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报分析还能这么玩?王峰老师带你分析公益组织

前几个月我们一直在分析上市公司财务报表,其实财报分析不仅仅可以用来分析上市公司,任何组织都可以用财报思维来分析和管理,比如公益组织。

因为公益组织的审计报告也都是公开的,所以今天我们就随机挑选几家中国的公益组织来分析一下,这些公益组织的情况是怎么样的。

我们选取的几家分别是宋庆龄基金会、青少年基金会、少年儿童基金会和壹基金,最后一家是影星李连杰创办的。

公益组织与营利组织的目标是决然不同的。上市公司均是营利组织,都是把赚钱放在非常重要的地位上;而公益组织则是为服务对象提供更多更好的帮助为首要目标的,其资金来源也绝大多数都是募集的捐赠款。捐赠的性质就具有不求经济回报的特点。与公司销售产品完全不同。

所以,虽然都是财报,但经营目的不同,分析的角度也完全不同。

首先看一下这几家机构的体量规模。

财报分析还能这么玩?王峰老师带你分析公益组织

青少年基金会独占鳌头,以14亿总资产超过其他三家,壹基金则显得很中庸,静静的连续几年都保持在4亿上下。少年儿童基金会则保持了稳步增长的状态,2018年总资产6.4亿。宋庆龄基金会则在2018年比前一年略有下滑,总资产5.1亿。

看一家机构的总资产就是要知道这家公司公司体量有多大。通常体量越大做的事情就越多或越大;体量越小则做的事情也相对较少。当然这种判断仅是通常情况,不排除有小体量组织做很多事情。

财报分析还能这么玩?王峰老师带你分析公益组织

从收入上看,尽管青少年基金会很多时间都是最高收入,但少年儿童基金会其实跟它是更加贴近,而且2017年还小幅超过了青少年。公益组织绝大多数收入来源都是募集捐赠款,这样看来公益组织的体量与获得捐赠的能力并不是绝对一致的,就包括体量在四家里一直最小的壹基金,在2018年的收入也超过了宋庆龄基金会。

当然,募集资金能力是一回事,最终为社会做了多少贡献又是另外一回事,那就要看看这几家公司对外付出了多少公益活动成本,至少从付出的金额上来简单做初级判断。

财报分析还能这么玩?王峰老师带你分析公益组织

青少年基金会和少年儿童基金业务活动成本对比情况与其收入非常相像,多收了就多付出,少收了就少付出。这样看来,公益组织的运营模式大多数采取的是能够募集多少资金和物资就做多少额度的公益。

募集能力成为一家公益组织是否能够做“大”公益的必须条件。将这个逻辑放大到所有组织来看,其实也是站得住脚的。无论是营利组织还是非营利组织,都是要让更多的人通过自己的努力而获益,这个“更多”其实就代表了一种能力。

营利组织是要让更多的客户购买自己的产品,愿意付出现金来享受服务。而非营利组织则是让更多的人相信自己能够代替他们把公益做好,这样就能获得更多捐赠,从而把公益事业做大。

财报分析还能这么玩?王峰老师带你分析公益组织

公益组织的一个特性就是无论是发起人还是所有投资人,均不能够从公益组织中获得利益分配。因为钱一旦投入到公益组织,那就是属于全社会的了,尽管有些还没有投出去,尽管并不是每一分募集到的资金都完全付给受捐人。

所以一家公益组织在长期持续经营过程中必须要留下让自己生存的资金,也就是说公益组织本身是要“盈利”的,就是要长期保持净收支大于零的,这样公益组织才能让自己持续生存下去。所以公益组织不是不能赚钱,而是赚了钱都是属于社会的而不是投资人的,更加不能够做任何的利益分配。

从这几家公益组织来看,各个年度均有净收支为负的时候,也就是当年募集到的资金减去对外公益活动和捐赠出去的,以及减掉保持组织正常运营的人工水电房租设备等以后为负数。

财报分析还能这么玩?王峰老师带你分析公益组织

公益组织中的收入并不全都是募集捐赠,也有其他的例如投资收益。公益组织也是可以对外投资的,只不过其主要目的是为了资产的保值增值。

如果只看募集情况的话,可以将其他收入去掉以后单就针对募集资金做简单分析。

从五年的募集情况来看,青少年基金会的募集能力是最强的,募集资金总量也是最多的,各年募集资金均超过其他几家。

少年儿童基金会紧跟其后,除2014年募集较少以外,其他各年的募集资金总量也不少。看来捐赠人也比较在意孩子的成长,更愿意在这方面多一些的捐赠。

宋庆龄基金会网站公布的宗旨是“继承和发扬宋庆龄毕生致力的增进国际友好,维护世界和平;开展两岸交流,促进祖国统一;关注民族未来,发展少儿事业。”,不过公益事业的圈外人士其实很难从名称上获知基金会的任务方向,不知道募集资金少过青少年和儿童基金会,是不是因为名称上的标识特质不如青少年和儿童鲜明。

