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處江東,心懷中原:孫吳政權對於騎兵的狂熱追求與愛好

我們大家都知道,孫吳縱橫江東,依靠的是一直強大的水軍力量。但是值得一提的是,孫吳對於騎兵有一種瘋狂的迷戀與熱愛,不僅手下有一支強大的騎兵,而且還有諸多優秀的騎兵將領。為什麼孫吳政權會對騎兵如此迷戀呢?他們的騎兵力量又是怎樣的呢?下面請聽日航君為您分解。

一、孫家兩代人對於騎兵的迷戀

老孫家兩代人,從孫堅到孫策到孫權,都是優秀的騎兵統帥,而且對騎兵非常迷戀。

其中父親孫堅,曾經轉戰南北,手下大將程普、韓當等人均為善於騎馬作戰的北方人。我們由此可見孫堅在轉戰北方之時對於騎馬作戰的迷戀。在進攻劉表的時候,“單馬行峴山”,結果被劉表所埋伏,戰死於馬背之上。

然後是大哥孫策。孫策有著“小霸王”的稱號,作戰勇猛,深受士卒們喜愛。孫策的愛好之一就是騎馬衝鋒陷陣,然後斬殺敵軍首領,頗有我們今日《真三國無雙》的風範。孫策本人有騎都尉的封號,可見其手下應該是有著一支為數不少的騎兵力量(呂布、張遼等人也當過騎都尉)。在《吳錄》之中曾經記載:

“(孫策)身跨馬櫟陳,手擊急鼓,以齊戰事。吏士奮激,踴躍百倍,心精意果,各競用命。”

我們設想一下當時的場景,孫權騎在戰馬之上,用手擊鼓激勵士氣,同時孫策還要操控馬來躲避腳下的障礙,沒有高超的騎術是萬萬做不到這一點的。可見孫策騎術非常高超,而且身先士卒,激勵士氣。最終孫策之死,也是死在馬背之上。

身處江東,心懷中原:孫吳政權對於騎兵的狂熱追求與愛好

孫策本人是一員優秀的騎兵將領

最後是孫權。一直以來談論孫權的時候,我們都覺得孫權是個文弱之人。但是這個文弱只是相對於他的父親和大哥來說的,真實的孫權,也是一個熱愛騎馬作戰的孫家人。在《三國志》中記載了多次孫權騎馬作戰的樣子,如逍遙津之戰中,孫權雖然被張遼擊破,但是孫權卻得以展示了自己的騎術:

“谷利在馬後,使權持鞍緩控,利於後著鞭,以助馬勢,遂得超度。”

在談論逍遙津一戰孫權躍馬過江一事的時候,我們往往都會說“有如神助”這些話,但是通過《江表傳》詳細的描寫我們可以發現如果不是因為孫權精湛的騎術的話,恐怕孫權很難一躍而過,由此可見孫權的騎馬工夫並不差,相反還是很傑出的。

另外,孫權還善於騎射。當時的戰馬裝備尚且還沒有雙馬鐙出現,在馬上騎射全部憑藉操控馬的技藝以及雙腿的力量來夾緊戰馬,孫權不僅能騎射,而且還能射老虎。在《三國志》中記載:

“二十三年十月,權將入吳,親乘馬射虎於庱亭。”

由此看來,孫家兩代人對於騎馬作戰都有一種迷之喜好,而且身體力行,均練成了一手優秀的騎術。馬上打仗、彎弓射箭甚至是打鼓簡直是無所不能。如果我們不說名字,僅僅說這些事蹟,我們可能還會以為是馬超一家呢,那麼為什麼地處江東的孫家會對騎兵如何感興趣呢?

身處江東,心懷中原:孫吳政權對於騎兵的狂熱追求與愛好

孫權本人也是一名優秀的騎手

二、孫家對於騎兵感興趣的原因探析

我認為原因有兩個,一個是孫家的傳承,一個是孫家的進取。

第一是孫家的傳承。孫家傳承了什麼?一是尚武之風,二是騎兵作戰。孫家出身自江東,不同於馬家,自然剛一開始對於騎兵作戰並不熟悉。此後孫堅招募了淮泗精兵,然後開始轉戰南北。其中對於孫堅影響最大的我認為是孫堅曾經跟隨張溫去討伐涼州的邊章、韓遂叛亂。在這一場戰鬥中,來自於江南的孫堅第一次見識到了西涼騎兵的威力,自然也開始培植自己的騎兵力量,鍛鍊自己的馬術。在這段時間的戰鬥之中,孫堅又先後認識了程普、韓當等來自於北方的騎兵將領,大大地擴充了手下的力量。

此後孫堅身死,這一支轉戰南北的騎兵力量便傳承到了孫堅的後人孫策的手中。孫策跟隨著孫堅長大,也是一員通曉騎術的猛將。此後孫策入江東,其軍隊的作戰特色也更像一支北方軍隊而並非是典型的南方軍隊。


身處江東,心懷中原:孫吳政權對於騎兵的狂熱追求與愛好

西涼騎兵給孫堅留下了深刻印象


此後孫策身死,這支騎兵又傳承到了孫權的手中,成為了孫權手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因此綜上來看,孫家的騎兵愛好起源自孫堅,之後代代傳承到了孫權的手中。可以說這是一種父兄意志的繼承吧。孫家也正是在這種傳承之中才興起的。

第二是因為孫家的進取之心。孫家進入江東之後,誠哉只要有一支強大的水軍就足以自保了。但是憑藉著這一支水軍,孫家無法在北方和曹家進行爭鋒。因此孫家就需要一支強大的騎兵部隊與曹操爭鋒。到了後來,孫家進入江東,那裡並非是產馬之地,但是孫吳仍然不斷從蜀漢和曹魏購買戰馬,甚至不惜派人從海上貿易到遼東公孫度那裡去購買戰馬。這一切的目的都是為了進取與開拓。

