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什么需要公园?认知科学给出四种解释


我们为什么需要公园?认知科学给出四种解释

Jim Davies

认知科学家吉姆・戴维斯曾向读者抛出一个有趣的问题:为什么人们会同时爱上赌城拉斯维加斯和黄石国家公园?他的研究结论表明:引人注目的景观,它们的共性是不协调、新奇和让人感到惊讶。

他的观点,你同意吗?


我们为什么需要公园?认知科学给出四种解释


我们听惯的标准是: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共处。诗人忘情于山水,村夫碌碌于乡野。中国人的生活理想在桃花源,岁月静好,乡邻友善,无需坐班,花好月圆。

回到现代社会,尤其是在大城市生活,却常常遇到令人费解的设计:

城市指路系统,本应帮人找路。可它偏不如此!不信就试试北京西直门桥,即便有导航,也像走迷宫。

居住区标准,设计圈屡屡反思:住宅小区,本想做得跟人不一样,到头来还是一样!

方案做的好不好,各花入各眼。只要蹩脚的标准不变,无论方案改多少遍,依然遗憾难免。


几年前,为了提高市民的生活质量,几乎每座城市都要造公园。甲方在图上画一个圈,对设计师说:在这挖个湖!立意有了,赶紧出特效,动工实施。

咱们想想这个湖,最后会被做成什么样:

好多公园的湖,只能看、不能玩。流行了一阵铺石子路,名曰“爱民步道”,高级点的用塑胶,做跑道;

有点商业意识的,拦起一片对外经营叫水上乐园,售票出租船艇,剪掉水鸟的翅膀,好生圈养,永生永世不得出园。游客想喂鸟,又多一收费项目;

心里想着鸳鸯火锅,把湖一分为二,赋之文化趣味,阴阳八卦。方案通过了,开发商却嫌麻烦,改回一池天地,麻辣一家亲;

公园建好,剪彩当天掌灯放炮,花盆锦簇凹造型,搞得像国庆。几个星期过去,盆养的花花草草凋零不堪。如有领导视察,赶紧再从郊区苗圃采购,急召工人补种一拨,假装再来一回春天。


我们为什么需要公园?认知科学给出四种解释

北京十一国庆前夕的街道绿化景观

人为什么需要公园?建成的那些公园,人们喜欢还是不喜欢?

01 把环境认知理论引入课程设计

我们为什么需要公园?认知科学给出四种解释

书名 园艺设计:连接人与场地

作者 Patrick Mooney

年份 2020

阅读难度 ♥♥♥♥♡

参考价值 ♥♥♥♥♥

品相颜值 ♥♥♥♥♡

今天介绍的这本书,作者派瑞克・穆尼花六年时间,采访当代最成功的景观大师,分析他们的代表作。理论结合案例,可读性强。书名虽然叫《园艺设计》,但作者的野心不仅限于更科学的造园工法,还要把认知科学引入景观教学,开辟环境艺术理论,让实践者们可拿来指导方案,纠正错误的设计思维。

篇幅有限,我写这篇书评的重点是讲人们如何体验环境,解释为什么我们喜欢一种景观,而讨厌另一种景观。

先说结论:人们对景观好恶的偏见,在人类进化中形成。喜欢自然环境是人类的共性。公园是进入城市文明后,人们出于亲近自然、与他人共情的本能,由全社会共同创造、释放理想的场景。

02 迷恋自然环境 是人类进化的结果

相关学说:天堂花园,亲生命论

我们为什么需要公园?认知科学给出四种解释

伊斯兰花园代表 狮子庭院,西班牙

自从创造出人死后进天堂的文化信念,人类想尽一切办法为自己建造最接近天堂的文化景观,用来安放需求与欲望:

