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该如何做好“养育者”的自我建设?

催生已经成为现今社会新老两代人的主要矛盾,也甚至一度快要演变成整个国家的KPI。那么,即将会成为父母的新一代的我们,究竟该怎么面对“养育”这一个可能会伴随我们大半生的课题?

首先,我们来看,为什么生?当一个人对自己的爱多的溢出来的时候,他可以有余力去更好的爱另一个人;当两个人对对方的爱满溢出来的时候,他们可以把这些爱分出来,去爱一个小孩。也就是说,结婚、生子,如果一定要有标准的话,爱是最起码的标准。在这个基础上,我们还要去习得养育的基本素质,具体方法和技巧。可惜的是,现在很多夫妻之间既缺少爱,其本身也不具备养育的素质和技巧。

亲子一场 | 我们该如何做好“养育者”的自我建设?

然后,也是最重要的一个前提,就是我们对于孩子应该持什么样的态度?我想,最妥帖的态度,是孩子只是经由父母这个通道来到了这个世界,但其实并不从属于父母。他是一个完全独立的,有个人意志的个体,他和父母应是彼此独立、相互依存、共同影响的关系。所以从这个角度讲,一个生命的降临,对于一个家庭来说,不仅仅是孩子的新生,更是家庭内部规则、秩序的打破重组,甚至,这是引领父母重新审视自己人生,也重新养育自己的一次机会。某种意义上讲,父母和孩子完全平等,我们甚至没有办法去“教”孩子,我们更应该以养育者的身份,去倾听、陪伴、呵护着他一路长大,最后挥手目送他。

亲子一场 | 我们该如何做好“养育者”的自我建设?

有了这样的认知,我们才能够进入下一步,去看看在一个新生命降临的时候,我们要怎么面对?实际上,养育者自身的综合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在养育孩子过程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们常说,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我想这个起跑线从本质上讲,并不是对孩子的要求,更应该是对父母自身养育水平的要求。

我们都知道,孩子就像一张白纸,随着日益成长,这幅画卷也会越来越色彩斑斓,层次丰富,最后究竟能够描绘出什么样的画卷,应该交由孩子自己去挥洒画笔。但是如何起笔用色,画的基调如何,完全取决于养育者,在这个过程中养育者的心理健康和稳定程度,对于孩子的影响又尤为重要。

如果养育者能够先把自己滋养好,让自己的自我、内在、情绪等这些肉眼不可见,但影响非常深远的心理因素发展好,他才能够有力量去养育孩子,孩子也才会因此得到相对健康的身心成长环境。

观察下来,其实很多养育者对孩子的养育模式都是非常简单粗暴的。很多养育者认为自己已经对孩子的养育已经非常细致甚至竭尽全力了,他们给孩子提供非常优渥的生活条件、关注孩子的健康、细致照顾起居等等。但其实,这才仅仅是基础。很多养育者忽视了对孩子内在感受、情绪、以及心理变化的关注,把分数作为衡量孩子的关键,把对孩子的教养交给各式培训班,把对孩子的陪伴交给保姆、老人,等等,说到底,这是养育的底线,而很多人把这视为上限,这才是导致养育模式简单粗暴的根源所在。

亲子一场 | 我们该如何做好“养育者”的自我建设?

因为现代人压力真的太大了,对孩子,我们常常在 “拿着刀就没法抱你,放下刀就没法养你”的困境里挣扎。再加上养育者自身成长过程中积压着一些自己尚未意识到的心理问题,无形之中给养育孩子也造成了一定的压力和干扰,让养育者常常有心无力,或者陷入过往自己被对待模式的死循环,大人和孩子都在这个过程中被过度消耗了。

但其实最大的矛盾并不在于问题本身,而是大家根本没有主动解决问题的念头。我们往往意识不到,其实养育孩子也有技巧,也需要不断学习。亲子关系中,父母才是养育孩子的主体,有多少父母斥重金把孩子送进了各种培训班,但又有多少父母掏过钱把自己送进培训班去学习如何养育孩子呢?

亲子一场 | 我们该如何做好“养育者”的自我建设?

养育者不学习还不是最糟糕的,更可怕的问题在于,现在市场上的养育技巧五花八门,有一些实质就是对孩子的控制和训练,在不了解、不能辨别的情况下,养育者学了这样的方法更是害惨了孩子。

孩子的养育实质上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说他是科学,因为孩子的养育背后有神经学、发展心理学等等多门学科的支撑;说他是一门艺术,因为每个孩子又都完全不一样,没办法用单一的片面的方式去养育所有孩子,一千个孩子就有一千种不同的性格特质,也就会有一千种不同的养育模式。并且孩子的学习成长从他落入这个家庭时就开始了,这需要父母的言传身教、高质量陪伴、耐心的观察引导,陪伴他一起去发现和探索这个世界,这是艺术。养育的科学因为太专业,大多数父母无法系统性习得,我想以后会有越来越多的专业知识科普,会有人或者机构把那些高深的原理用平实的语言解读给家长听。而养育的艺术,也可以通过父母自身的素养、积累,以及因着对孩子的爱和包容而逐渐养成。

如果养育者自己的整体素质良好,有很好的觉知,有对孩子充分的爱与耐心,自己花时间进行高质量的陪伴和引导,真的比送去各类培训班对孩子的影响更积极。当然,一些技能类的培训班除外。

亲子一场 | 我们该如何做好“养育者”的自我建设?


只有真正被好好爱过的人,才能去好好爱别人。每一个被好好养育的孩子,才是暗暗收起翅膀,隐匿在我们身边的天使;每一个被好好爱过的孩子,以后才能很慷慨的张开他们天使的翅膀,将他所拥有的爱给出去。

我们常常期待会有个天使来爱我们,但我们也常常忘记,天使的翅膀,可能是被我们亲手折断的。我们常常期待这个人间是美好的人间,但我们也常常会忘记,这个人间,其实是我们自己塑造的。

亲子一场 | 我们该如何做好“养育者”的自我建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