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兴和议后的宋孝宗:重整旗鼓欲雪前耻,无奈“苟安”却又造盛世

导语

“隆兴和议”签订后,持续近四年的宋金战争终于彻底结束。宋孝宗也逐渐冷静下来,意识到想要“匡复宋室”并不是那么容易。但是对于北伐失败以及签订和约,宋孝宗并不甘心,当初的那团火并没有熄灭,只是少了点野性。他不得不承认,以本国现在的情况,是绝不可能打败金朝,收复旧土的。

隆兴和议后的宋孝宗:重整旗鼓欲雪前耻,无奈“苟安”却又造盛世


怎么办?宋孝宗决定先从内部着手,一步一步发展经济军事实力,这样才能有资本和金朝斗。而在对外方针上,宋孝宗学聪明了,他决定先不打草惊蛇,摆出一副低姿态,以免引发冲突。

于是,宋孝宗的下一步计划开始了——重整旗鼓欲雪前耻。

频频出手稳定政局

  • 改年号

和约签订后,宋孝宗又是先从年号上“下手”,改“隆兴”为“乾道”。当初,宋孝宗踌躇满志,一上位就想“中兴”,现在看清形势以后,决定先稳扎稳打,慢慢发展。而且,“乾道”不光是给国人看的,也是给宿敌金人看的,其目的就是稳定双方情绪。

  • 与金朝“重修于好”,稳定边境秩序

其一,为了北伐,宋孝宗设立一系列军事机构,如“江淮都督府”、“河东招讨司”等等。如果这些机构不撤,难免会给金人一种“随时再战”的感觉。所以,为了稳定局势,宋孝宗下令撤销。

其二,连年的战争令边境地区百姓叫苦不迭。尤其是两淮地区,许多地方甚至沦落成废墟,百姓流离失所,家破人亡。古来有言,得民心者得天下,若是百姓生活不好,宋孝宗这位子能坐稳吗?于是,他连续下达几道政令——1.免除边境地区一切杂税;2.令地方官员“劝民种桑赏格”,督促官员鼓励百姓重建家园;3.令地方驻军帮助百姓屯田。同时,由于宋金重开和局,宋孝宗也着令恢复双方贸易往来。

其三,在1164年金兵南下时,大批南宋边境将领不思为国,反而畏敌如虎,纷纷弃城南逃。在战时,孝宗无暇顾及,和约签订后,孝宗立马下旨彻查这些“临阵脱逃者”。如辅将孔福,因弃城南逃,被孝宗下令斩首。其余人纵使逃过死劫,也难逃被革职发配边疆的命运。

隆兴和议后的宋孝宗:重整旗鼓欲雪前耻,无奈“苟安”却又造盛世


孝宗处置这些庸将,是值得肯定的。然而,这只是治标不治本,或者说孝宗并不能“慧眼识英雄”,之后还是有不少佞臣(如王抃等人)被重用。很多忠直大臣看不下去,上书劝谏,可孝宗终是不听。

  • 确立皇储

太子乃国本,关乎一朝兴衰,高宗久未立皇储就引起了朝臣们的纷争。和议后,在大臣们的进言下,高宗也开始着手册立继承人。孝宗不同于高宗,生育能力还算不错。孝宗嫡妻郭氏就为孝宗诞下五子(四男一女),而其中四子及幼女皆早亡不论。

尽管出了“皇嫡孙”的风波,孝宗还是确立嫡长子赵愭为皇太子。史料上关于赵愭的记载并不多,但可以确定的是,这个太子是个当皇帝的好苗子,高宗和孝宗都十分看好他(不过很可惜,这个太子英年早逝,接替他的是一个“不孝子”光宗)。

隆兴和议后的宋孝宗:重整旗鼓欲雪前耻,无奈“苟安”却又造盛世


困境重重

正当孝宗处理完隆兴北伐的余绪,准备从内政下手发展国力时,他却发现国内的情况远比他想象的严重。

  • 士大夫多浮华,不务正业,结党营私,消沉颓废

首先摆在他眼前的自然是身边人的问题了。原来一些士大夫还有着些许气节,锐意进取。可在北伐失败后,那些鼓吹“苟安”之风的人又开始活跃起来。甚至,本来是主战派的官员也开始保守起来,转换身份成为主和派。

