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货穿越,那些先秦时代的食物

穿越,在媒体和文艺作品中,成为炙手可热的宝贝,最近很火的《庆余年》,主人公也是一个穿越的人物。因为有了大量的现代知识,也背了大量的文章诗词,于是成为一代风云人物。与皇帝相见,同美眉为伴,生活逍遥自在。

但理想是丰满的,现实是骨感的,现代人如果真的有了一个穿越的机会,十有八九,不是成为一代风云人物,而是会分分钟饿死。

假如,一个人穿越到了先秦时代,就会发现,什么《寻秦记》《神话》一类的文艺作品,完全用不上,因为一个人到了另一个时代,首先需要考虑的,不是建功立业,而是吃饭。

吃货穿越,那些先秦时代的食物

吃货

先秦时代人们对肉食的眷恋

在一些古籍史料记载中,对于食物的描写,往往是比较诱人的,而且非常讲究。

在《论语·乡党》中,记载了孔老夫子对于食物的严格要求。

首先,肉必须割的方方正正,吃的要精致,生鱼片要切的细,鱼和肉一定要新鲜,佐料要有大酱,要有姜。一言以敝之,各种讲究。

孔子的这些讲究,的确让许多人食指大动,想着古人的伙食还是不错的,鱼,肉都有。而在周礼中,对于食物等级,也有严格的划分

天子级别的人物,可以吃牛肉,在很多人以为,古人是不吃牛肉的。其实在古代,大部分的时间里,不是说不是牛肉,而是不允许私自杀耕牛,但公家可以杀,在一些特殊日子里,比如大型聚会,也是可以打打牙祭的。但在周朝,牛肉的地位非常崇高,是天子的专属。

天子以下,是诸侯,诸侯可以吃羊肉。在中国古人,对于羊肉的喜爱,绝不比游牧民族更差。在去年热播的《长安十二时辰》里,著名的水盆羊肉,一度成了网红,到了宋朝时候,羊肉更是被宋朝上至天子,下至百官疯狂迷恋。

而在周朝,羊肉,只能是诸侯级别可以吃。诸侯以下,是卿大夫,他们可以吃猪肉。而普通官员,可以吃鱼肉,至于贫民百姓,顶多吃点蔬菜得了。

在战国策中记载了一个小故事,孟尝君有一个叫冯瓘的门客,他整天没事干,就在孟尝君门口唱歌,他的歌是自编自演,没啥韵律,歌词是这样的:

我扣着长剑唱了歌,唱的是没有鱼吃。

而按照冯瓘的级别,只是一个平头老百姓而已,有菜吃就不错了,要什么鱼。而冯瓘也并不是一个十足的吃货,吃鱼的目的,是为了要官。可见,虽然到了战国时期,没有这么多讲究,但普通百姓想要吃鱼吃肉,并不容易。

除了牛肉、羊肉、猪肉以外,还有一些肉,虽然不是礼仪中规定的肉,却也是先秦时期常见的肉食。但那个时期,并不把这些当成肉,比如鸡肉。

在古人眼中,肉,一般指的是红肉,比如牛羊猪,鸡肉属于白肉,鱼一般级别不够,无法作为国宴的食物。

虽然战国时期,礼乐崩坏,人们不再受周礼束缚,除了牛作为重要生产力以外,其他一些肉已经没有了太多约束和限制。


古人单一的烹饪技术

许多人看到这里,一定觉得很不错了,毕竟这些食物,和现在也没啥区别。但很遗憾,即使穿越到先秦时代,可以有资格吃肉,也会让你怀疑人生。因为那时候的烹饪技术,实在令人无语。

穿越到先秦时代,烹饪技术非常好学,因为只有一招,煮。

不管是肉,菜,还是粮食,往青铜鼎里面一扔,点火就煮。这种做法,很大的机率是煮不熟。

有青铜鼎还是好的,对于普通百姓家庭而言,只有陶罐可以用。

青铜器虽然在商朝就已经兴盛,但普通老百姓直到东汉末年,主要的炊具还是陶器。因此,在先秦时代,陶罐煮肉的味道,充满了泥土的芬芳,对于现在人来说,连闻都会吐。

如果说这些已经很难以接受了,但事实上,还有更难以接受的,那就是佐料也很少。

在先秦时期,佐料很简单,盐、姜、酱、醋、茱萸,然后这些佐料,也没有啥太多规矩,往里放就是了,不要管好不好吃。因为,这些在现在看来,很常见的佐料,在先秦时代,也只有达官贵人才能吃到。至于普通百姓,很可能连盐都不能保证每天都有。

那么,如果像范闲一样,和天子见面,吃一次国宴,那一定会好很多。

其实,在周朝,天子的国宴还不如诸侯国的伙食好,因为国宴的规矩太多了,而且太讲究。天子的国宴,叫做胙,可以看成是一种四四方方的肉。

鉴于生产力水平,天子手下的厨师,他们做饭的方式,不会比诸侯高明到哪里去。而经过各种繁文缛节之后,你吃到的,基本上已经是冰凉的肉了。更主要的是,你还必须得吃下去。

说道这里,你就会感觉到,古人日子过得真不咋地,还是现在人幸福。那么,除了肉,先秦时代的人,还会吃什么呢?

