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中的這場醫患矛盾,揭開了大漢廢除酷刑的序幕


《史記》中的這場醫患矛盾,揭開了大漢廢除酷刑的序幕

西漢的封地齊國有一個擅長玩跨界的官員,他的職位是太倉令,太倉是王朝的總糧倉,可見這個官職並不小。但是這個人並不稀罕鐵飯碗,他認為人活一世就要做喜歡的事,為了金錢地位而拋棄理想,不是自己的人生追求。於是他主動辭去太倉令的官職,也不想著多賺點錢買地置業,而是一心追求自己的理想——看病救人。

《史記》中的這場醫患矛盾,揭開了大漢廢除酷刑的序幕


他的醫術很好,畢竟是從小就熱愛的事情,他願意為之付出百分之二百的努力。他拜當時的名醫公孫光、公乘陽慶為師,還仔細鑽研扁鵲的脈書、藥論等著作,在望聞問切四方面都很專業,尤其是望診和切脈兩點,更是個中翹楚。因此他完全可以稱得上名醫。

既然是名醫就得有名醫的脾氣,尤其還是這種沒有單位規則束縛的醫生,自然是怎麼隨性怎麼來。他的隨性很符合國人對於名醫的想象,他喜歡給平民百姓看病,病人有錢就把醫藥費交一下,沒錢就算了,病治好了最重要。但是對豪門貴族就不一樣了,他對待這些人則是看心情,除非看某個人特別順眼,或者沒錢了需要通過幫助有錢人看病大賺幾筆,否則他不會給深宅大院問診。

不僅深宅大院的人他不待見,就是各位諸侯王也不假以辭色。他聲名鵲起之後趙王、膠西王、濟南王、吳王都曾召他做宮廷醫生,但是這個人一臉傲嬌,他說我要在自由的空氣中懸壺濟世,受不了你們那些條條框框、彎彎繞繞。

於是諸侯王拋來的橄欖枝,他也全都用白眼對待。客觀的說這樣做也沒什麼不妥,並且給窮人看病不給權貴之家問診,不但不觸犯法律,就是站在道德的角度都批評不出來。但問題是不給權貴問診就是得罪了權貴,得罪了權貴就要想好全身而退的辦法。若是不能全身而退,這樣做不是在作死麼?

這位醫生就是如此,他沒有應付權貴的辦法還一味讓權貴吃閉門羹,遭到報復是必然的事情。惱羞成怒的權貴們拿著放大鏡網羅罪名,終於他被捕下獄,不久之後處罰結果出爐,他要到長安接受肉刑。肉刑是對犯罪之人執行“斷肢體、刻肌膚、終身不息”的刑罰,極其殘忍。

《史記》中的這場醫患矛盾,揭開了大漢廢除酷刑的序幕


判決書下來後全家痛哭,臨行時他看著圍繞在身邊一直抹眼淚的五個女兒很無語,嬌滴滴的女兒能做什麼?若是有個兒子就好了。惱恨的他對著五個女兒說:“哭有什麼用?可憐我沒有兒子,否則遇到事情還能有個幫手”。

這句明顯重男輕女的話令他的五個女兒很沒面子,他的小女兒為了照顧父親,也為了改變父親的看法,決定跟隨父親進京,到了京城還給皇帝上書,這位小姑娘說:“我的父親擔任官吏,當地的人都說他為官清廉,是一名好官。治病救人,患者都說他醫術精湛。如今父親犯罪要被處以肉刑,受過肉刑的人不能再長出新的肢體,即使想改過自新,也沒辦法了。我願意用入宮為婢的方式換取父親免去肉刑的處罰,希望皇帝能給父親改過自新的機會。”

《史記》中的這場醫患矛盾,揭開了大漢廢除酷刑的序幕


各位看到這裡是不是都感覺熟悉?沒錯,這個被權貴陷害的名醫就是淳于意,他的小女兒就是緹縈,這個故事就是《緹縈救父》。當時的皇帝是入選二十四孝的漢文帝,這位寬厚之人看到緹縈的上書自然會憐憫孩子的孝心,因此他同意了緹縈的請求,並且下詔廢除肉刑,用其它刑罰代替。

《史記》中的這場醫患矛盾,揭開了大漢廢除酷刑的序幕


皇帝已經給出了明確指示,下面的人自然要嚴格執行。有關部門經過仔細商討,終於給出了詳細方案。之前應該被減去頭髮的犯人,現在都去當免費勞力。男人去修築城牆,時間通常為四年。女人去舂米,最高服刑期限是六年。之前應該在臉上刺字和剃光頭的,現在也是男的修築城牆,女的舂米,但是在幹活的時候脖子上要帶上鐵圈。當然這個鐵圈可不是項鍊,這是刑具。之前要被割去鼻子的,現在用竹板打犯人的脊背或者臀腿300下。之前要斬斷左腳的,打五百下。原本應該斬斷右腳的,犯了死罪主動自首的,按照規律依次加刑。漢文帝看過後大筆一揮,同意。

《史記》中的這場醫患矛盾,揭開了大漢廢除酷刑的序幕


從夏朝就開始使用、已經存在上千年的肉刑,就這樣因為一個小女孩的上書,被廢了。而她上書的直接原因,是作為醫生的父親,被一群顯赫的患者,陷害了。原來在兩千年前,醫患矛盾還起過這麼大的作用。

《夜狼文史工作室》特約撰稿人:簾外西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