  • 亚述人、苏美尔人、埃及人和波斯人建造了巴比伦空中花园,作为抵御沙漠、猛兽和敌人的庇护所,空中花园也是快乐的源泉;
  • 希腊哲学家,在学院的自然环境中沉思、畅谈和学习;
  • 公元一世纪的罗马,修建别墅作为帝国城市居民的庇护所,人们模仿自然建造了别墅花园,在其中孕育灵感、陶冶性情;
  • 中世纪的修道院,是病人避难疗伤的地方;
  • 18世纪英国贵族的私人庭园,是哲思与文学启蒙的角落,让情感和道德得以安放与升华;
  • 19-20世纪的城市公园和荒野公园,为都市居民提供休闲娱乐、恢复精神的场所,造福了整个人类。

爱德华·威尔逊提出“亲生命假说”,主张人类亲近自然环境是种本能需求,他称之为“探索与其他生命连接的欲望”。科学家发现“亲生命论”跨越文化,是各个地区人群的共性。

所有文明都指向一个公认事实:自然之美能给人带来幸福。

在很多文化里,人们都向往着能在幻境般的花园景观中度过余生;相比人工建筑环境,人类总是更喜欢有水、绿植和花的自然环境;缺乏植被和水的景观令所有人反感。

03 人体验环境的四种认知模型

人们如何体验环境?大致有四种解释,接着看。

模型1 人不喜欢有危险的地方

相关学说:视野庇护理论

代表学者:Jay Appleton, Konrad Lorenz

英国地理学家杰伊·阿普尔顿在《景观经验》一书中,提出“视野庇护理论”,又译瞭望庇护理论。

视野庇护,字面意思就是“能看见别人,而不被人看见”。

狩猎者需要靠近猎物而不被看见;战士需要站在高处躲避敌人追击。人们在进化过程中偏爱危险性低、视野好、障碍少、又有庇护所的景观,因为它让人感觉足够安全。

该理论对实践者的启示

现代人的环境审美与早期人类对安全的感知密切相关。所有正面的情感反应,比如爱、亲密、支持都是安全感的产物。

安全感是今天的我们在看风景时,审美愉悦的根源。

人们喜欢站在喷泉底下,伴着浪花沙滩散步,在水池里与朋友嬉闹……人在风景中探险感到刺激、感到快乐,前提是没有实际的危险。


模型2 人是主动求知的生物

相关学说:信息处理模型,认知地图

代表学者:Kevin A. Lynch, Stephen Kaplan, Rachel Kaplan, Thomas R. Herzog, Jay Appleto

很多学者试图解释人如何理解环境,以及人怎样参与环境。

我们为什么需要公园?认知科学给出四种解释

凯文·林奇收集城市居民绘制的“认知地图”

这方面人们最熟悉的学者恐怕是美国城市学家凯文·林奇,他在上世纪60年代提出城市意象的概念,指出人类凭借经验理解他们所在的城市。受试者手绘的“认知地图”就是一张基于感性认知的心理图像。1972年林奇又出版了《此地何时》,进一步把物质空间环境重构时间的过程理论化。

再后来的科学家想知道大脑如何通过图像信息形成概念。对此,密歇根大学的两位心理学家开发出“信息处理模型”,假设人类总是想要理解并参与自身所处的环境。借助仪器跟踪受试者眼球运动的轨迹,观察他们会注意风景画的哪些细节,并根据脑电波推断人脑经历了什么。

大脑特别喜欢的一类刺激,就是作选择。选择意味着被赋予支配权。

当然,前提是选项可控,选项太多会让人产生挫败感。让顾客从6种果酱里选出喜欢的口味,不费吹灰。一旦让他们从50种口味里选,人们不仅犹疑不决,甚至会反感。选择未必总是多多益善。

