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男孩為拾荒者戴口罩:善良,是一個人最高級的教養

小男孩為拾荒者戴口罩:善良,是一個人最高級的教養

最近,被一個善良的小男孩感動到了。

網友拍攝的視頻中,小男孩和家人騎電瓶車經過,發現路邊垃圾桶旁有一個拾荒的老爺爺。

在下車將手中喝完的飲料瓶送給老爺爺時,男孩發現他並未佩戴口罩。

如今正是抗擊疫情的特殊時期,面對沒有戴口罩的拾荒老人,一般人應該都會選擇迅速離開吧。

可是,小男孩卻沒有這樣做,而是轉身拿出一個自家的口罩,雙手送給老爺爺,並親自幫他帶上整理好。

感動的老人拍著男孩的手不住道謝,視頻傳到網上後,無數的網友也紛紛為男孩的善良點贊。

小男孩為拾荒者戴口罩:善良,是一個人最高級的教養

羅素說過:“在一切道德品質之中,善良的本性在世界上是最需要的。”

它讓我們在疫情肆虐之時,仍能感受到人性的溫暖。

讓我們在生活困頓之際,還能獲得希望的力量。

善良並不一定要驚天動地,點點微光便足以撫慰人心。

善良的人也並不一定多麼偉大,擁有一顆善良的心就是一個人最高級的教養。

小男孩為拾荒者戴口罩:善良,是一個人最高級的教養

01. 人為什麼要善良?

古語有云:“善為至寶,一生用之不盡;心作良田,百世耗之有餘。”

人生最大的財富,莫過於根植於內心的善良,和刻在骨子裡的教養。

常懷一顆善心,終會收穫一份善果,這個世界正在悄悄獎勵善良的人。

曾看過一個感人的泰國廣告。

一個小男孩的母親生病了,但他們家非常窮,沒錢買藥,小男孩不得已只好去藥店偷。

結果,被藥店老闆發現,扯著他不停打罵。

這時,旁邊小吃店的老闆走過來幫小男孩付了藥錢,並送給他一袋蔬菜湯。

多年後的某一天,老闆突然暈倒被送往醫院。

面對高額的治療費用,老闆女兒一籌莫展,只好將小吃店出售,趴在父親病床前痛哭不已。

可是,當她第二天醒來時,發現醫藥費已經清零,賬單下還有一句留言:“所有費用在30年前已支付,以3包止痛藥,和一包蔬菜湯”,署名的醫生就是當年被老闆善良以待的小男孩。

盧梭曾說:“善良的行為有一種好處,就是使人的靈魂變得高尚了,並且使它可以做出更美好的行為。”

小男孩為拾荒者戴口罩:善良,是一個人最高級的教養

老闆的善良不僅救了小男孩母親的命,更改變了小男孩的一生,讓他成為了救死扶傷的醫生,將善良播撒在了更多忍受病痛折磨的人身上,這其中也包括了老闆自己。

人生就是一種迴響,你只管善良,上天自會有安排。

即使我們有時可能並不會收到善良帶來的確切回報,但行善本身就是一種讓人生快樂的行為。

哈佛大學的一項研究表明:

一個人的精神層次越高,心理越是健康,內心也越善良,不會因為別人的看法而輕易改變自己的本性,在對人上他們微笑、喜悅的表情會越多,他們的人生也會活得更快樂。

人為什麼要善良?這就是答案。

小男孩為拾荒者戴口罩:善良,是一個人最高級的教養

02. 善良,是一個家庭最寶貴的家風

中國歷史源遠流長,從古至今,出現了無數個傳承數代甚至幾十上百代的名門望族,錢氏家族就是其中之一。

自一千多年前的吳越國起,錢氏家族就能人輩出,被譽為“千年名門望族,兩浙第一世家”。

及至現代,更是出了錢學森、錢三強、錢偉長、錢永健、錢鍾書、錢穆等備受尊重的精英。

小男孩為拾荒者戴口罩:善良,是一個人最高級的教養

孟子曰:“君子之澤,五世而斬”,而錢氏家族卻能千百年來一直源源不斷地輸出人才,究其原因,在於其優秀的家風薰陶。

著名的《錢氏家訓》,就是錢家為人處世的最佳行為準則:

