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坡羊·潼關懷古》: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山坡羊·潼關懷古》: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父親經商,卻傳承先祖文化基因

張養浩(1270-1329),字希孟,濟南府人,名字"養浩"取自孟子語"吾善養吾浩然之氣"。說起來,張家也曾是大門大戶,張養浩的二十三世祖張九皋是唐朝名相張九齡的弟弟,當年也是明經及第,與進士並列。然而五百年過去,張家已然衰落,到張養浩的祖父那一代時,吃飯都成了問題。好在張養浩的父親張鬱抓住了南北通商的契機,不到20歲就發家致富了,小張養浩是含著金鑰匙出生的。但張鬱仍然相信"忠厚傳家遠,詩書繼世長",沒有被經商所帶來的巨大利益所迷惑,選擇了讓兒子讀書。

《山坡羊·潼關懷古》: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張養浩故居遺址

兒子完美地接續了祖宗的基因,讀書非常努力,經常晝夜不輟。張鬱擔心兒子累壞了身體,把他屋裡的燈拿走,張養浩就等父親睡下後,再把燈拿回來。基因好,智商高,又努力,這樣的孩子不成才都難。至元二十五年(1288),18歲的張養浩遊覽濟南白雲樓,興之所至,作《白雲樓賦》。這賦寫得文筆奇麗,意境恢弘,時人爭相傳抄。山東按察使焦遂一讀,哇,人才啊!於是破例接見張養浩,讓他去東平做學正,也就是相當於今天山東省東平縣的教育局長。

《山坡羊·潼關懷古》: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道德高尚,自幼樹立崇高理想

俗話說,三歲看大,七歲看老。張養浩七歲的時候,在路上撿到財物,二話沒說,狂追數里路,交給失主。張養浩從小就立志向聖賢看齊,仁、義、禮、智、信、恕、忠、孝、悌,樣樣修行到家。

《山坡羊·潼關懷古》: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至元二十九年(1292),張養浩任元朝御史臺掾吏。有一次,他生病了,宰相不忽木前去探望,結果發現張養浩家徒四壁,別無長物,禁不住脫口讚道:"此真臺掾也!"你真是做御史的好材料啊!

《山坡羊·潼關懷古》: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大德九年(1305),張養浩被任命為堂邑(今山東省聊城市西北)縣尹。一搬進縣衙,就有縣吏神秘地告訴他:"縣衙這地方不吉利,經常鬧鬼,住在這裡的人沒有不遭殃的,大人還是搬出去為好。"張養浩淡然一笑,說:"我素以誠待人,以信取民心,為官清正,心底坦蕩,向來不怕鬼。"他不僅安然在縣衙住了下來,還在門上掛一塊匾額,題"四知堂"三字。何謂"四知"?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也,表明了他清廉自守的人生志向。

《山坡羊·潼關懷古》: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今山東省臨清市堂邑古鎮

得到重用,力促恢復科舉考試

至大元年(1308),元武宗調張養浩回京,擔任監察御史。歷史總是賦予中國文人太多的責任,讓他們把民生維艱、國家興亡扛在肩頭。至大三年(1310),看到國政日下,張養浩給元武宗上萬言書,直陳時政"十害"。元武宗惱怒不已:一個小小的御史竟敢批評皇帝治國理政,簡直膽大包天!隨即罷了張養浩的官,並且對組織部門下令:永不敘用!

《山坡羊·潼關懷古》: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元武宗形象

但元武宗說出這個話沒幾天,人就駕崩了。他兒子元仁宗根本不把老爹的話當回事,復召張養浩出任中書省右司都事。此後,張養浩歷仕翰林侍讀、禮部侍郎、禮部尚書、中書省參知政事,從司局級一路升遷,到了副總理一級幹部。

《山坡羊·潼關懷古》: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張養浩形象

忽必烈統一中原後,棄科舉考試不用,讀書人憑藉考試進入仕途的夢想破滅。張養浩認為,堵塞人才上升通道,讓他們積聚不滿,不利於政治穩定,於是聯絡一批大臣,向元仁宗建議恢復科舉。延佑二年(1315),元仁宗終於同意舉行科舉考試,這在元朝歷史上可稱得上是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一件大事。當中榜的進士們懷著感恩的心情,準備拜訪張養浩時,卻被他擋在了門外,他讓下人傳話說:"你們只管報效國家就好了,不要來謝我,我僅是做了自己份內的事。"