募集资金多寡的原因很多,肯定不仅仅是名称这么简单,更加是多方位的思考。当然,更大的宣传力度其实是有效的。再好的服务再伟大的理想,也需要更多的人了解,更多人的知道,更多人才愿意参与进来。

这几年有一家公益组织经常北京各公共场所免费送粥,而其在CBD核心办公区参与送粥的人数远比北京比较偏远的地区更多,而且地铁口写字楼下的送粥者不远处总会有一位手持单反相机的人抓拍人流接粥瞬间。明明是偏远地区收入更少的人群更需要这样的温暖,为什么要如此高调的在收入颇丰的高档写字楼附近投入更多的人力呢?

没关系了,每个组织都有自己的选择,或许这个事情坚持十年二十年始终不改,就会成为这个组织的一个品牌行为,这也就正好迎合了品牌营销专家倡导的持续不变的行为就会成为自己的特点,就会被人记住永远不会忘记的。就好像“羊羊羊”“送礼就送XXX”一样。

其实还是更加正规的稍大一点的公益组织无论是内控管理还是公益方向都是靠谱的,尽管前几年有些跟公益组织好像千丝万缕关系的人炫富导致国人对中国公益组织诚信度大大降低,

但不可否认的是,也是这些组织承载起了中国更多的公益行动,更加靠谱的公益行动,更加有实质价值的公益行动。

财报分析还能这么玩?王峰老师带你分析公益组织

来看一看这几家公益组织对外慈善支出的情况吧。

虽然壹基金在上一张图里的募集资金相对较少,但这几年对外的慈善支出到也还算是不少

,几乎每年对外慈善支出的资金都超过当年募集来的资金,看起来有一些“不计代价”的对外慈善支出。

社会和公众一定喜欢这样的组织,甚至看起来是用自己以前积攒的资源来每年超额支出。其实作为客观冷静的视角来看,这样的模式在一段时间是没问题的,毕竟获得社会公认是相当困难的,不过如果总是持续这样下去,就变成了无源之水,那精心培育的这么好的组织也就没法为社会做更大的贡献。

当然也不是只更多的募集资源而更少的对外慈善支出,这当然不可以。而是至少确保组织的正常运营资金不要受到影响,毕竟慈善事业要想持久,就必须要让全职参与的人有饭吃,能养家,能过上稍微体面一点的生活,这些都是为让更多人获得更大的公益慈善服务而必须考虑的事情。所以,公益组织也是一个活着的“人”,也是要生存,要成长,要壮大的。

曾经看过一部电影《特蕾莎修女》,讲述了特蕾莎一生都为穷人奉献,她的行为感动了无数人,纷纷从世界各地捐款捐物。特蕾莎修女在1995年去纽约参加特蕾莎公益联合会的会议时,问服务人员桌子上放的矿泉水多少钱,得到的回答是三美元。这相当于印度穷人家孩子一年的学费!特蕾莎修女当即宣布永远关闭已经发展了发展三十年的公益联合会,注销银行账户,尽管当时已经在全球有三百多个救济中心为成千上万的穷人服务。

电影这个桥段十分感人,不少人为了德蕾莎修女为穷人服务的心所感动。不过不得不说,如果没有这个特蕾莎公益联合会,也不会在全球那么多人如此之快速的知道特蕾莎修女感人事迹,也更加不会在短时间内得到来自全球的巨额资金,也无法帮助更多的穷人。

当然每个人的选择不同,并且这中间的平衡也相当难把握。没有组织的公益就是碎片化没法让更多需要的人接受慈善服务,有了组织就需要尽量少的内耗和花费,而想要让更多人的参与就只能做必要的推广宣传。这的确相当考验人的出发点,真的是为需要的人服务吗?还是仅仅为了宣传而宣传。

公益是人类永久性的话题,很难说谁更懂谁更对,我们回到财务报表中来,不对任何公益组织的任何行为做任何评判,仅仅通过数字来加以分析。我们显性的目的是为了让读者了解财报其实可以分析任何一种组织的运营情况,我们同时也希望能有更多的人参与到公益行动中,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去帮助那些贫困山区的孩子们,去帮助那些贫穷的人,去帮助那些读不起书的人,去帮助那些残疾的人,去帮助那些弱小的人,去帮助那些你身边的人。

慈善并不在远方,慈善也并不在闹市,慈善其实就在你身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