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示帖》高清大图鉴赏

《得示帖》为唐代摹搨墨迹,是对东晋王羲之尺牍进行的双钩廓填,或响拓而形成的唐摹本。《得示帖》与《丧乱帖》、《二谢帖》连成一纸,纵28.7厘米,横58.9厘米,称为“丧乱三帖”。收藏于日本宫内厅三之丸尚藏馆。 

《得示帖》书风遒丽,初不欲草,草不欲放,有张有驰,有缓有疾,运用之妙,自出胸臆。数字草书,流畅纵逸,发挥了字势的结构美。

 《得示帖》、《丧乱帖》与《二谢帖》三帖是王羲之行草书的代表,丧乱三帖忽简为草,忽繁为行,或连成一片,或字字独立,兴之所致,变化无穷,感情收敛自如,其字群大多是三角形的结体,更能显出王羲之思绪的起伏跌宕。

 《得示帖》中“得示” 显现的稳健、疏朗,方、迟、疏;“知足下” 显现的缠绵、急速,圆、重、密。“犹”的独立性与“未佳耿耿”连带性。“吾亦劣劣”的连、断与“得示,知足下”的断、连,“犹”的动、速、急与“ 明”的静、迟、缓。“不欲”的轻、起、藏,“触雾故也”的重、伏、侧又与“迟”的小、细、圆。“ 散”的独立与“不欲”的牵带对比,“王”对应“欲触”的白处,“羲之顿首”的密、连、速表现出来的藏中锋对应“触雾故也”的疏、断、缓表现出来的露侧锋。

 《得示帖》在处理字结构方面的手段丰富且精彩,总体上呈现收左放右姿态,细节处理微妙多端,“示”之下主上次,左下点与竖厚重紧密、右下点轻灵空荡;“犹”之左主右次,左部双撇凝而相聚,右部虚化简约;“触”之右主左次、右放左收,右部墨聚于“虫”之中轴;“散”之左主右次、左收右放、左实右虚;“雾”之上主下次,下部右主左次,“务”部中段浓墨重画紧接,整字虚实变换、松脱灵动。以上五字通过点画关系的巧妙调整均形成视觉中心点,即字眼,呈现变化与统一、灵动与安稳、形散而神不散的结体妙构。

《得示帖》笔法精妙,结体多欹侧取姿。有奇宕潇洒之致,是王羲之所创造的最新体势的典型作品。


《得示帖》高清大图鉴赏

《得示帖》高清大图鉴赏

《得示帖》高清大图鉴赏

《得示帖》高清大图鉴赏

《得示帖》高清大图鉴赏

《得示帖》高清大图鉴赏

《得示帖》高清大图鉴赏

《得示帖》高清大图鉴赏

《得示帖》高清大图鉴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