而随“保守苟安”一同出现的,便是那盛行已久的“务虚之风”。有的人身居高位,却无所事事,每天的“工作”不是把酒言欢,就是吟歌颂舞。爱好一大把,能力与心志却全无。有的人甚至披起“佛衣道服”,每日不是谈佛理,就是论道德。百官一副超脱世俗样,如此一来,何不隐居山林,何必尸位素餐?何况这些人表面上自命清高,背后里还不知道在干些什么勾当,时人陈亮曾尖锐地批评:

为士者耻言文章行义,而曰尽心知性,居官者耻言政事书判,而曰学道爱人。相蒙相欺,以尽废天下之实。

在这种情况下,士大夫均不言国事,耻于谈论关于民生的财政大事,尤其是农事。在1166年,司农少卿一职空缺,孝宗任命进士出身的莫子济充任。本来没什么毛病,然而这一调任却引起了轩然大波,大臣们都认为让莫子济去管农事是对士大夫的巨大侮辱。

隆兴和议后的宋孝宗:重整旗鼓欲雪前耻,无奈“苟安”却又造盛世


孝宗听闻后,无不感慨:

近士大夫均耻言农事,农事乃国之根本,士大夫好高谈阔论而不务实,却耻言之。

不仅如此,一些不务正业的官员还看不起那些干实事的官员,一看见有人出头,就立马群起而攻之。由此,这些人形成了一个个小集团。一个人出事不怕,背后的势力总会扶他一把。

大臣陈俊卿曾提醒孝宗:

若长此风,鉴司定不敢按郡守,郡守不敢按县官。

而且,“务虚之风”与“结党营私”这两种风气,已然渗透到整个大宋王朝,无论是京城还是地方。在这种情况下,孝宗一度想扭转战局,却奈何屡禁不止。

  • 财政困难

南宋自定都临安以来,财政状况就不容乐观。朝廷虽然多次增加赋税,但还是入不敷出。绍兴三十一年,户部入不抵支达400万缗,北伐后更是高达600万缗。

1.官员的俸禄及支出

高宗南渡建立南宋后,国土锐减到原来的68%,这就造成了每年应举人数的减少。然而,高宗为了笼络人心,将原来每次录取300人左右提高到巅峰时的近500人。

隆兴和议后的宋孝宗:重整旗鼓欲雪前耻,无奈“苟安”却又造盛世


北宋主任官可以享受荫补,但人数有限只有一两人。到了南宋,不仅高级官员有此权利,低级官员也跟着沾光有了特权,人数也增长到四五人甚至更多。同时,各级官员还可以向朝廷推荐没有任何资历的平民为官。而且,只要没有贪赃枉法的案底,他们都可以同其他科举出身的官员一样晋升。

官员晋升的职位暂无或已满怎么办?那就现成加一个或是多人任一职!

在这种情况下,京官人数一度暴增,拿一组数据作为对比:

仁宗时期(天圣年)不满2000人,北宋末期有2700人,而到了乾道中期(孝宗时)竟有3、4000人之巨。

再拿一组数据做对比:

元丰年间(1078——1085年)每月官员俸禄有36万缗,而高宗时有80万缗,再到孝宗时就过了百万,最高峰甚至到达了120万缗。

2.军费支出

其实军费的问题,在高宗时就有所体现,不过到了孝宗朝更为严峻。孝宗即位以后,力图北伐,因此大力扩兵(从30万到40万)。

40万大军,每人每年花费200缗,算下来军费每年就高达8000万缗。然而,南宋每年的财政收入仅有6530万元(这还是最多时)。

要是这些钱都花在军队建设上,那也就罢了,至少可以增强军力,可事实却并非如此。无论哪个地方的军官都会克扣军饷中饱私囊,而且军官人数冗繁。四川宣抚司统兵7万余人,但每个军官平摊下来统兵还不到4人,可见军官机构之繁复。

隆兴和议后的宋孝宗:重整旗鼓欲雪前耻,无奈“苟安”却又造盛世


3.无谓的犒赏

这些犒赏主要集中在两方面,一是军士,二是百官,而且几乎集中在祭祀之时。军队每次受赏2、300万缗,而各类官员等又受赏过百万,如此一算又是巨大的开支。

除上述三点外,还有财政管理的混乱、高宗敛财、宗室支出等等。而且,京城尚是如此,“天高皇帝远”的地方能好到哪去?