该理论对实践者的启示

便于理解的景观,要有一套清晰可辩识的形象,让人容易预测怎样能去往目的地。可参与的景观,必须提供多样化的选项,让人有办法自主选择和体验。

模型3 人会不确定性和无知感到焦虑

相关学说:好奇心-求知欲驱动模型

代表学者:Jordan Litman, Stephen Kaplan

人类为了消除不确定性和无知造成的焦虑寻求新知识,探索新环境。

卡普兰是最早的场景偏好研究者之一。他让受试者根据个人好恶给不同的场景打分,然后分析其中内容,得出四个景观偏好指数,连贯性、复杂性、易读性和神秘感。

这四个指数两两组对,每对都是矛与盾。好的景观,就是要做到攻守平衡。

连贯性 vs 复杂性

连贯的场景,有清晰的顺序,有重复出现的主题。让人很容易理解它,记住它。因为容易掌握的事物节省心智能耗,所以人认为它是美的。

复杂性是指,人在观察环境时,感受到视觉上足够丰富多样。复杂的环境鼓励探索,因为它提供了更多信息刺激。而类似平坦的大草原这种场景,内容很少,一望到底,过于简单,可能就没那么吸引人。

我们为什么需要公园?认知科学给出四种解释

自然界常见分形造型


易读性 vs 神秘感

易读性,是指人们容易推断走入一个环境的方法。蚂蚁,会在进入陌生领域前先留下气味;人学习新东西,靠的也是调动头脑中组合片段形成的记忆。

神秘感,指向景观的质量,一个场景里有令人难忘、与众不同的东西,暗示如果进一步深入,你会发现更多信息。因此,你会对接收相关的新信息充满期望,并愿意付出心智和体能深入探究,参与其中。


我们为什么需要公园?认知科学给出四种解释

Serpentine Pavilion

该理论对实践者的启示

这四个指标究竟怎样左右人对环境的偏好呢?简单说就是:

连贯性给人们探索环境提供理解力的加持;复杂性会激发人寻求新知识,两者都有鼓励人们参与其中的作用;易读性给人心理赋能,它确保我们不会迷路,让你产生自信和控制感这种好体验;神秘感则挑战舒适区,激发我们探索陌生环境并主动学习。

简言之,吸引人参与的景观必须容易理解,同时包含多种可能性。


模型4: 追求享受是人的本能

相关学说:享乐驱动模式

代表学者:Saint Bernard


我们为什么需要公园?认知科学给出四种解释


享乐是人的本能,人类会通过寻求刺激,让身体、学习和工作状态达到最大的幸福感。

人通过寻求精神或情感上的刺激来抵消无聊。和成就感不同,愉悦感调动不多的心智就能达成。

该理论对实践者的启示

一个场景中有引人注目的地标,否则人的注意力无法集中,会失去耐心。这就好比爱豆站在舞台中央,在一众伴舞衬托下,星光熠熠。但人海战术的大型表演却因为缺少视觉焦点,让人感觉乏味。

与此同时,体验场景需要指向明确的目的。好比玩密室逃脱游戏,玩家知道自己的终极目的是离开密室,于是愿意接受挑战。游戏设计者需要把每一重机关安排得恰到好处,才能吸引玩家继续玩下去,但如果一个人不知道游戏的终极目的,游戏体验就不会太好,没过一会儿就不想玩了。


04 理论 活学活用

认知科学始于假设,测试结果 可能支持原先的假设,也可能得出相反结论。

文章开始提到的吉姆・戴维斯,他发现受试者的注意力总是被不协调、令人惊讶的事物吸引,这和享乐驱动模型以及好奇心驱动模型预测的一样,说明人会主动寻求刺激,并暗自期待能理解并不熟悉的东西。

但这是否意味着其他模型和理论不对?未必如此。

即使是同一个人,一天下来随着情绪和身体状态的变化,对环境的需求也是不同的。


我们为什么需要公园?认知科学给出四种解释


我们为什么需要公园?认知科学给出四种解释


我们为什么需要公园?认知科学给出四种解释

认知科学家指出,保持大脑健康,需要兴奋和放松两种状态交替进行。

兴奋状态,能调动更多能量,产生积极社交、竞争、追求成就、冒险等意愿。城市中心商务圈写字楼、黄浦江边的霓虹夜色、国庆长假的街头、健身房里明度极高的标志……都是为了刺激大脑神经回路的景观。


