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坡羊·潼关怀古》: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山坡羊·潼关怀古》: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父亲经商,却传承先祖文化基因

张养浩(1270-1329),字希孟,济南府人,名字"养浩"取自孟子语"吾善养吾浩然之气"。说起来,张家也曾是大门大户,张养浩的二十三世祖张九皋是唐朝名相张九龄的弟弟,当年也是明经及第,与进士并列。然而五百年过去,张家已然衰落,到张养浩的祖父那一代时,吃饭都成了问题。好在张养浩的父亲张郁抓住了南北通商的契机,不到20岁就发家致富了,小张养浩是含着金钥匙出生的。但张郁仍然相信"忠厚传家远,诗书继世长",没有被经商所带来的巨大利益所迷惑,选择了让儿子读书。

《山坡羊·潼关怀古》: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张养浩故居遗址

儿子完美地接续了祖宗的基因,读书非常努力,经常昼夜不辍。张郁担心儿子累坏了身体,把他屋里的灯拿走,张养浩就等父亲睡下后,再把灯拿回来。基因好,智商高,又努力,这样的孩子不成才都难。至元二十五年(1288),18岁的张养浩游览济南白云楼,兴之所至,作《白云楼赋》。这赋写得文笔奇丽,意境恢弘,时人争相传抄。山东按察使焦遂一读,哇,人才啊!于是破例接见张养浩,让他去东平做学正,也就是相当于今天山东省东平县的教育局长。

《山坡羊·潼关怀古》: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道德高尚,自幼树立崇高理想

俗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张养浩七岁的时候,在路上捡到财物,二话没说,狂追数里路,交给失主。张养浩从小就立志向圣贤看齐,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样样修行到家。

《山坡羊·潼关怀古》: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至元二十九年(1292),张养浩任元朝御史台掾吏。有一次,他生病了,宰相不忽木前去探望,结果发现张养浩家徒四壁,别无长物,禁不住脱口赞道:"此真台掾也!"你真是做御史的好材料啊!

《山坡羊·潼关怀古》: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大德九年(1305),张养浩被任命为堂邑(今山东省聊城市西北)县尹。一搬进县衙,就有县吏神秘地告诉他:"县衙这地方不吉利,经常闹鬼,住在这里的人没有不遭殃的,大人还是搬出去为好。"张养浩淡然一笑,说:"我素以诚待人,以信取民心,为官清正,心底坦荡,向来不怕鬼。"他不仅安然在县衙住了下来,还在门上挂一块匾额,题"四知堂"三字。何谓"四知"?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也,表明了他清廉自守的人生志向。

《山坡羊·潼关怀古》: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今山东省临清市堂邑古镇

得到重用,力促恢复科举考试

至大元年(1308),元武宗调张养浩回京,担任监察御史。历史总是赋予中国文人太多的责任,让他们把民生维艰、国家兴亡扛在肩头。至大三年(1310),看到国政日下,张养浩给元武宗上万言书,直陈时政"十害"。元武宗恼怒不已:一个小小的御史竟敢批评皇帝治国理政,简直胆大包天!随即罢了张养浩的官,并且对组织部门下令:永不叙用!

《山坡羊·潼关怀古》: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元武宗形象

但元武宗说出这个话没几天,人就驾崩了。他儿子元仁宗根本不把老爹的话当回事,复召张养浩出任中书省右司都事。此后,张养浩历仕翰林侍读、礼部侍郎、礼部尚书、中书省参知政事,从司局级一路升迁,到了副总理一级干部。

《山坡羊·潼关怀古》: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张养浩形象

忽必烈统一中原后,弃科举考试不用,读书人凭借考试进入仕途的梦想破灭。张养浩认为,堵塞人才上升通道,让他们积聚不满,不利于政治稳定,于是联络一批大臣,向元仁宗建议恢复科举。延佑二年(1315),元仁宗终于同意举行科举考试,这在元朝历史上可称得上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件大事。当中榜的进士们怀着感恩的心情,准备拜访张养浩时,却被他挡在了门外,他让下人传话说:"你们只管报效国家就好了,不要来谢我,我仅是做了自己份内的事。"

