鋸嶺後,其實已經被守在上面的日軍包圍了,唯一的退路也被日軍知道,這樣上來一波擊退一波,對日軍來說是消滅敵人有生力量的最好戰略。

鋸斷了也沒用 ,歷史上這條網繩是主人公道斯掛上去,既然能想辦法掛上去,就能在鋸斷後分分鐘給你再掛一次,沒有太大的意義。作為唯一上鋼鋸嶺的道路,日軍可以在繩索附近蹲點守候,佔有主動權,但如果鋸斷後,日軍就無法掌控美軍的動向,四面八方都有可能是美軍進攻的方向,這樣也就變被動了。

就像中國最著名的飛奪瀘定橋一樣,國民黨沒有打斷鐵索,反而留著,可那是中國人民解放軍,不是美軍。

這是戰略,你把繩子弄斷了,美國人爬不上去,你殺誰?當時日本敗局已定,戰略就是儘可能的死守每一個島嶼,加大美軍的傷亡,使之對登陸日本本島的代價做出數量更大的預估,從而能夠在投降時提出有利於本國的條件。然而美國沒派兵登陸,直接扔了原子彈。

最後帶大家看看當時電影圖片一起感受一下:

美麗的護士和小夥子


這個圖片有點走心呵呵

看著戰友犧牲,心裡無比難受

揹著戰友一起走,真是好兄弟


戰爭帶來的慘痛代價


90後熱門娛樂新聞

\n

小日本在幾個島上玩這種戰術是迫不得已的,但確實給美軍造成了重大傷亡。硫磺島、菲律賓、沖繩島都是放棄平地,因為小日本知道在平地根本阻擋不了美軍的鋼鐵洪流,據山守勢與美軍死纏爛打,多少能殲滅或消耗美軍,大的說就是牽制美軍有生力量,為本土"一億總玉碎"爭取時間。
至於日軍是否應該割斷攀爬網之說,大家一直在討論。由於這是真實歷史改編的電影,不存在大家一笑的導演不讓割一說。但還是應該討論一下可能性。一是,日軍有意保留。日本指揮官不都是豬腦子,日軍居高臨下攻擊美軍,只會招來美軍更多的炮火和炸彈,只要捱打的份;日軍可以不下去,但美軍可是非上來不可,如果兩軍面對面,美軍顧及誤傷步兵而沒有重火力支持,日軍可以關門打狗,還有一拼和還手的機會,結果每次也正是這樣的。二是,在可能的情況下,日軍可以利用攀爬網主動出擊,搞一次或多次自殺衝鋒。
\n
畢業於帝國陸軍大學的山崎是個出色的戰術家,他指揮構築的野戰工事很是別出心裁。李家坡高地頂端是平面圓臺,按常規,守備一方的工事位置應構築在山坡平臺的稜線部,這樣可以對進攻一方的動態一覽無餘,也便於居高臨下發揚火力。可山崎偏偏把環形工事構築在高地的平面圓臺中心位置,
\n
【攻擊部隊在坡下看不見守軍,直射火力便失去作用】,而迫擊炮之類的曲射火力又極少。攻擊部隊剛剛衝上陡坡,只要一露頭,馬上就被日軍的狙擊手打倒。戰鬥打了整整一天,山坡下躺滿了八路軍士兵的屍體,最先參加攻擊的幾個主力團都傷亡過半失去攻擊能力。
\n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