  • 民乱

之前就已经说到南宋政府的财政困难,由此产生大量赤字,朝廷是如何解决的呢?提高税收。

孝宗十分想抑制苛捐杂税,然而现实却告诉他不能。为了填补财政赤字,孝宗给建康、临安、镇江三地下达命令——年收商税至少2400万缗,比高宗时还要多400万。

官方命令下达后,各地官员纷纷“弹冠相庆”,因为他们可以名正言顺地横征暴敛了。奸商与官员勾结去压榨其他商人以及百姓的事屡见不鲜,百姓由此穷上加穷。连饭都吃不上,岂不是官逼民反?

虽然乾道初风起云涌的起义被镇压,但这毫无疑问给了孝宗一个警醒——若国不强不富,就别谈收复故土。

  • 老将凋零,贤臣难寻

孝宗本来就被内政所困,然而贤臣尽失又给了他当头一棒。陈康伯一直主张坚持抗金,自绍兴末年入相以来,深受朝野拥戴。此前北伐失陈康伯败被主和派攻击,而后赋闲回家。乾道元年孝宗又重新启用陈康伯为相,而此时他已69岁,而且疾病缠身。

隆兴和议后的宋孝宗:重整旗鼓欲雪前耻,无奈“苟安”却又造盛世


在接到命令后,陈康伯还是抱病入朝。然而,由于过度劳累,陈康伯当天回家就病情加剧,不久便离开人世。接着,同知枢密院事黄祖舜、王刚中,抗金名将张焘、同安郡王杨存中,新安郡王吴璘也相继去世。

自陈康伯去世以后,相位一直空缺,孝宗本来欲立虞允文为相。不过在看到金朝来使颇为傲慢后,虞允文竟然要求处死使者,这又让孝宗觉得其不够稳重。之后洪适拜相,但能力又不足,遭到很多大臣弹劾,孝宗也不满意。洪适也有自知之明,没过三个月,他就辞职而去。

如此种种,相位之争一直持续了很久。尤其是主战主和两派时常起争执,这又让孝宗头疼不已。不光是贤臣难寻,孝宗自身也没有识人之能,例子就是“龙、曾事件”以及“张说风波”。

重整旗鼓

尽管困难重重,孝宗还是没有选择放弃,反而更有斗志。于是乎,他又展开了一次大刀阔斧的改革。

  • 民生上

北伐失败后,孝宗就下达了诸多政令以缓解边境“灾情”。然而,政策的提出以及实施可不是一回事,事实也确实佐证了这一点。有的人根本不予理睬,原来是什么样现在还是什么样;有的人为了完成任务,谎报实情,粉饰太平;更有甚者,借着朝廷援粮或是乱下指令,以此来牟利。

基于此,孝宗又不得不下令严禁以上行为并给予犯法者以严惩。 同时,孝宗又在着手建立新的常备救荒制度(原有的义仓、常平仓等积弊重重)。而后,孝宗发现社仓(由百姓掌管)的便于监督性以及可靠性。在经过十几年的实践后,孝宗终于把“社仓法”这项利于民生的制度推行至全国。尽管之后还是有舞弊现象,但在刚开始的几年确实对缓解灾情有很大的帮助。

隆兴和议后的宋孝宗:重整旗鼓欲雪前耻,无奈“苟安”却又造盛世


除此之外,孝宗还着手废除或是逐步放宽那些“害民”的制度,比如“和籴”(本是北宋年以市价收购粮草的制度,然而到了后期就演变成一种强制性的勒索)和“盐钞”(本来是北宋政府为了管控食盐市场实行的专卖制度,却不料被官员利用,甚至官商勾结以谋暴利)。