我们为什么需要公园?认知科学给出四种解释


我们为什么需要公园?认知科学给出四种解释

与之相反,放松状态下的大脑总想着要节省能量,于是才有摸着肚皮葛优躺、关上房门不见人、独处、静静一个人看书、带耳机听音乐、刷剧、搂着爱人不讲话就心满意足的念头。瑜伽房、SPA美容疗养所、教堂供人独自祈祷的隔间、东方禅室、品茶听曲的单间、花园里被绿植包围的冥想园……这些都是为大脑降噪、隔绝外界干扰的景观。

我们为什么需要公园?认知科学给出四种解释

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公园?当然最好是两种都要啊!

从设计的角度,出发点不同,问出来的问题也不一样:

  • 什么样的设计能让人最愉悦?让感官享受达到极致?(享乐驱动模型)
  • 怎样的设计能让人印象深刻,流连忘返?(信息处理模型)
  • 怎样的设计能给人慰藉,澄澈心灵,甚至完成灵性层面的提升?(亲生命论,视野庇护理论)
  • 怎样设计能降低维护成本,最大程度调动生态复原力?(生态系统服务,低干预景观手段)
  • 怎样设计对老人或者小孩子友好?(环境正义,社会心理)

问题不同,得到的答案不同。

所以,问对问题很重要。

面对一个真真切切要实施的项目,最终做出来的东西,表达的是社会集体意识。

想在短时间内制造经济奇迹,收获的是吸人眼球、资本友好的投资环境,被人诟病“太贵”、不耐用、不公平,就是代价。

追求爆棚人气,商业活力,难免牺牲隐私和安静、独处的质量。

三生三世,十里桃花。既然无法在现实中找到一个桃花源,索性跟着剧中人体验一把完美人生的想象。

在那个虚拟世界里,爱情、正义、侠气风流最终都有了理想的归处。那么现实中,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公园?什么样的城市?

只有对“好”的标准达成共识,才有满意的答案。回答“什么是好”的关键,是“问对问题”。

05 我的心得

作为个体,重新审视我们与自然的关系。

纵观人类历史,古往今来,人类总是渴望自然,并把理想寄托于自然。

我们为什么需要公园?认知科学给出四种解释

2018年上映的《徒手攀岩》,记录职业攀岩运动家亚历克斯徒手攀爬酋长岩的全过程。我坐在电影院观影的90分钟,体验了一把与大自然不可思议的亲密接触。

很多人无法理解极限运动,为什么要冒着生命危险到非洲丛林探险,在极地长途跋涉?

极限运动员,就像人类祖先里的猎人和巫师,并不是要征服自然,而是理解自然,进入它、探索它,完成个体与生命本真的秘密对话。靠触碰人类文明的边缘,进入古老猎人的灵境。每完成一次探险,就相当于一次宇宙生命大回环。

城市景观,是空间与时间两个维度的艺术。

音乐,是时间的艺术,绘画,是空间的艺术。而风景,是时间和空间共同的造物。

城市规划、景观设计师 往往把工作重点放在空间塑造上,殊不知容纳时间带来的变化,是山水写意的大智慧。

城市,是一部展开的历史。

墨迹未干,就无法预见后来的事。

的确是很多事情很要紧,现在不做就晚了;但还有很多重要决定,不妨交给孩子,留白给后代。


包容可能 允许再创造

让空间在时光里生根发芽

尊重生灵 传播善意

我选择 也热爱这样的人生


我们为什么需要公园?认知科学给出四种解释

参考文献

Appleton, J. (1975). Experience of Landscape.

Mooney, P. (2020). Planting design: Connecting people and place.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