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简单!乾隆“秘密立储”,原来是有这么多的考虑!(上篇)

在古代众多帝王当中,其生前传为皇帝,为数甚少,其中除个别有意模仿古人古沽名钓誉之外,绝大多数是被迫的。然而乾隆皇帝是一个特例。

不简单!乾隆“秘密立储”,原来是有这么多的考虑!(上篇)

乾隆皇帝

乾隆皇帝在位60年,他统治下的清朝,把康乾盛世推向了最盛处,他85岁高龄之时,又主动举行了传位大典,自己当上了太上皇。3年以后,寿终正寝。

乾隆为什么有禅位的思想呢?乾隆皇帝希望自己能够长寿,在登基举行的大典之时就祷告上天保佑自己健康长寿,并承诺如果自己能够长寿,便不会超越康熙的在位时间。康熙八岁继承皇位,在位长达61年,而乾隆25岁才得以登基继位,在位60年时已经85岁。可以说这个年龄是清朝历史上的第一人,也是中国历史上皇帝长寿为数不多的人之一,因而兑现登基时许下的承诺。

乾隆是怎么传位的呢?

乾隆刚即位的时候,由于受传统建储观念的影响,加之缺乏政治经验,他对秘密建储制度的认识与他的父亲雍正皇帝相背甚远。

在他看来,秘密建储仅仅是一种“酌权济经之道,非谓后世子孙皆当奉此以为法则也”。对于储君人选标准,他也拘泥于以前立长之旧规,并且下定决心,“必欲以摘子承统,行先人所未行之事,邀先人所不能获之福”。因此,乾隆元年(1736年)七月刚刚实行秘密建储,他毫不犹豫地把富察氏皇后所生的皇二子坤班内定为储君。但非常不幸,乾隆三年(1738年)十月病残,此后不久他又想内定皇后所生之皇七子为储君。

然而,事与愿违,就在他一门心思想着立摘长子的时候,即将要被立为储君的皇七子以及皇后富察氏却先后于乾隆十二年(1747年)底和乾隆十三年(1748年)初死去,乾隆皇帝企图以摘长子为储君之立储计划成为泡影了。与此同时,皇长子和皇三子不但“全无哀慕之忧”,甚至还有幸灾乐祸之意。

乾隆皇帝对此极为不满,非常愤怒,立即严加训斥并对他们凯舰储位的非分之想予以严厉警告:“此二人断不可入继大统”“伊等若敢于联前微露端倪,联必照今日之旨,显揭其不孝之罪,即行正法”。

经过这一事件的打击之后,乾隆吸取了教训,并且较为清醒地认识到“建储一事,亦如井田封建,固不可行于近世也”。为了防止重演前朝争储夺嫡造成的悲剧,乾隆皇帝对皇子们的控制非常严厉。

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乾隆已经63岁了,建储一事不能再拖下去了。乾隆皇帝经过反复慎重考虑,决心再次秘密建储。


不简单!乾隆“秘密立储”,原来是有这么多的考虑!(上篇)

正大光明匾

此时,乾隆皇帝在位已近40年,已有相当丰富的各种政治经验,因而,这次立储在确定储君人选之前,乾隆皇帝没有与任何人商量,即使建储密旨书写完并将之藏于乾清宫“正大光明”匾额之后,他也没有向诸皇子以及文武大臣宣示,一切办妥之后,时机成熟了,才将此事喻知军机大臣。

建储之后,乾隆皇帝一方面利用20多年的时间长期考察储君的品质和才能,一方面又恩威并施,进一步加强对其他皇子的控制。

就施恩方面,乾隆的诸子在1779年后陆续得到了亲王、郡王、贝勒等爵位的晋封,乾隆还经常驾临各皇子的府邸,以此

来联络感情;就施威方面而言,继续严格禁止诸子与外廷官员来往,一旦发觉,则必然对涉及人员严惩不贷。

为了保证自己的建储大计顺利实施,不受传统建储观念的破坏和影响,乾隆皇帝还利用一切机会深刻地揭露和批判传统建储理论及其带来的弊病。他认为,“秦汉预立太子,其后争夺废立,祸乱相寻,不可枚举”。

之所以这样,在于“有太子然后有门户”“盖一立太子,众见神器有属,幻起百端,弟兄既多所猜嫌,宵小且从而莫测,其儒者献媚逢迎以陷于非,其强者设机媒草以延其过,往往酿成祸变,遂至父子之间,慈孝双亏,家国大计,转滋嫌隙”。他还不遗余力地大力批驳嫡长子继承的传统建储原则,“至于立长之说,尤非确论”“封以立而丧商,若立微子之庶,商未必亡也”。

不简单!乾隆“秘密立储”,原来是有这么多的考虑!(上篇)

《古今储贰金鉴》

据此,他断言“建储册立,非国家之福,召乱起衅,多由于此”。为能够让广大臣民尤其是让诸皇子吸取这些历史教训并引以为戒,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十月,他特命诸皇子、军机大臣、尚书房总师傅等将历代册立太子有关借鉴惩戒的事迹编成《古今储贰金鉴》一书,这是为秘密立储做的细想宣传。

此外,为了使广大臣民进一步深入了解秘密建储制度的重要意义,他全面论述了秘密建储的动机和效果。

关于推行这一制度的动机方面,他认为,“盖不肯显露端倪,使群情有所窥,此正脱善于维持爱护之深心也”。立于秘密建储的效果,他则称康熙皇帝临终时“一言而定大计”,以致雍正皇帝即位后“内外帖然”;他还以自己借建储密旨即位后“人情亦甚辑宁”为例,指出,“此即不建储之益,固天下臣民所共见共闻者也”。

据此,他得出结论,“不可不立储,而尤不可显立储,最为良法美意”。为了让后世子孙牢记并且坚持这一重要制度,乾隆后期,他一再宣称,秘密建储是本朝重要“家法”,并要求“世世子孙,所当遵守而弗变”。他进一步断言,如果后世子孙不实行这一制度,恢复古制,必然会“酿成大祸”。

正是由于乾隆皇帝对秘密建储制度思想的反复阐述,才使得这一制度较为普遍地被统朝中大臣所理解和接受,也使得他的这一制度能够顺利的实施下去!


上篇完结,下篇待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