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为家,惟有真爱

世上只有妈妈好,有妈的孩子像个宝……


何以为家,惟有真爱

《何以为家》见面会

这是一首国人耳熟能详、家喻户晓的歌曲,歌词揭示了一个简单而又深刻的主题:有父母眷爱的孩子,才有幸福的童年生活。而去年在我国热播的黎巴嫩、法国、美国联合制作的社会题材剧情片《何以为家》,则从另一个角度诠释了这个简单而又不平凡的道理。

何以为家,惟有真爱

《何以为家》(又名《伽百农》)这部获第91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提名与2019年英国电影学院奖最佳非英语电影提名的剧情片,故事情节不算复杂。

影片一开始的镜头就是,12岁的黎巴嫩男孩赞恩作为原告走进法庭,被告是他的生身父母,因为父母虽然给了他生命,却无力抚养孩子。

因为家里很穷,父母无法承担抚养包括他和他的弟弟妹妹的生活费用,孩子们因此不能获得合法的身份证件,无法读书,也无法去看病。作为家里的长子,他不得不承担起家务重任,以幼小稚嫩的身躯去打工赚钱。而他们的父母,在家庭陷入如此贫困的窘境中,仍然不断生育孩子,使这个家庭越来越深地陷入生活的困境。

当赞恩的妹妹被强行卖给商贩为妻时,他终于忍无可忍,离家出走。他遇到了一对没有合法身份的母子,他们相依为命,相互扶持,勉强度日。即便是这样,赞恩依然没有摆脱生活的磨难。

何以为家,惟有真爱

赞恩走投无路,只得去法庭起诉生身父母,这看上去不可思议、不合人伦的举动,却戳中了很多观众柔软的心,很多人边看边流泪,对主人公的悲惨遭遇给予了深深的同情。同时,对这部深刻反映了黎巴嫩社会现实,揭示底层人民很多不为人知的艰辛生活的影片给予好评。


何以为家,惟有真爱

事实上,像赞恩这样的孩子,在黎巴嫩现实生活中比比皆是,由于战乱等原因,那里的人们持续生活在动荡和贫穷之中,赞恩父母那样的普通百姓,既没有应有的社会责任感,又不懂如何抚养教育孩子,孩子如何生活,怎样长大,他们自顾不暇,孩子只能如路边的野草,自生自灭。

虽然由于身处那样一个动荡不宁的社会环境里,赞恩的父母有生活和生存的无奈,却也无法推脱在给予孩子们以家庭的温暖,对孩子们承担起抚育、教育方面的责任。


何以为家,惟有真爱

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没有父母的爱培养出来的人,往往是有缺陷的人。

像赞恩父母这样的家长,说他们自私、只管自己及时行乐,那是说轻了,因为他们根本就不配为人父为人母,因为他们不懂得,一个人在童年时期的磨难,会对其一生的成长带来不可磨灭的心理阴影,并从根本上改变他们未来的人生轨迹。

卢梭说过,孩子不是父母的私有财产。既然你把他们带到这个世界上来,就要承担起爱他们,养育、教育他们的责任和义务。何以为家,惟有真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