  • 政治上

其实在隆兴年间,孝宗就有整顿吏治的举措,然而收效不大。乾道年后,孝宗开始从多个方面下手,以求彻底解决官场吏治的问题。

1.裁撤冗官

在这一方面孝宗有三次行动:

第一次:乾道元年,针对许多官员私带属吏,造成人浮于事的情况,孝宗下令“权摄使臣及额外人吏”。

第二次:乾道三年,针对“将多兵少”,军队之中官员泛滥的情况,孝宗下令裁减“三衙”(殿司、马司、步司)官属。

第三次:乾道六年,孝宗决定来一次“大裁员”。通过精简,朝廷各部官员人数基本达到北宋年间的水平,有的还有所减少。比如吏部,尚书属员在北宋年间有46人,绍兴年间增长到近100人,精简后与北宋年间持平。再如兵部尚书属吏,北宋年间有47人,精简后只有30人。

2.控制入仕人数,严选官员

宋朝为了优待文武官员,允许“荫补”。前文也说了,北宋初年的规矩是只有高级官员才有资格,而且只允许一两人。然而,在绍兴年间,这种笼络官员的行为却迎来了恶性的发展。

隆兴和议后的宋孝宗:重整旗鼓欲雪前耻,无奈“苟安”却又造盛世


而“任子法”牵涉人数众多,触碰了官员自身的利益,每当孝宗想要对此改革时,都会引发一阵无休止的讨论。最后,孝宗也不得不妥协,改以

任子补阙为官,必须经过吏部的考试和审核,凡未经考试或考核不合格者,一律不准差遣,即便时降级补授文学教授之类的闲散职位,也不例外。

另一方面,孝宗也对“荐举制”进行了改革。原来官员推荐人员必须得是“选人”(宋代文臣寄禄官,有职位有待遇,却没有实际职事),而且也不是经常进行。然而到了北宋末年以及南宋初年,“荐举”竟成了每年一次,而且对象也改成了“白身人”(没当过官,也没参加过科举考试的读书人)。

针对以上情况,孝宗实行规定:控制人数(每年仅100人,多则补至下一年,少则任其少),严格考核其能力,实行“连坐制”(即推荐人对被推荐人负责,若被推荐人犯法,推荐人一同获罪)。

3.端正吏风

隆兴和议后的宋孝宗:重整旗鼓欲雪前耻,无奈“苟安”却又造盛世


之前也说到,宋朝“务虚之风”以及“朋党之风”横行已久,要想彻底改变吏治就必须同时纠正以上两种风气。

对此,他一再强调:

诸路监司,今后分上下半年依条巡按,询访民间疾苦,纠察贪堕不职官吏,仍具请实以闻。如敢依前纵容公吏等乞觅骚扰,当置重典。

孝宗不光对官员循循善诱,还以身作则。“凡军国政事,事无大小,悉以闻之。”这就是孝宗的真实写照。他也曾打趣道,“朕每天都要游行全国一周。”

为了彻底缓解以上种种乱象,孝宗主要从三方面下手:

(一)强调升官的“真理”:唯有真才实学,唯有出色的政绩;

(二)严格考核官员能力,他于乾道二年下令:“风绩有闻,优与增秩;所莅无忧,罚之无赦”。

(三)严格考核官员资历,杜绝“重京官而轻地方官”的现象,推出“磨练期”。

  • 经济上

之前孝宗为缓解财政状况,着令大肆增加商税,然而这一举措却引起了民乱。孝宗意识到这么做不行,便计划寻找其他方法。

和现在许多国家缓解经济危机的做法一样,宋孝宗也采取了增发纸币的措施。在短时间内,增发纸币确实缓解了财政上的不足,然而发行货币量暴增的后果也可想而知。例如东南会子1000,实际只值750,贬值25%;湖北会子更严重,1000实际价值只有500,贬值50%!之后,孝宗也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不得不拿出库银予以整顿。

