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见过最厉害的人,他们“从不工作”

不知你是否有这样的感受,在这个全民“累点低”的时代,每天下班只想做一件事——躺平。

一对黑眼圈,一张面瘫脸,足以书写你的身心俱疲。


我见过最厉害的人,他们“从不工作”


可偏偏在这个时候,会有人跳出来说,他一点都不累。

马云:“加班算什么,我一直12*12。”

刘强东:“混日子的不是我兄弟。”

周鸿祎:“朝九晚五发不了财。”

以及著名历史学家约翰·霍普·富兰克林的这句名言:

我向来十分认同‘谢天谢地,今天是星期五’这句话,因为对我来说,星期五就代表我可以不受干扰,连续工作2天了!


这还不够,如果你有机会跟一些诺贝尔奖获得者、科学家、艺术家交流,他们也会调皮地告诉你:

我一生,每一分每一秒都在工作,但你也可以说,我从未工作过一天。

附带一个谢耳朵式的欠揍的微笑脸。

我见过最厉害的人,他们“从不工作”


这一切之荒谬,让我们普罗大众嗤之以鼻:有什么了不起,我要是能过上你的生活,我也不怕累!

但是,这终归只是我们的推断。

假设一下,现在我摇身一变成了企业家、艺术家,是不是就能和他们一样不知疲倦了?

答案是,没那么容易。

即便和他们一样有钱、有闲、有机会做自己喜欢的事,十有八九,我还是会和现在一样累。

因为,真正让他们精力充沛的,压根不是外在的客观条件。

海狸君在夏天时读了这本书,其中一些理性的思维和建设性的意见,对我感性的大脑而言,好处多多。

我见过最厉害的人,他们“从不工作”


这本书的副标题叫“如何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人”,当然,这句话主要是用来宣传的。

海狸君不求能够通过一本书,就变成了一个很厉害的人,能明白一些道理,就已经很不错了。

“不设限”,是海狸君在书里感悟到的最好道理。

尽量不给自己的思想设限制,不给生活设限,我们能比之前,走得更远。当然,我在这里用了“尽量”二字,因为绝对地跳出常规,是不可能的。

全书分七个部分,分别是七个角度:时间、选择、行动、学习、思维、努力和成功。

接下来,海狸君选择一些很好的内容,和大家分享一下。

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取决于你如何对待时间


一个人如何对待他的时间,决定了他可以成为什么样的人。

时间是一种宝贵的资源。每个人每天拥有相同的时间,可对待时间的方式却千差万别。而一个人如何对待他的时间,决定了他可以成为什么样的人。

有些人面对时间的态度是茫然的,他们有大把空闲时间,却不知道用来干什么,整天荒废度日;

有些人面对时间的态度是焦灼的,他们和时间赛跑,永远有做不完的事,连一点空隙都不留给自己,他们的人生变成了一连串密集而又无法停歇的鼓点;

有些人面对时间的态度是无助的,他们虽知道时间的可贵,也有重要的事情要去完成,却在行动上逡巡不前,眼睁睁地看着机会随时间流逝而去;

有些人面对时间的态度是随意的,忽而兴致勃勃、全情投入,忽而意兴阑珊、松垮懒散,人生就如一片片落叶,随风飘散,无所依归;

有些人面对时间的态度是投机的,他们总是四处打探,寻找能把时间转化为金钱的机会,一分一秒都不放过 ……

我见过最厉害的人,他们“从不工作”


作者倡导,我们应该把精力多投入到需要长期投入、靠矢志不渝的坚持才有大成的事,这些事情随着时间的积累,会对我们的帮助越来越大。一个人的眼界和格局,也体现在这里。

海狸君记住了一个非常好的短句“工作要快,生活要慢”,所以我现在也在培养自己生活的节奏感,工作时抓紧一切时间,放松休闲时,认真地体验慢时光给我带来的乐趣。

关于选择

我见过最厉害的人,他们“从不工作”


作者说:“仅仅是好的选择是不够的,我们需要的是最好的选择,更高的标准,才会有更好的选择。”

一个成熟的人,他的标准来自他的内心,而大多数人,却受环境所左右。

于是我们看到了生活中有许多没有主见的人,整天忙于寻找合适的意见,想法和选择,随风而动。

很多时候,我们没有好的选择,就是对自己要求太低,并且越来越低。如果一个人,处处能以最高目标为原则,必然能在生活中做出正确的选择。

那么,什么是没有格局的人?

