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日深圳新增境內病例1例,無症狀感染者2例!

防控工作每日發佈


4月5日0-24時,全省新增境外輸入確診病例7例,為廣州報告7例(加拿大、英國各輸入2例,美國、柬埔寨、尼日爾各輸入1例)。全省累計報告境外輸入病例172例。

新增1例境內病例,為深圳報告湖北輸入病例。

截至4月5日24時,全省累計報告新冠肺炎確診病例1532例,累計出院1395例,累計死亡8例。

4月5日新增出院8例。在院的129例(其中境外輸入病例116例)中,輕型30例,普通型93例,重型4例,危重型2例。

新增無症狀感染者4例,分別為廣州報告1例(加拿大輸入)、深圳報告2例(瑞士、湖北各輸入1例)、中山報告1例(美國輸入)。

截至4月5日24時,深圳累計報告新冠肺炎病例455例。4月5日當天新增境內病例1例,新增無症狀感染者2例,出院1例。


5日深圳新增境內病例1例,無症狀感染者2例!


【境外輸入】:當日無新增,累計報告境外輸入病例36例。


【境內病例】:當日新增1例(湖北輸入),累計報告境內病例419例。

【無症狀感染者】:當日新增2例(瑞士、湖北各輸入1例),全市尚在醫學觀察的無症狀感染者23例,其中境外輸入12例。


累計報告確診病例中,男性224例、女性231例。


目前,死亡3例,累計出院420例。32例確診病例均在深圳市第三人民醫院隔離治療。


399名密切接觸者正在接受醫學觀察。


4月1日,鍾南山院士在深圳衛視的專訪中,對當前新冠肺炎疫情的多個熱點問題作出回應,以下為部分實錄問答。


*無症狀感染者不會導致中國二次暴發疫情


深圳衛視記者何嘉琪(以下簡稱記者):首先我們先來談一談最近大家非常擔憂的新冠病毒無症狀感染者這個話題,其傳染性到底有多強?


鍾南山:無症狀患者其特徵就是無症狀。那是不是所有沒有症狀的人都是無症狀患者呢?這不能劃等號。無症狀患者,主要來自兩群人:


一個就是曾經跟一些真正的患者有過密切接觸的人;第二個就是從一些疫情比較嚴重的國家或地區回來的人。


這兩群人是最值得關注的。新冠病毒無症狀感染者,跟SARS時不太一樣,SARS一般來說沒有症狀就是沒有傳染性,但是新冠病毒無症狀感染者是有明確的傳染性,這個已經得到了充分證實,但是不是有很高的傳染性,現在則沒有證據來說明。


從推考來說,這個人群比例,我不認為是很高,不是說在全國裡頭有非常多的無症狀感染者。


記者:會不會因為這些無症狀感染者,再一次引起疫情大規模暴發?


鍾南山:我估計不會,因為我們有很強有力的監測系統。

也就是說,一旦發現這樣的情況,我們立即隔離,同時對與他接觸的人也立即進行隔離觀察。第一時間切斷傳播鏈的話,就不會引起暴發。


我認為無症狀感染者是值得警惕的。但是從整個形勢來看,不會像第一波那樣,再引起大暴發。


記者:基於我們現有對於無症狀感染者的研究還比較有限,您覺得我們在國家的防控以及個人的防護上,有哪些漏洞值得警惕?


鍾南山:重點針對這兩群人,一個就是密切接觸者。我想在國外不太注意,現在當然也開始改變了。有一些國家,特別是美國,現在不光是關心有症狀的患者,無症狀完全也有可能發展為有症狀。或者說,有少數人病徵很輕,但是他能傳染給別人,這是最要害的。所以重點要關心這兩種人。我們現在對他們都是隔離14天,

我想應該有雙重的檢測,也就是說除了核酸的檢測以外,再過7天還要做抗體的檢測,用雙重檢測證實他有感染還是沒感染。


另外一個是時間。按一般的規律,無症狀變成有症狀,也是0到14天,我們現在初步的調研裡頭,2到7天是主要的,恐怕還是這麼一個情況,他這一階段是沒有症狀,但是跟SARS不一樣,他就已經有傳染性。


記者:無症狀感染者有沒有可能成為一個病毒的攜帶者,讓相關病毒一直會跟我們長期共存?


鍾南山:我估計也可能有很少的病例存在。比如說有一些免疫功能低下的。我們在調查裡頭,(潛伏期)14天以上佔的比例是很小的,1000多例裡面只有13例,那麼到24天發病,1000多例的只有1例,所以這個是非常少的。你可以說他是帶病毒者,但我想,他應該不會引起比較大的危害。


記者:現在有出現一部分的“復陽”病人,到底他是真的有復發的情況,還是說他體內的病毒可能並沒有完全清除?


鍾南山:現在做核酸的檢測是檢測它的片段,並不是檢查全病毒,也不是培養它的全病毒。我想絕大多數的病人康復了以後,他會產生比較強的抗體,具體來說是IgG抗體,這個是對人體有保護作用。我們將來發展的疫苗,就是打這些。大多數病人康復了以後,血液裡的抗體產生4倍IgG的增高,一般他不會重新感染。那麼現在發現的有些片段,包括是在口腔、咽部、深部痰、甚至糞便、肛拭子這些發現陽性的話,絕大多數它是一個核酸的片段,核酸的片段不等於病毒。從少數的一些研究來看,對病人的樣品,比如說痰、糞便的培養,沒有培養出活病毒來。


