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经典之《不得不学》

我读经典之《不得不学》

学习?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是不得不学。

为什么呢?老规矩,还是从一篇古文说起。

以下录自《欧阳文忠公全集》卷一百二十九

玉不琢不成器 人不学不知道 然玉之为物 有不变之常德 虽不琢磨以为器 而犹不害为玉也 人之性因物则迁 不学 则舍君子而为小人 可不念哉

翻译下,很简单。

玉石不经过切削打磨,就不能成为精美的玉器。人不学习、不接受教育,就不可能懂得知识和道理。但人和玉石的根本区别在于,玉石即使不经过打磨,它还是一块石头,还有石头最起码的用途。但人是活的,是有生命的,生命本身就是在不停地发展、不停地变化、不停地适应周遭环境的,也就是说人其实是不得不学习的,这是生命成长的需要。人如果不学习,不自觉接受教育,就无法让自己变得更好,就无法成为一个高尚的人,有用的人。与此同时,更可怕的一种可能是,他们会变得很坏、很堕落,会在发展过程中迷失自己的本性。

这一点,必须要时刻记住。

欧阳公很了不起,他在一千多年前的北宋时期就目光如炬的发现了这个问题。人的生命是活的,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这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在它不停地发展变化过程中,它是变得越来越好,还是逐渐地、不可遏制的变坏?学习,成了一个必要的、“不得不”的手段。只有不断地学习,才有可能让一个人不迷失自己,不堕落。

明白了这个道理后,怎么学,学什么就成为了关键?

这个话题很大,而且至今世界上也没有唯一或者唯“x”的标准答案。

我说点自己能说的吧。

欧阳公的“人之性因物则迁”和“苟不教性乃迁”是一个意思,这里的性,指的是人作为生命体的本性,现在一般称为“人性”。动物行为学认为,学习是动物的本性,比如狮子老虎在丛林里自然就能学会捕猎,最终成就百兽之王。但如果放到笼子里接受“硬制教育”,培养出来的老虎,即使外形仍然会很有王者之风,但是看到了一只羊、一头牛,它也会瑟瑟发抖。甚至还会在鞭子的指挥下,站起来,不知羞耻的打躬作揖,然后伸着脖子等待主人施舍食物。这种做法,显然是泯灭了动物本性的,这一切都让百兽之王成为了徒有其表、行尸走肉的可怜家伙。

而人,作为百灵之长。

人也是如此,教育必须尊重人性本身,而不能戕贼人性。

当然,目前社会上出现的、几乎所有的怪现象,我们都能从我们的教育上找出根源来,这是毫无疑问的。比如几乎是公认的最大的问题,以应试作为最高的追求目标,国家和政府以统一的知识体系灌输给所有的学生。学生在接受教育过程中的个性、兴趣、天性被忽略,本应该享受到教育带来的探索世界、探索自我的乐趣,却被对于考试、知识灌输所带来的烦恼代替。再比如,我们的教育缺乏基本的人文主义关怀和教育,各级教育单位都是将升学率作为唯一的目标去全力以赴,忽视,甚至完全无视学生是一个个复杂的、独立的,有情感需求和人文精神关爱需求的人......等等,不一而足。

但,作为一个有点知识和文化背景的、生活在当下这个网络时代,会自我学习和成长的我们来讲,必须要做个明白人。我们教育方面的问题,也都不是凭空而来。这一切都能从我们的历史、甚至不远的过往中找到影子。应试教育,我们几千年来的科举制度不是应试教育吗?人文主义教育和关怀,几千年以来我们何时曾经有过?哪个朝代,哪个历史时期不是“胜者为王”?

所以,还是鲁迅先生说得好,想有天才,我们首先要有培养天才的土壤。引申来看,想有好的、真正地高素质的教育,而不是打着素质教育的“羊头”继续卖应试“狗肉”的教育,就必须要我们,没错,就是你和我,共同努力!我们和觉醒的国家和政府一起,一步一个脚印,虽然步履艰难但是始终坚定向前,去一点一点实现它。

空喊口号是没用的,它不仅会让当下的有识之士寒了心,也会让一千多年前在青灯之下,满怀忧虑写下文首那篇《不得不学》的欧阳公失望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