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質文化遺產,民間藝術文化懷梆,有何特色與文化內涵?

非物質文化遺產,民間藝術文化懷梆,有何特色與文化內涵?

明朝洪武年間,每當天降大旱的時候,人們常聚在一起前往祠堂,在神前擺放貢品,在桌上放一盤子,盤中有蛇,人們把這條蛇當做河大王敬奉,然後族長組織一些藝人,不化妝、不登臺、不表演,在祠堂院內圍桌說唱,祈求神明下雨,後逐漸演變為登臺化妝表演,這是懷梆的早期形式。

非物質文化遺產,民間藝術文化懷梆,有何特色與文化內涵?

懷梆,俗稱懷慶梆子、老懷梆、小梆(班)戲、懷調,起源於舊懷慶府一帶,其前身就是圍桌說唱祈求神明的海神戲,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源於民間,長於民間,劇目、唱腔、唸白等方面都帶有濃厚的地方色彩,因而深受百姓的喜歡,在河南各縣市廣為流行。2006年,懷梯入選國家級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非物質文化遺產,民間藝術文化懷梆,有何特色與文化內涵?

懷慶府處在豫晉交界地帶,自古以來就是商賈的必經之路,因而得以發展,又因本地風景良好,自然條件優越,所以很多商人往往聚在這裡,引來了很多藝人,竹馬、旱船、龍燈等“社火故事”已很盛行,本地的民間小調《剪剪花》、《挑花籃》、《風擺柳》等也在這時流行起來。藝人們將這些融合起來,在弋陽腔、崑山腔及亂彈、梯子腔的影響下,逐漸演變為新的柳子戲一一懷柳。

非物質文化遺產,民間藝術文化懷梆,有何特色與文化內涵?

明清時期,懷梯隨著懷慶商的腳步逐漸走向全國各地,聲名鵲起,獲得了“五府懷梆”的美譽,懷梯戲得到了人們的認可和喜愛。其音樂唱腔屬於板腔體,屬於梯子聲腔體系,唱腔板式和其他梆子戲一樣分為慢板、流水板、二八板、散板四大類,唱詞以本地方言和俚語為主,唱腔慷慨激昂,一般多為三、三、四格律的十字句和二、二、三格律的七字句,兼有長短句,在演唱中,男男女女多用本腔。曲牌體和宛梯同樣,分為噴吶曲牌和絲絃曲牌。

非物質文化遺產,民間藝術文化懷梆,有何特色與文化內涵?

曲牌的作用在於配合演員的演唱,渲染氣氛,增強舞臺感染力,使其在體系上達到自然、渾然天成的藝術效果。角色行當分為生、旦、淨、醜,老生的唱腔顯得洪亮粗獷;旦角則比較溫婉圓潤;花臉則顯得豪邁大氣。各行當均使用懷府方言,具有濃厚的地方色彩,常常在演唱中使用“挑後嗓”,即使用有聲無字的裝飾性花腔來達到強烈的藝術效果。據資料記載,懷梯的傳統劇目有三百多出,比較經典的劇目為雙生、雙旦、雙花臉。這些傳統劇目大多無劇目,只是採取口傳心授的方式一代代傳承下來,這些劇目大多是描寫戰爭的或者報國的劇目。

非物質文化遺產,民間藝術文化懷梆,有何特色與文化內涵?

如《反西唐》、《反西京》、《穆桂英下山》、《樊梨花徵西》等,另外還有《轅門斬子》、《鳳儀享》、《老徵東》、《古槐案》、《九頭案》、《五女拜壽》、《桃花庵》、《老少換》、《紅珠女》、《趕秦三》等劇目,這些劇目歷經時間考驗,在多年演出中,經久不衰。懷梆在三百多年的歷史中,融會了太多的河南地區的民俗風情和社會狀態,成為河南地區具有獨特風格的曲藝劇種,繼承和傳揚懷梯,對弘揚民族文化,加強梆子聲腔劇種體系的研究,豐富和完善中國戲劇史都能起到重要的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