隆兴和议后的宋孝宗:重整旗鼓欲雪前耻,无奈“苟安”却又造盛世


接着,孝宗还开始出售官田以及稳定赋税。官田其实历朝历代都有,宋朝也不例外。本来经过国家经营,官田也应该会带来一笔可观的收入,然而事实却并非如此。如兴元府官田岁入租粮9673石,而支出竟然有11440石。

这种情况多是一些豪强贵族收了好田不交租,然而却给那些贫民以薄田造成的。既然官田经营不善,短时间内也难以纠正,宋朝政府就开始着手出售,而到了孝宗朝范围进一步扩大。到了淳熙(乾道之后)年间,官府出售的官田就达到了700万亩,对缓解财政赤字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其实,南宋立国以来财政收入一直在增加,由最初的不足1000万缗增长到了乾道初年的5500万缗。但是宋朝的财政却一直不容乐观,究其原因就是支出太过不合理,管理体制过于混乱。

孝宗也意识到了这一点,主要采取了两步计划来增收补缺:一是统一财政管理,二是建立支出账目审报制度。客观来讲,孝宗的这两步计划若能贯彻实施,南宋政府绝对不愁没钱花。

然而又由于当时耻于理财以及贪腐泛滥的风气,这些计划都流产了。不过,纵使是个“半成品”,南宋的财政也因此得到了不少改观,也为南宋日后经济的繁华打下了基础。

  • 军事上

从乾道三年起,那个不服输的孝宗又回来了。当初,他是多么的豪情壮志,却不料因为准备太过仓促,导致大败。他绝不甘心北伐就这样结束了,也绝不愿意做一个守成之君。

现在,国内的民生政治经济渐趋于稳定,孝宗那颗“不安分的心”又开始跳动。没错,他想北伐!然而这一次,他并不着急。兴许是吸取了之前失败的经验,孝宗决定稳扎稳打,在发展国内经济的同时逐步扩充军事实力。

在1166年至1170年不到五年的时间里,孝宗总共进行了三次阅兵,意图就是为了表示自己不甘偏安,勇于收复故土的决心。而通过这几次阅兵,孝宗也充分了解了国家的军事实力,意识到南宋的军队并非一无是处,这也增强了他恢复故土的信心。同时,南宋上下无论是军人大臣还是百姓都为之一振,士气大增。

隆兴和议后的宋孝宗:重整旗鼓欲雪前耻,无奈“苟安”却又造盛世


其次,要想北伐不光得要有好兵,还得有良将。然而,在之前国内一片偏安的气氛中,再加上宋朝一直“重文轻武”的传统,国人均耻于尚武。针对这种情况,孝宗着令兴办武学,同时提高武将的地位。接着,他还对军队中“以资升迁”而不是“以能力升迁”,或者是“任人唯亲”的情况予以整顿。

最后,孝宗还身体力行,带着大臣以及皇子们一同练武。纵使在弓箭以及骑马的练习中多次受伤,孝宗也觉得无所谓。而大臣们多次劝谏,而孝宗却说“朕正以仇耻未雪,不欲以自逸尔!”

北伐计划流产

在积极备战的同时,孝宗也密切关注金朝的动态。在乾道中期,金朝出现了“连年受灾”的情况,孝宗大喜,以为机会来了。

同时,他也为了防止金人为转移国内矛盾悍然发动南侵,在边境修茸以及修建了许多战略城池。1169年,孝宗多次会见前线指挥官,并颁布十一项军政条令以严肃军纪。

同年底,他又启用了主战派老将李显忠和成闵。6月,他又把主战派虞允文调回京城,任命其为枢密使(主管全国军事大权)以及右相。可以看到,孝宗几乎是无条件信任主战派的虞允文,意图是什么?开战。