如孫策就曾經設想率領一支精銳的騎兵部隊北上,在官渡之戰中進攻許昌,給曹操來一次背刺,不過最終計劃沒有實行。但是我們從中可見孫策想要利用騎兵來進取,來打敗曹操。孫權曾經還設想過組織起一支由五千名騎兵組成的騎兵部隊去和曹操爭鋒。據記載:

“大皇帝以神武之姿,欲得五千騎乃可有圖。今騎無所出,而懷進取之志。”

我們由此可見,正是因為孫家自強不息,沒有在江東一地故步自封而是積極進取,因此才會重視騎兵以及努力擴充自己的騎兵力量,希望有朝一日可以北上。這也是孫家進取之心的重要表現。

那麼孫家這麼重視騎兵,經過了這麼多年的騎兵培養,孫家的騎兵力量如何呢?


身處江東,心懷中原:孫吳政權對於騎兵的狂熱追求與愛好

孫權一家極其有進取之心


三、孫家的騎兵力量

我前面寫過幾篇分析漢朝騎兵的文章,我認為分析騎兵力量,一看騎將,二看騎兵。

說到騎將,除了孫家父子三人外,孫家的騎將可是真的不少,而是還是呈現一種傳承的狀態。

孫家的一代騎將主要是由孫堅身邊的大將如程普、韓當等人組成。程普、韓當都是北方人,跟隨者孫堅轉戰南北,有著精湛的馬術。在《三國志》中曾經記載了程普的事蹟:

“普與一騎共蔽扞策,驅馬疾呼,以矛突賊,賊披,策因隨出。”

可見程普馬上作戰的能力十分強悍,可以操控著戰馬左衝右突,並且還救了孫策一命,韓當也是類似。

孫家的二代騎將主要是由孫策身邊的大將如太史慈、周泰等人組成。太史慈本人善於騎射,曾經在北海城下援助孔融,策馬揚鞭無人能擋;此後又歸於江東劉繇的麾下,與孫策進行馬戰,最終歸降孫策,可見太史慈是一員優秀的騎兵將領。

身處江東,心懷中原:孫吳政權對於騎兵的狂熱追求與愛好

太史慈出身北方,也是一員優秀的騎將

孫家的三代騎將主要是由孫權時代的一批將領如淩統、丁奉、甘寧等人組成。在《三國志》中曾經對丁奉躍馬廝殺的場面有著詳細的描寫,據記載:

“奉跨馬持矛,突入其陳中,斬首數百,獲其軍器。”

丁奉躍馬廝殺,突入敵陣之中還能斬首數百而且還能全身而退,我們就可見丁奉的騎術絲毫不遜色於前人。淩統等人也善於騎馬作戰,與曹魏交鋒。這一批東吳年輕一代的騎兵小將也是不容小覷的。

另外,孫吳還注重培養後備人才,如孫權的兒子孫慮、孫霸等人,淩統的兒子凌烈、凌封等人,孫權均將他們養育在宮廷之中,學習讀書騎馬,培養其為孫吳下一代的騎將傳承。

因此在騎將方面,東吳可以說是人才輩出,從孫堅到孫策到孫權,基本上每一代都有多名傑出的騎兵將領,也正是憑藉著這一批騎兵將領,孫權在於曹操的數次野戰之中可以與精銳的北方軍隊打個五五開,極少落入下風。

身處江東,心懷中原:孫吳政權對於騎兵的狂熱追求與愛好

憑藉著一支還不錯的騎兵力量,孫吳多次與曹魏鏖戰

除了騎將之外,孫吳的騎兵數量也是值得我們去探索的。根據《太平御覽》顯示,孫吳的騎兵力量即便是到了巔峰時期也沒有達到五千人。

在孫策時代,最初袁術支援了孫策數十匹戰馬,這可能是最初孫策有的薄弱的騎兵力量;之後隨著孫策逐漸在江東立足,開始招兵買馬,“得馬千餘匹”,這時候江東可能有千餘名騎兵。到了孫權時期,孫權注重從蜀國、魏國、遼東等地購買戰馬,如曾“蜀致馬二百匹”,魏國曾經以戰馬來交換吳國的珠璣、翡翠、瑇瑁等。再結合孫權多次戰事中的表現,吳國的常備騎兵力量應該在2000-3000人左右,差不多佔其軍隊的十五分之一。這種比例真的不算高,例如說善用騎兵的呂布軍中騎步比例為1:5,袁紹為1:10。但是孫吳政權地處江東,能夠盡心盡力去培植自己的騎兵力量,最終達到這個數目也實屬不容易了。

我們一直以來都在談論孫吳的水軍力量而忽略了孫吳的騎兵力量,其實在孫家三位君主的努力之下,孫家的騎兵力量一樣成為了一股不容小覷的力量。並且承擔著孫吳積極開拓的精神在大大小小的戰場上發揮著自身的作用。

身處江東,心懷中原:孫吳政權對於騎兵的狂熱追求與愛好

孫吳的騎兵力量應該在2000人左右

四、總結

因此綜上來看,孫吳有著一支實力不弱的騎兵部隊,並且有著許多騎兵名將,並非我們所想象中的僅僅以水軍為主的樣子。孫家的這一支騎兵部隊在他們征戰天下,開拓進取的旅程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這種騎兵背後,我想表現的正是孫家積極開拓,不願落後,進取無畏的精神!也正是因為如此,在孫家三代人的努力下,孫吳政權才能真正意義上在江東立足。

文:日航通鑑 圖:來自網絡與站內,侵刪


身處江東,心懷中原:孫吳政權對於騎兵的狂熱追求與愛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