《山坡羊·潼關懷古》: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元仁宗形象

看透世事,辭職還鄉築雲莊閒居

延祐七年(1320),仁宗去世,英宗即位。第二年元宵節前夕,張養浩聽說英宗打算在宮禁之內張掛花燈做成鰲山,就上疏說:"皇帝打算在宮禁之內張掛花燈,我認為玩樂事小,影響很大;快樂得少,憂患很多。我希望皇上把崇尚節儉思慮深遠作為準則,把喜好奢侈及時行樂作為警戒。"英宗大怒,但見是張養浩所奏,便壓住怒火,說:"不是張希孟,不敢這樣說。"於是取消了張掛花燈的計劃,還下令賜給張養浩錢財布匹,來表彰他的正直。

《山坡羊·潼關懷古》: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元英宗形象

但張養浩一點兒也不覺得榮幸。他很想有一番作為,可英宗皇帝沒有他老爹那種勵精圖治的精神,只顧遊玩享樂,荒淫昏庸,動輒殺戮直臣。看透世事的張養浩毅然選擇歸隱,這年六月,他以父親年邁、需要奉養為藉口,辭職還鄉。父親去世後,他又以丁憂守孝為名,繼續居住在雲莊(今濟南市天橋區張公墳村),與士人、文人、故人交往遊玩。

《山坡羊·潼關懷古》: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濟南市天橋區北園鎮柳雲村(古稱雲莊)

思考歷史,發千古興亡感嘆

天曆二年(1329)正月,元明宗特拜張養浩為陝西行臺中丞。多年的宦海沉浮,已經讓張養浩把功名富貴都參破了,八年時間裡,先後七次拒絕了朝廷的召喚。接到再次起用他的詔書後,他第八次寫下《辭聘侍親表》,準備堅辭不受。然而,這次起用非同尋常,陝西大旱,朝廷要他乾的是賑災的活兒。張養浩經過反覆考慮,把表文收好,把自己家裡的財產分給村裡的窮人,登上了西去陝西的車子。

《山坡羊·潼關懷古》: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張養浩形象

雲莊的歸隱生活,讓他欣賞到了自然風光的美,更讓他體察到了民生的艱辛;剛正不阿、仗義執言的性格,則讓他有勇氣面對現實,說出心中真實的想法。經過潼關時,張養浩西望長安,思緒萬千。作為六朝古都,長安當年是何等的繁華,如今卻已灰飛煙滅,只剩殘垣斷壁。

《山坡羊·潼關懷古》: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在潼關駐足的片刻,他寫下一首《山坡羊·潼關懷古》:

峰巒如聚,波濤如怒,山河表裡潼關路。

望西都,意踟躕。

傷心秦漢經行處,宮闕萬間都作了土。

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山坡羊·潼關懷古》: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他從歷代王朝的興衰更替,想到了百姓的苦難,想到了朝代的更迭,更想到了歷史演進的必然:任何一個朝代的興起,都是以百姓的付出和死亡為代價的,而任何一個朝代的消亡也是以百姓的死亡和付出為代價的。朝代興亡更替,都是當權者們的事,沒有老百姓什麼好處。因此他發出心底的呼聲:"興,百姓苦;亡,百姓苦。"這八個字,鞭辟入裡,震聾發聵。

以身殉職,為後世永遠紀念

張養浩工作起來十分玩命,"到官四月,未嘗家居,止宿公署,夜則禱於天,晝則出賑饑民,終日無少怠。"也就是說,他白天外出賑災,探問流民和饑民,晚上就住在公署裡,為民祈禱,四個多月沒回家住過一天。

《山坡羊·潼關懷古》: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繁重的救災工作讓張養浩身心俱疲,"得疾不起",七月二十七日逝於任上。他曾在《辭聘侍親表》裡說,他要歸來贍養老母,但是這一願望再也沒有機會實現了。朝廷給予這位殉職的大臣以崇高的禮遇:封他擄誠宣惠功臣、榮祿大夫等,後又追封濱國公,諡文忠,並特准他的次子張引扶柩歸葬濟南雲莊,建張公祠。

《山坡羊·潼關懷古》: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張養浩墓

陝西老百姓聞聽張養浩的死訊,無不痛哭流涕,"哀之如失父母"。張養浩如若地下有知,聽見百姓的哭聲,也許會說,這才是對他最好的祭奠。

《山坡羊·潼關懷古》: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張養浩雲莊小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