隆兴和议后的宋孝宗:重整旗鼓欲雪前耻,无奈“苟安”却又造盛世


为了确保万无一失,孝宗着令前线立马进入战备状态,同时招兵买马,举国之所能打造武器装备。为了保质保量,孝宗不仅命令一批又一批钦差大臣去检查,他自己也多次检阅军队。

然而,孝宗还是想得太简单了。他看遍朝中大臣,发现能当北伐大任的,竟也只有虞允文一人。其他人不是能力不够,就是主和派。

真应了刘一清的那句话:

高宗之朝,有恢复之臣而无恢复之君;孝宗之朝,有恢复之君而无恢复之臣。

不过好在还有虞允文,孝宗还是没有放弃。然而,正当他踌躇满志,剑指中原时,一个噩耗传来了——虞允文去世,此时距他赴任不过一年余。

此时,纵使孝宗再想北伐,朝中也没有称得上“回声”的“回声”了。“顶梁柱”倒下,酝酿多年的北伐计划也随之化成泡影。

稳扎稳打,创造“盛世”

孝宗放弃了,但他也并没有放弃军事边防,反而多次下达命令,要求驻军加强训练。

在这种情况下,孝宗听到高宗“天下事不必乘快,要在坚忍,终于有成而已”的话也不觉得刺耳了。

这时候的他,已经接受了现实,不再一味谋求北伐,转而发展国内。

孝宗曾说,自己这辈子就想干两件事,一是收复中原,二是改变国弱民贫的局面。第一件事他已然觉得没希望了,就转而投入到第二件事上。

在国内秩序稳定以及孝宗的努力下,南方各地的经济迎来了空前的繁荣。

在农业方面:有如“周遭圩岸缭金城,一眼圩田翠不分。行到秋苗初熟处,翠茸锦上织黄云”的圩田之兴,也有“层层梯田缘山顶,翠绿禾苗映白云”的梯田之盛。“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也由此流传。

隆兴和议后的宋孝宗:重整旗鼓欲雪前耻,无奈“苟安”却又造盛世


在商业方面:城市经济全面恢复,甚至超过了北宋时的水平,“商人云集”、“万民辐辏”、“百货聚汇”,繁华程度可想而知。

农村集镇也在此时兴起发展,“晓市众果集,枇杷盛满箱。梅施一点赤,杏染十分黄。青李下待暑,木瓜宁论霜。”这就是当时盛容市集的真实写照。

与此同时,海外贸易也迎来了空前的发展,有如“万里之舶,五方之贾,南金大贝,委积市肆,不可数知”,又如“江城如在水晶宫,百粤三吴一苇通。”

而在其他方面如教育、政治、文化也迎来了不错的发展,总得来说,孝宗乾道九年淳熙十六年,算的上是南宋王朝的鼎盛期,史称“乾淳之治”。

总结

隆兴和议后的宋孝宗:重整旗鼓欲雪前耻,无奈“苟安”却又造盛世


总的来说,宋孝宗是南宋王朝少有的“不甘偏安”的君主,也是比较励精图治的皇帝。在统治时期,孝宗力行节俭,勤政爱民,也有一番兴复之志。然而,现实却给他泼了很多盆冷水。错综复杂的局面,令他几乎无从下手。不过,凭着满腔为国为民的热血,他还是不畏困难砥砺前行,无论是改革还是北伐。

然而,孝宗也不是没有缺点。他虽然勤政却又不擅长处理政事,虽然事无巨细却总是显得有些“只拘小节”。他鼓励官员进谏,却未能调动大臣从政的积极性。他专门写出了《用人论》,却未能言行一致任用贤才,当然这跟当时的环境(良臣实少)也分不开。

说到底,孝宗实在是个悲情的君王。

自从以偏支入继皇室以来,他目睹了国家的破败与腐朽,非常想改变现状却又有心无力。

孝宗是封建王朝历史上少有的孝子,而高宗对他也可谓情真意切,可他却养了个不孝子光宗(晚年禅让)。

大业未成,儿子不孝,重华宫里,也只剩老人的一声长叹。

《宋孝宗传》、《宋高宗传》、《宋帝列传》、《悲情的盛世》、《皇帝列传·宋孝宗》、《这就是宋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