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斷上演的反轉,現在的新聞我們還能信嗎?

  前些天看新聞,有一則消息大家都在討論,說是一個雲南的大學生叫李心草,和同學在酒吧喝酒,後來不幸溺水身亡。調查監控發現,期間有男同學對其進行了扇巴掌、將其壓在身下等舉動,一時間輿論的矛頭直指警方和那幾名男同學。但是昨天早上看新聞事情又有了反轉,警方通報稱,當時的視頻並不是完整版的,完整的視頻中男同學將其壓在身下是為了讓李心草冷靜下來,而打耳光是為了讓她清醒。我相信之後的事情可能還會有反轉。

不斷上演的反轉,現在的新聞我們還能信嗎?

  不知道大家發現了沒有,尤其這兩年間,自媒體是越來越發達了,但是事件的反轉也越來越多了。前段時間的陝西孕婦跳樓,先是說家屬三次拒絕剖腹產,後來又說是醫生不同意,調查了監控發現孕婦兩次下跪家屬拒絕溝通,就這樣前前後後反轉了四五次,直到這件事情漸漸被人遺忘。那為什麼現在的新聞如此容易出現反轉?今天我來和大家分析一下。

不斷上演的反轉,現在的新聞我們還能信嗎?

  為什麼會容易出現反轉,我總結了三點。第一點,就是信息的不完整。舉個例子,如果發生了一件事情和A,B,C,D四個人有關,以前的記者會分別採訪了四個人之後再寫報道,而現在很多自媒體,採訪了A之後會第一時間先將A的說法寫成文章發表出來,再去採訪了B,C,D之後事情自然就會有反轉。甚至有些自媒體知道了完整的事件,但是還是分開來發,為的就是賺取點擊量。

不斷上演的反轉,現在的新聞我們還能信嗎?

  第二點,就是信息提供者本身就是自帶傾向。我給大家再舉個例子,有一個客戶買了保險,但是在出險之後卻得不到理賠,原因是在買保險之前已經檢查出有這類病症。那麼這時候如果是一個關注民生的自媒體,可能就會從客戶的角度出發,說保險推銷員在投保之前沒說清楚這個事情。而一些做保險的自媒體,會從保險行業專業的角度出發,認為客戶買保險之前一定要先好好看合同。那麼這些言論都是帶有傾向性的,所以有的時候事件會不斷的反轉,並不取決於真相,而是取決大眾更傾向於哪種言論。

  最後一點,就是如今獲得信息的渠道太多。在那個通訊不發達的年代,沒有電視、沒有網絡,我們獲得消息的唯一來源就只有報紙,那個時候報紙上說的事情基本就是塵埃落定的。但是現在我們可以通過各種渠道去了解事情,正所謂亂花漸入迷人眼,所以現在很多人即使是看了新聞也不會全信。所以這也給了媒體很大的反轉空間。

不斷上演的反轉,現在的新聞我們還能信嗎?

  而作為我們普通人而言,我認為大家應該多培養一些獨立思考的能力,尋找客觀的真相,尤其是和錢有關的問題上。有的時候,一些金融產品的推銷員會把產品說的天花亂墜,而我們對於合同只是一知半解,這個時候我們應該明白,作為推銷員而言他永遠都是有主觀傾向在裡頭的,那麼這個時候不妨可以詢問另外一家做相同類型產品的公司,聽聽其他公司的推銷員是怎麼說的,他們會對你所想買這個產品的缺點客觀的說出來,這時你綜合下這兩位推銷員所說的,就差不多掌握了真相,那買什麼樣的產品心中應該也更有譜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