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语华章之《周末绑架者》

一到周末,或者休息时间,你是不是想好好睡个懒觉,好好放松自己,不去想工作的事情,从紧张繁忙的状态中切换到懒散什么都不用去想的状态?然而这种小小的愿望总会被打断,或许是工作群里老板(上司)点名道姓@你,分享一些有的没的,你还不得不冥思苦想着如何回复使用什么表情,然后在老板满足了自己的分享欲之后,你才敢放松下来。也有可能是晚上11点,上司跟你打电话,聊聊工作,交代一下工作任务,而这些事情或许并不紧急,完全可以上班时间再来讨论。你不情不愿牺牲自己的私人时间加班,发誓这是最后一次,却发现,这种事情会一而再再二三地打扰你,并且还有越来越频繁的趋势,于是日子久了,你就习惯了。因为你并没有一怒之下辞职的勇气,既然不能逃离工作的强奸,那就只能闭上眼,尽情享受它,还安慰自己:这就是工作,这就是敬业,这就是奋斗的青春!

为什么我们的私人时间总会被工作打断?为什么拥有一个完整的不被打扰的周末如此困难?为什么加班成为我们的常态?近几年,我们会看到很多文章,都在鼓吹加班、奋斗,越是拼命越是骄傲,好像忙得性生活都没有才是敬业。一到下班点,环顾四周,没有一个人有要走的意思,纷纷拿出手机叫外卖,大有加班到8、9点的趋势,这个时候,你的上司还在办公室,你的同事还在吭哧吭哧地工作,你好意思走吗?什么?你的工作已经做完了?那你可以把明天的提前做了嘛。明天的也做完了?那你可以刷刷微博朋友圈,怎么着也假装加1、2个小时的班啊,说不定坐你旁边的同事也在磨洋工呢,你的上司都还没走,你敢比他走得早?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加班成为一种不成文的规定了。

心理学中,我们把一个群体公开陈述或内隐的包含了特定期望的群体规则叫做社会规范,它告诉了群体成员哪些态度和行为从社会角度看是适宜的。如果你想要归属于一个群体,你需要发现这个群体的一套社会规范。你会注意到所有或者多数成员的某种行为整齐划一,同时你会看到某人违背社会规范的负面后果。所谓的“加班文化”便是当代社会城市形成的社会规范,你会经常看到加班的情况,而且加班没有加班费,加班不调休都是很正常的。你当然可以不遵守所谓的社会规范,你大可以一到六点和同事潇洒走人,即便你已经做好了自己的工作又如何?在上司和老板看来,你就是不够努力不够拼,特别是在你和一群经常加班到深夜的同事的对比下,你或许不会被fire,但是你也不会被升职,做个两三年还在原地踏步,而你的同事们早就升职了,然后花更多时间更多精力在工作上……加班似乎和一个人的努力、升职、加薪划上了等号。如果你想升职、想加薪,那你就必须拼,至少假装很拼的样子。你所处的行业、公司、职位性质决定了你是否会加班。如果你在一家广告公司,作为时时刻刻准备接受奴役的一方,你不得不应对客户三番四次的修改意见和突如其来的项目提案,神经是紧绷的,即便睡觉也会做到作品被客户打回来的噩梦。也许你是一个新媒体人,那更要做好随时为热点献身的准备,你唯一能够祈祷的就是,明星们最好等到周末、小长假之后再离婚,某部电视剧的争议点刚好赶在工作日播出,总之好事、坏事都排在工作日里发生就完美了。工作节奏、进度很大部分不由自己所决定,而是被外部因素客户、热点所左右。作为一枚广告文案,你需要在父亲节前为甲方出一套文案,即便你提前了一周把文案做好,发给客户,客户还是反反复复提出修改意见,直到在deadline之前才会告诉你:嗯,我们还是用第一版吧。如果你是一个新媒体小编,那就更糟糕了。客户偶尔还会心情好,热点可是不会管你的心情、你在做什么的,它说发生就发生,你不得不时时刻刻做好为热点献身的准备。这种无法掌握工作节奏所带来的无力感和被动感比加班还可怕。因为有的加班是可以预见的,因此我们可以想办法避免,而有的加班,我们除了感到无能为力,别无他法。

微信的出现,使工作与私人空间高度重合。微信在刚开始兴起时,我们仅仅把它作为一种比微博、QQ更加私人化的社交平台,会在这个微信上自我袒露更多的信息和情绪,在微信上我们感到很安全,因为能够看到我们信息的都是我们平日里关系要好的朋友、亲人。工作在QQ上,社交生活在微信上。工作和私人的空间是分隔开来的。然而,渐渐的,在我们加了越来越多的同学、同事、陌生人后,微信通讯录人数从两位数变成三位数,甚至奔向了四位数,微信沦为一个半公开的社交平台。工作和私人的空间开始重合。我们习惯了在微信上一边和朋友聊天,一边查看工作群里的消息。这就导致了,我们无法彻底断绝工作的干扰。只要我们用到微信,不管是刷朋友圈还是和朋友约饭,就不可避免地看到同事发来的消息、上司在群里的分享……若是不看还好,看到了,出于对工作的责任感,你不得不硬着头皮回复,即便你真的任性,置之不理,难道就能没心没肺地好好玩耍了?你依然会时不时地担忧,会不会因为自己的不及时回复而耽误工作。结果往往是,要么你负责任地在休息时间加班,要么,不负责任地在休息时间里焦虑。

总之,一旦你在休息的时候意识到工作的存在(不管你的选择如何),你就很难卸下头脑中和工作有关的思想,因此很难真正摆脱工作在休息时间对自我的干扰。我们会遇到这样的上司,分不清公事和私事,常常把个人情绪带到工作中,心情好的时候对你和颜悦色,心情不好的时候就是鸡蛋里挑骨头,没事儿找事儿。或许他习惯在非工作时间找你聊工作,不管事情是否重要紧急,理所当然地以为你应该秒回微信,24小时在线,完全不会觉得内疚,甚至从来没有意识到这样会打扰到别人。也有可能他自己本身就是工作狂,他觉得你加班是正常的,不加班才不正常,可能还会让你们以他为榜样,鼓励再多加一点班,你想请个假休息简直比登天还难。这些总会在非工作时间里打扰别人的上司、老板其实是因为缺乏明确的个人边界,分不清工作和私人的界限,侵犯了别人的边界而不自知。个人边界是指个人所创造的准则、规定或限度,以此来分辨什么是合理的、安全的,别人如何对待自己是可以被允许的,以及当别人越过这些界线时自己该如何应对。一方面是他人边界感的缺乏,而另一方面是自我边界感的缺失。当他人侵犯你的个人边界时,你的态度决定了他人是对你变本加厉,还是适可而止。如果你拥有明确的边界感,那么当他人打扰到你时,你会发出信号让对方意识到自己的行为似乎不妥,随之调整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下次再在和你谈论工作前,便会考虑到是否会打扰你。如果你也是一个边界感模糊的人,在被侵犯到个人边界时总是报以接纳、友好的态度,那对方也不会意识到自己的问题,同样的事情会一而再再二三地发生。“手机已经成为现代人身上难以分割的器官”,于是我们把无法拥有一个完整的不被打扰的周末罪责归咎在手机上,以为不看微信、把手机关机就能从工作中抽离出来,然而没有手机的我们,真的会更轻松吗?真正绑架我们的,其实是如影随形的工作和现代社会快节奏的生活中无所不在的焦虑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