《山坡羊·潼关怀古》: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元仁宗形象

看透世事,辞职还乡筑云庄闲居

延祐七年(1320),仁宗去世,英宗即位。第二年元宵节前夕,张养浩听说英宗打算在宫禁之内张挂花灯做成鳌山,就上疏说:"皇帝打算在宫禁之内张挂花灯,我认为玩乐事小,影响很大;快乐得少,忧患很多。我希望皇上把崇尚节俭思虑深远作为准则,把喜好奢侈及时行乐作为警戒。"英宗大怒,但见是张养浩所奏,便压住怒火,说:"不是张希孟,不敢这样说。"于是取消了张挂花灯的计划,还下令赐给张养浩钱财布匹,来表彰他的正直。

《山坡羊·潼关怀古》: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元英宗形象

但张养浩一点儿也不觉得荣幸。他很想有一番作为,可英宗皇帝没有他老爹那种励精图治的精神,只顾游玩享乐,荒淫昏庸,动辄杀戮直臣。看透世事的张养浩毅然选择归隐,这年六月,他以父亲年迈、需要奉养为借口,辞职还乡。父亲去世后,他又以丁忧守孝为名,继续居住在云庄(今济南市天桥区张公坟村),与士人、文人、故人交往游玩。

《山坡羊·潼关怀古》: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济南市天桥区北园镇柳云村(古称云庄)

思考历史,发千古兴亡感叹

天历二年(1329)正月,元明宗特拜张养浩为陕西行台中丞。多年的宦海沉浮,已经让张养浩把功名富贵都参破了,八年时间里,先后七次拒绝了朝廷的召唤。接到再次起用他的诏书后,他第八次写下《辞聘侍亲表》,准备坚辞不受。然而,这次起用非同寻常,陕西大旱,朝廷要他干的是赈灾的活儿。张养浩经过反复考虑,把表文收好,把自己家里的财产分给村里的穷人,登上了西去陕西的车子。

《山坡羊·潼关怀古》: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张养浩形象

云庄的归隐生活,让他欣赏到了自然风光的美,更让他体察到了民生的艰辛;刚正不阿、仗义执言的性格,则让他有勇气面对现实,说出心中真实的想法。经过潼关时,张养浩西望长安,思绪万千。作为六朝古都,长安当年是何等的繁华,如今却已灰飞烟灭,只剩残垣断壁。

《山坡羊·潼关怀古》: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在潼关驻足的片刻,他写下一首《山坡羊·潼关怀古》: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望西都,意踟蹰。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作了土。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山坡羊·潼关怀古》: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他从历代王朝的兴衰更替,想到了百姓的苦难,想到了朝代的更迭,更想到了历史演进的必然:任何一个朝代的兴起,都是以百姓的付出和死亡为代价的,而任何一个朝代的消亡也是以百姓的死亡和付出为代价的。朝代兴亡更替,都是当权者们的事,没有老百姓什么好处。因此他发出心底的呼声:"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八个字,鞭辟入里,震聋发聩。

以身殉职,为后世永远纪念

张养浩工作起来十分玩命,"到官四月,未尝家居,止宿公署,夜则祷于天,昼则出赈饥民,终日无少怠。"也就是说,他白天外出赈灾,探问流民和饥民,晚上就住在公署里,为民祈祷,四个多月没回家住过一天。

《山坡羊·潼关怀古》: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繁重的救灾工作让张养浩身心俱疲,"得疾不起",七月二十七日逝于任上。他曾在《辞聘侍亲表》里说,他要归来赡养老母,但是这一愿望再也没有机会实现了。朝廷给予这位殉职的大臣以崇高的礼遇:封他掳诚宣惠功臣、荣禄大夫等,后又追封滨国公,谥文忠,并特准他的次子张引扶柩归葬济南云庄,建张公祠。

《山坡羊·潼关怀古》: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张养浩墓

陕西老百姓闻听张养浩的死讯,无不痛哭流涕,"哀之如失父母"。张养浩如若地下有知,听见百姓的哭声,也许会说,这才是对他最好的祭奠。

《山坡羊·潼关怀古》: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张养浩云庄小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