其实,除了做法有些令人难以下咽以外,要说吃的东西,除了肉以外,还有不少。


主食延续了数千年

先来看一下主食,黍、麦、麻、稻、菽、粟,茭,都是先秦时代餐桌上的必备主食。

麦、稻、豆三种食物,不光是先秦时代,即使现在也都是餐桌上主要的主食,因此不用多说什么。

黍,现在到底是什么,在《说文解字》中记载:黍,禾黍而黏也。说了和白说一样。而根据这个解释,大概可以理解为,一种有点黏的米,类似于现在的黄米。

这个黍可以算是先秦时代最重要的粮食作物。诗经魏风中就有写道:硕鼠硕鼠,无食我黍。周颂中写道:其镶伊黍。就连论语微子中,记载: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

至于茭,是指茭米,菰的果实,可以食用。茭米在先秦时代,并不算是主流,反倒到了唐朝,茭米才再次成为餐桌上的佳肴。

菽,据考证,应该是大豆一类的食物,放到现在,虽然已经不是主食了,但豆奶豆浆,豆腐脑,豆腐,豆干,豆汁都成了民间著名美味。

麻,据说是大麻,当然这不是毒品,在古籍中,常有桑麻一说,唐诗中也有把酒话桑麻。桑树作为经济作物,可以养蚕,可以作弓弩,而麻,到底怎么吃,我实在不太知道。

随着时间的推移,粟逐渐成为食物的主流,早在孟子中就记载: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戈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可以说,在春秋战国时侯,粟也就是现在的小米,已经成为国家主要的战略储备。

而令人想不到的是,粟不但在战国成为主流食物,也延续了几千年,和麦、稻、菽一起,成为中国重要的食物,反而黍、茭、麻渐渐消失。

在历史纪录中,有这样一个小故事,是关于麦子的神奇故事。

晋国有个君王,称为晋景公,有一天,晋景公做了一个梦,然后心理就有些不自在,于是叫来桑田巫来给自己解梦,桑田巫想了想,很直接的告诉晋景公,“你快要死了,估计吃不到明年的新麦子了。”

晋景公听了,非常不服气,估计是为了较真,第二年,新麦子收了上来,晋景公当着桑田巫的面,吃了一大碗煮好的麦子,然后直接把桑田巫砍了。

砍了桑田巫之后,晋景公觉得肚子难受,然后就去上了一趟茅房,结果掉茅坑里死了。

其实,很有可能是晋景公吃的太多了。为什么这么说?因为麦子的脱壳技术,是汉代发明的。而那时候如果麦子煮不烂,就只能生咽下去,不闹肚子才怪了。


蔬菜水果必不可少

主食和肉都说完了,那么,先秦时代的人,都吃什么蔬菜呢?

在古代,人们对于蔬菜的种植,远不如谷物那般重视,虽然蔬菜维生素很高,但在古代,吃饱饭才是王道,蔬菜看着一大盆,一煮就没了,根本不顶饿。因此,对于蔬菜,先秦时代以也菜为主。

在诗经中,对于蔬菜的记载,非常多,比如采薇里面的薇,就是一种常见的蔬菜。据说这是一种野豆子。

关雎中写道:参差荇菜,左右采之,这里面的荇菜,也是常见的野菜。

除了这些以外,苦菜,那时候叫飞蓬,蕨菜、水芹菜、枸杞芽,蒿菜,茭菜等等。

看起来品种还是非常丰富的,但值得注意的是,这些蔬菜,全都不是家养的蔬菜,都是一些野地里的蔬菜,虽然按照现代人的看法,这些野菜的营养价值,要比家养蔬菜更高。但要想把这些野菜都认识,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有很大的可能,采到了一些有毒的野菜,然后一命呜呼。

主食、肉类、蔬菜都介绍完了,还缺一样,那就是餐后的水果。虽然在文字记载中,餐后水果并不是必须的流程,但在先秦时代,可以吃的水果还是很多的。

先秦时代,人们最宠爱的水果,当属桃子了。桃子作为中国本土的水果,数千年来受到追捧。在先秦时代,桃子更是水果之王。

即使在史料记载中,也不乏桃子的身影。著名的典故就是晏子两桃杀三士。齐国名相晏婴用两个鲜桃赏赐三个勇士,让三个勇士因为争功而自相残杀。虽然故事过于夸张,但在那时候的人看来,桃子的确是很高端大气上档次的水果。

桃子的地位无可动摇,而在民间,因为没有那么多桃子可以吃,民间最重要俄对水果有三样,枣、栗子、棘。

大枣是先秦时代重要的水果,也是普通百姓可以吃的起的水果,如果你穿越先秦时代,找不到桃子,可以尝试吃枣子来解馋。

棘,其实就是酸枣,这种食物在现在野地里也非常多见,虽然酸枣树刺非常多,但酸枣吃起来生津开胃,是一个相当不错的解渴水果。

栗子也是中国古代主要的水果。其实,栗子虽然被称为水果,但水分并不多,但栗子有一个好处,那就是非常顶饿,吃上几个栗子,一上午都感觉不到饿。而栗子也成为名间缓解饥饿的神器。

香瓜在先秦时代,也是存在的,但北方比较少见,是江淮地区贵族享用的高级水果。

而在楚国江汉以及蜀地,橘子和柚子也成为主要的水果。

由于年代实在久远,历史纪录有限,随着考古工作的发展,一些考古发现中,还找到了几千年前的白菜种子以及面条和痕迹。随着考古发现,也许古人所能吃的,远超过文字记载的内容,兴许还有更多我们不知道的食物,已经进入古人的餐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