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2018怎麼了?除了金庸先生,還有這些“大師級”的人物離世

這個2018怎麼了?除了金庸先生,還有這些“大師級”的人物離世

近幾日,主持人李詠、武俠小說家金庸相繼離世,而在這個2018年,僅國內就有數十位藝術名人離世,如相聲演員師勝傑、歌手臧天朔、評書表演藝術家單田芳、小提琴家盛中國、相聲表演藝術家常寶華、武術演員計春華、人藝表演藝術家朱旭、電影演員王丹鳳、著名作家李敖、影視演員嶽華、“章家猴戲”重要成員章金彥、相聲演員丁廣泉、知名演員李心敏、歌手布爾巴雅爾等人。

他們活躍在熒屏上,活躍在人們的視野裡,在自己擅長的領域中,給大眾帶來歡聲笑語,甚至直抵心靈,觸動靈魂。但還有那麼一大批人,他們窮盡畢生精力做晦澀的研究,遠離人們視野,卻深刻地改變著人們的生活,而這些改變,通常被人們認為是習以為常。

下文中這六位專家學者在2018年逝世。可能很多人第一次聽說他們的名字,卻一定在享受著他們的研究成果。

  1. 海洋地質地球物理學家-劉光鼎
  2. 2018年8月7日逝世,享年89歲。
這個2018怎麼了?除了金庸先生,還有這些“大師級”的人物離世

中國科學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他最具聲譽的稱號是“中國海洋地質之父”,他終其一生都在為祖國尋找石油,尤其是為中國海洋能源開發所作的貢獻,被稱為具有"開創性"。

從1986年開始,他與100位同僚,歷時6年,編制出了我國第一份系統的、精度極高的系列海圖,描述了中國海洋的地形地貌、地球動力學、新生代沉積盆地與礦產等。9幅系列海圖不僅具有極高的學術價值,而且對海洋油氣資源勘探開發,以及維護我國海洋主權與權益有著重要的意義。

他還是“金庸迷”,痴迷於金庸一手創制的武俠世界,而他自己為人開朗豁達,生平最恨恃強凌弱之徒,面對不平之事,總是仗義執言,敢為敢當,是大家公認的“大俠”。

以劉光鼎老先生在1970年9月3日的一首詩作為小節吧:“慷慨滄桑不悲秋,吳鉤看遍欲何求?人人稱道江南好,別時只剩一字愁。斗室酣飲大杯灑,江河湖海逍遙遊。踏遍青山人未老,幾陣風雨壯志酬?”

2.物理學家-高琨

2018年9月23日病逝於香港,享年84歲。

這個2018怎麼了?除了金庸先生,還有這些“大師級”的人物離世

華裔物理學家,光纖通訊、電機工程專家,香港中文大學前校長。擁有英國、美國國籍並持中國香港居民身份,一生埋頭研究,獲獎無數,被華媒譽為“光纖之父”。早在1996年就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2000年被《亞洲新聞週刊》選為“二十世紀亞洲風雲人物”;2009年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2010年獲頒香港特別行政區大紫荊勳章。

“高琨”這個名字可能鮮少人知,但現如今千家萬戶所用的光纖,就是源自於他。他成功地利用光纖加快傳訊速度,減省資源,拉近人與人的距離,偉大發明惠及全球。並且,即便應當擁有光纖技術的專利權,但他從來沒有奪取過,也就是說他本人並沒有因光纖這項獨一無二的技術而獲得多少財富,他說,如果事事以金錢為重,我告訴你,今天一定不會有光纖技術成果。我還有什麼夢想?嗯……有啊!現時光纖成本愈來愈低,我最希望未來的網絡用戶能夠免費上網。

高琨先生還說,千萬不要盲目相信專家,要有自己的獨立思考。譬如我說,光纖在一千年之後還會被應用,大家便不應該隨便相信我,要有自己的看法和信念。

3.構造物理與構造地質學家-馬瑾

2018年8月12日逝世於北京,享年83歲。

這個2018怎麼了?除了金庸先生,還有這些“大師級”的人物離世

中國科學院院士,1958年被國家選派往前蘇聯科學院大地物理所攻讀研究生,師從構造物理學家格佐夫斯基,回國後又與著名地質學家李四光交流過。她作為中國科學院地質研究所大地構造物理學專業第一位博士生導師,先後培養了幾十名博士和碩士研究生,桃李遍佈天下。

馬瑾先生爬過高山,去過荒漠,經歷過地震,畢生光明磊落,追求真理,淡泊名利。她關於褶皺和斷層成因機制及應力場的實驗研究,在構造地質研究中具有開創意義;她提出的“巖性組合決定構造變形”新認識,在油氣勘探研究中起到了指導作用;對“斷裂-地塊系統變形特徵、物理場演化及其與地震活動關係”等科學問題的實驗與理論研究,對中國地震構造物理學的發展具有里程碑意義,學術造詣享譽海內外。

4.晶體物理學家-閔乃本

2018年9月16日病逝於南京,享年83歲。

這個2018怎麼了?除了金庸先生,還有這些“大師級”的人物離世

中國科學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長期從事晶體物理科研和教學工作,為我國凝聚態物理學和材料科學的學科發展、人才培養作出了傑出貢獻。2006年獲得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2013年國際編號199953號小行星被命名為“閔乃本星”。

他於20世紀70年代起開始對晶體生長進行研究,於1982年出版41萬字的專著《晶體生長的物理基礎》,成為當時國際上第一本全面論述晶體生長的理論專著。雖然在1984年發現準晶並掀起了準晶研究熱,但閔乃本的研究組將準晶概念導入介電體超晶格時並不被看好,從1986年至2005年整整19年間,他們坐著“冷板凳”,埋頭於介電體超晶格的研究,經歷過無數次失敗和挫折,毫不計較回報;他們不斷追求和創新,使一個冷門學科發展成了熱門領域。終於在這個領域,引領了世界最先進水平,讓國外同行肅然起敬。

逝者離去,“閔乃本星”將依然、永遠閃耀。

5.構造地質學家-李德威

2018年9月14日病逝,享年56歲。

這個2018怎麼了?除了金庸先生,還有這些“大師級”的人物離世

早在1992年就提出“以盆山耦合、下地殼流動為核心的"層流構造假說",打破"板塊構造假說",是挑戰"板塊構造假說"的第一人,以非常簡潔的模式和合理的動力來源完整地解釋了青藏高原上的各種現象。 他所提出的地球系統動力學理論,已成為目前國際地學界的熱點。

自1990年首次踏上青藏高原後,此後25年幾乎每年都奔赴這個世界第三極開展地質調查和研究,從羌塘到喜馬拉雅,從可可西里到阿爾金山,從阿里班公錯到雅魯藏布江大拐彎,行程數萬裡,踏遍青藏高原和阿爾金山脈主要構造帶,用雙腳丈量高寒缺氧的茫茫高原,挑戰生命極限。

構造專家楊巍然教授如此評價李德威:他是少有的為了單純的科學夢想而勇於探索的人。

這些時代的先驅,默默無聞地為這個世界做著貢獻,他們不曾廣為人知,但早已功成名就,卻從未停止他們前進的步伐。

花幾個小時整理出這些,也許看客寥寥,但期望讓更多的人知道,這些專家學者,他們值得我們尊敬,被人們銘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