所以這樣的話,第一,他自己絕大多數情況下不會再感染。第二,應該說傳染給別人的機會比較少。所以我不認為發現“復陽”了以後就會出現感染的症狀。


4月4日18:00(巴黎時間4月4日12:00),中國駐法國大使館邀請張文宏教授與在法華人華僑、留學生等進行在線交流,回答海外同胞們關心的疫情發展、個人防護等熱點問題。


01. 新冠病毒的感染和人種無關,可能要打持久戰


全世界各地的病毒都有測序,已有做比對。不同國家感染的病毒在做解析以後,是沒有差異度的。

歐盟的國家內,醫生受著同一套體系的培訓。以法國和德國的病死率為例,早期的醫療資源分配,兩個國家略有差異。之前提到,5%的年輕人有事,需要氧氣治療,如果他們沒有及時找到床位,沒有ICU的支持,那麼風險就很大了。

德國專家告訴我,他們希望在民眾居家隔離期間對醫院資源進行調配,讓醫療資源處於動態的平衡之中。等冬天來了,病毒又來了。搞它兩年,將它打下去。這個病毒有可能是個持久戰,法國採取好的防疫策略,把前期的經驗保持下去,那麼,法國相對會處於安全的狀態。


02. 八成居家隔離者不需要去醫院,60歲以下病死率極低


居家隔離時遇到最大的問題是心理問題,非常恐懼,感覺得了這個病和世界末日一樣。



第一,要有很好的心態。95%的年輕人,即60歲以下的人病死率是極低的,除非有基礎疾病;


第二,調節睡眠;


第三,營養要調整好。


有一種情況需要去醫院——有明顯的肺部損害,即表現為力氣不夠。

做一點點家務事,就覺得力氣不夠了。這個信號是很明確的,要立即就診,接受氧氣治療。


早前和德國對話的時候,當時他們也非常焦慮,同樣要求輕症患者居家隔離,但他們現在的控制水平很好。因此,醫療環境比較好的區域,按道理病死率會比較低。


在如此情況下,法國的醫療體系基本是可以接受治療的。如果出現症狀,第一個電話應該打給家庭醫生。如果出現肺功能無法支持活動時,這個時候還不能解決醫療問題,此時相信大使館會提供幫助。


如果大家在居家隔離期間想打電話給醫生,但是沒人接的時候,祖國的醫生會理你。大家不要慌張,做好必要的防護。


03. 羥基氯喹有一定效果,但臨床證據不足以說這是神藥


藥物有沒有療效,需要很謹慎。在整體的人群當中,從目前數據來看,沒有看到非常好的數據。法國採取的樣本量很小,證據的等級較低。然而,在醫學上,證據非常重要,而且在證據方面,要計算等級。

從臨床來看,羥基氯喹有一定效果,但這個效果不足以得出結論——這是一個神藥。大家千萬不要以為法國有了“神藥”,就可以為所欲為。還需要等待臨床證據。目前在WHO和中國的推薦意見裡,都沒有對其進行強烈推薦。


04. 國外很多華人社區感染率極低,因為做到了這幾點


不論是中國還是法國,都強調“social distancing”,即保持非常足夠的社交距離,但這一點在家庭中很難做到,要在家裡戴口罩也很難。


但是我能教你一個辦法,如果你的鄰居得新冠了沒有告訴你,或者他是一個無症狀感染者,共用電梯的你怎麼防疫。


第一,出門戴口罩。我也瞭解到有些華人在外戴口罩可能會受歧視,那麼你就在進入電梯的時候戴一下口罩,出去的時候再摘掉。

第二,電梯裡的按鈕不都是安全的。建議袋子裡放幾枚牙籤或者餐巾紙,用牙籤按電梯,用完就包起來扔掉,不用手去接觸。

不接觸任何東西,口罩戴好,再得新冠肺炎的風險是很低的。


出了門之後,這個手就不能再摸鼻子嘴巴,回家之後立刻把手洗乾淨,能夠做到上述的步驟,那麼從鄰居那裡感染新冠的概率是非常低的,如果你自己不被感染也就不可能感染家人。


目前國外很多華人社區新冠病毒感染率極低,甚至為零,也是因為做到了這幾點。


05. 不是所有症狀都要去檢測,全面檢測只會擠兌醫療資源


你沒有辦法區別呼吸道疾病。


就是學過醫學的人也是區分不了的,事實上,能不能做檢測是一回事,做檢測有沒有意義是另一回事。

只出現一些呼吸道的輕症,即使是在中國也是不能全部做檢測的,因為,所有人做檢測必須符合一定的標準。


在法國,也要符合有重症的傾向才能做。因為輕症的病人無論是得流感還是新冠還是其他病毒性感染,處理都是一致的,如果不夠重就待在家裡,戴好口罩不要傳染給其他人。

粥當然可以喝,但主要是多喝牛奶多吃雞蛋,胃口不好,不想吃也要吃。每一次病毒感染,免疫系統開始啟動,不給足夠的能量,抗疫失敗的可能性就很高。

能吃,能拉,能睡,體溫真的很高吃一點感冒藥,一般輕症病人7到10天可以解決。



就是在國內,早期檢測也是對來自疫區有感染風險的人進行。如果所有人都可以檢測,那麼有醫保的所有人都會主動去檢測,會造成檢測醫療資源的擠兌,導致真正需要檢測的人無法獲得檢測,而此前意大利也是因為擠兌醫療資源出現醫療困難。


5日深圳新增境內病例1例,無症狀感染者2例!

5日深圳新增境內病例1例,無症狀感染者2例!


-End-

「有用就轉發」


資料來源:深圳市疾控中心 深圳市衛健委 廣東省衛健委

深圳衛視深視新聞 “科普中國”微信公眾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