无目标,或者只是追随当下的潮流,眼界主要以流行文化为主,以及身边亲友的观点。

这类人并无稳定的信念,很容易被他人诱导说服,因而经常大喊“毁三观”。当然,这样的人,一般也做不出好的选择。

关于行动

我见过最厉害的人,他们“从不工作”


在拖延症越来越严重的今天,想到就去做,是一项极为可贵的品质。

海狸君经常听到这样的问题,“我想到一个特别好的点子,但不知道什么时候去做。”

其实,现在就是最好的时候,不管怎么样,只要开始就好。

作者说,“如果总能想到一件事就去完成一件事情,那么我们同时应对的事情就少了,也就不用花心思去“管理”这些事情。而待完成的事情一多,管理的负责度就会直线上升,相应地,记忆负担、情绪负担和人际负担也会显著加重。

同时,这些心理成本虽然是隐性的,却影响着我们的生活质量。随着事情越积越多,我们会慢慢觉得无法承受,情绪上的各种问题首先会爆发,然后与周围人的关系也会变差,于是生活开始失控。”

所以,当一件事情,你不知道怎么做的时候,就直接开始做吧。

只要开始了第一步,就会有第二步,第三步。在行动中,不断反思,不断改进,越来越好。

关于努力和成功

我见过最厉害的人,他们“从不工作”


在成功学泛滥的今天,很多人都相信,只要努力,就可以成功。但口号喊得震天响,很多人的努力程度之低,也只是说说而已。

同时,对于努力这件事,我们也要破除一些旧观念,努力不是一味地使劲用力这么简单。

努力不仅是一种信念,不只是意志力的较量,它更是一种具有策略性的活动。这种策略性体现在对个人资源的调配、行动方向的选择、执行进度的把控和调适多方面上。

在努力这件事情上,除了自我激励之外,我们更应该思考:到底什么样的努力,应该采用什么样的策略来投入自己的时间和精力,应该有效地启动、维持和优化对一件事情的投入。

作者倡导,我们大多数人,应该专注一个领域走到最后。仔细考察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利用自己低优势努力工作,通过与人合作来平衡自己的劣势。

现代人的日常生活应该有快有慢,而不是一味地和时间竞赛。什么叫有快有慢?

他让自己慢下来的方法是,每天抽一点时间去 “ 面壁 ” ,也就是在一个私人的空间里,静静地去听自己内心的声音。

可现代人常犯的一个错误,就是把工作和生活相混淆,不是 “ 过日子 ” ,而是 “ 赶日子 ” 。

调整你的时间使用方式


1. 举出 3—5 件过去发生的不好的事情,写下每件事可能带给你的积极信息。这些事情可能对你的未来

产生哪些好的影响?

2. 检视一下自己最近做的事情中,哪些事情只是对当下有好处,却对未来几乎没有价值甚至有害?你

决定减少做其中哪些事情的频率?你会采取哪些方法来避免自己做这些事?

3. 列举出 3—5 件你做过的最有成就感的事情,这些事情对你或者他人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4. 请写下 3—5 个你未来五年打算实现的目标,以及你将如何去实现它。

5. 除了工作,请写下 3—5 件你打算每周去做的让自己放松下来的事情。

6. 请写下一件你打算长期保持的爱好,以及每周打算至少用多少时间去专心致志地做这件事。

大脑需要 “ 断舍离 ” 简化,是清晰思考的前提


我们每天要面对各种没有价值和没有意义的信息,它们或是无病呻吟、矫揉造作,或是充满了陈词滥调。

在这些信息日复一日的冲刷之下,我们渐渐失去了辨别和筛选精华信息的能力。

我们主动或者被动地关注了太多与我们没什么关系的人、事、物,这些东西塞满我们的头脑,干扰着我们的思考和记忆。

简化是清晰思考的前提。把原本繁复的内容梳理、整合、精简完成后,我们的头脑才能腾出空间,处理其他的信息和进行更复杂更精微的思考。

如果你正好遭遇这些困扰,想要成为一个更厉害的人,不妨看看这本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