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疫援助却遭抹黑,中国的“吃力不讨好”所为哪般?

郝诗楠 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副教授

唐千智 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硕士研究生

自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全球大扩散以来,刚从疫情中走出的中国旋即便向多国提供了抗疫援助。据国新办的新闻发布会介绍,中国已分批组织实施了对89个国家和4个国际组织的抗疫援助。值得注意的是,此次援助是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援助时间最集中,涉及范围最广的一次紧急人道主义行动。

病毒无国界,同为“病友”的中国面对正在遭受疫情的国家时可以感同身受,而且全球疫情的暴发对于中国来说也带来了相当的“防输入”压力。因此,人们从媒体上看到了“大病初愈”的中国向外派遣医疗专家团队、提供大量物资捐款以及分享有效抗疫方案和经验的画面。何其不易?

然而近日来,中国真心实意的抗疫援助行为却遭到了部分国家政客和媒体的肆意抹黑。综合来看,这些抹黑主要可以分为三种类型。第一是“修复声誉”说,比如法国《世界报》把中国援助行为描绘成“外国强权想方设法通过人道援助修复自身形象”,弥补所谓“否认疫情”的愧疚;第二是“不当牟利”说,比如英国路透社声称一些中国企业以援助为“幌子”故意哄抬某些医疗器械价格从中牟取暴利;第三是“谋求影响”说,比如欧盟外交与安全事务高级代表兼欧洲委员会副主席何塞·博雷利发文称欧盟应认识到“中国援助中包含的地缘政治因素”,其中包括“通过欺骗和假扮慷慨来获得国际影响力”。如此这般,本意良善的中国却落得了一个“吃力不讨好”的境地。然而,究其本源,这不仅反映了西方世界特有的话语与思维偏差,而且也与一些政客的现实政治算计高度相关。

抗疫援助却遭抹黑,中国的“吃力不讨好”所为哪般?

首先,一些西方国家利用固有话语体系试图转移国内矛盾,掩盖政策失误。比如部分别有用心的西方媒体和政客聚焦“西班牙拒绝使用中国准确率低的检测盒”这类失实报道,试图搭建“他者化”新闻框架,污名化其假想“对手”的舆论形象。很明显,这套话语体系与西方一贯的“中国威胁论”、“中国不确定论”等话语相契合。新冠肺炎疫情全球暴发之后,西方国家内部舆论对部分政客防疫失当的批评甚嚣尘上,而一些平时看似依赖“共同价值观”相互团结的国家也出现了离心离德的趋势。因此,在这个时候抹黑中国不过是基于转移国内焦点,防止盟友疏离的现实政治考量。

抗疫援助却遭抹黑,中国的“吃力不讨好”所为哪般?

其次,西方世界的冷战式敌我思维根深蒂固,对中国的偏见一直存在。尽管冷战已结束二十余年,但一些政客仍生硬搬用冷战时期形成的思维模式和认知框架来划分敌我,力图用身份定义国家行为,进而以此审视大国关系。此次中国面对全球疫情的援助之举就再一次遭遇过度政治化的解读,被一些国家视为“软实力渗透”和“全球领导权之争”的一环。然而从本质上来说此次全球疫情是一场有关公共卫生的非传统安全挑战,须各国携手合作应对,过度政治化反而会为合力抗击疫情设置障碍。

抗疫援助却遭抹黑,中国的“吃力不讨好”所为哪般?

第三,西方世界仍惯于从现实主义视角审视国际关系,缺乏“人类”与“共同体”意识。尽管很多西方国家平时热衷于强调“普世价值”,但在危机来临时却惯于倒退回现实主义的价值观,专注于国家间“零和”对立和竞争,在人类共同危机面前却不愿放眼全局,选择性地无视正在成形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近日,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了“打造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理念,也在刚结束的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应对新冠肺炎特别峰会上呼吁各国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同舟共济,守望相助,这才是当下各国应对疫情的正确态度。(责任编辑:乐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