心術不可得罪於天地,言行皆當無愧於聖賢。


信交朋友,惠普鄉鄰。恤寡矜孤,敬老懷幼。


救災周急,排難解紛。


修橋路以利人行,造河船以濟眾渡……

《錢氏家訓》通篇將中華文化安身立命的根本“與人為善”,體現得淋漓盡致。

在這樣善良的家風影響下,錢氏家族人才濟濟也就不足為奇了。

《周易》中說:“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

對於一個家庭來說,最寶貴的家風就是善良。

充滿善意的家庭,福氣永遠不會太少。在善良環境中長大的孩子,未來也永遠不會太差。

小男孩為拾荒者戴口罩:善良,是一個人最高級的教養

03. 父母最大的成功

是培養出一個善良的孩子

為人父母,我們對於孩子都寄予了很多的期待。

希望他們學習好,考上一個好大學;希望他們有出息,找到一份好工作……

孩子的每一次高分,每一個成就都讓我們欣喜若狂,孩子偶爾的退步和失敗也讓我們恨鐵不成鋼。

在唯成績論的大環境下,衡量父母成功與否的標準彷彿只和孩子的考試名次掛鉤。

但種種現實告訴我們,父母最大的成功,並不是培養出一個學霸孩子。

比成績更重要的,是善良的人品。

電影《少年的你》中的魏萊,長得漂亮,學習好,是父母眼中的乖乖女,各種證書和獎盃擺滿了屋子。

但就是這樣一個曾讓父母驕傲的學霸女兒,卻是校園暴力的始作俑者。

小男孩為拾荒者戴口罩:善良,是一個人最高級的教養

她逼死了胡小蝶,又欺負陳念。最終自食其果,丟掉了性命。

而她其實也是一個被父母錯誤教育的犧牲品。

從小到大,父母最在乎的就是她的成績。

因為第一次沒考上名牌大學,父親一年不和她說話。

魏萊從來沒有從父母那裡得到過溫暖和善意,所以她的心裡充滿了恐懼和仇恨。

表面乖乖女,實際女魔頭,結局只能是害人又害己。

雨果說過:“善良是歷史中最稀有的珍珠,善良的人幾乎優於偉大的人。”

比起一個高分的惡魔,一個善良的普通人更值得我們尊重。

小男孩為拾荒者戴口罩:善良,是一個人最高級的教養

那如何培養孩子善良的品行呢?

首先:父母要做一個好的榜樣。

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每個瞬間,你看到孩子,也就看到了自己。”

孩子就是父母的一面鏡子,想讓孩子成為一個善良的人,那麼父母就應該先成為一個善良的人。

父母的每一句善語,每一個善行,孩子都會盡收眼底,並主動模仿。

所以,父母只管善良,孩子自會善良。

其次,我們要教育孩子接受他人的不同。

生活中,很多父母應該都對孩子說過“如果你不好好學習,將來就只能去當清潔工”,”如果你不努力,就只能去做建築工人“等類似的話。

父母的本意其實是好的,想要督促孩子上進。

但在無形中,會讓孩子覺得清潔工、建築工人等都是不好的職業,低人一等,不需要尊重,更沒必要施予善意。

久而久之,孩子單純的頭腦中,會逐漸將異於自己或自己不認可的人排除在外,比如殘疾人、窮人、內向的人等等,所以校園暴力事件才會頻繁發生。

這樣的孩子長大之後,又怎麼會善良呢?

小男孩為拾荒者戴口罩:善良,是一個人最高級的教養

歌德說:“大量善行可能出於嚴厲,更多的是出於愛,但最多的還是出於清晰的瞭解和無偏見的公正”。

作為父母,我們要做的,就是讓孩子能夠不帶偏見地看待周圍的每一個人、每一件事。

人生最大的善意,就是能夠接受幷包容他人的不同。

最後:要鼓勵孩子主動去表達善意

善良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一個微笑,一句安慰,一次幫助,都是在向別人釋放我們的善意。

臺灣知名畫家、詩人與作家蔣勳講過一個故事,他在桐花林裡遇到一個五歲的小男孩正在樹下玩耍,周圍落滿花瓣。

小男孩不忍心踩花瓣,於是大叫媽媽。

蔣勳對男孩母親說:“如果他五歲捨不得去踩一朵花,我相信他一生都不會隨便去傷害生命。”

孩子的世界是單純的,我們父母有義務守護住他們內心深處的這份善良,並引導他們主動表達出善意。

小男孩為拾荒者戴口罩:善良,是一個人最高級的教養

04. 世界是複雜的

並不是所有善良都會有好報

當然,這個世界是複雜的,善良有時候可能並不會有好報。

但就像曾子說的,“人而好善,福雖未至,其禍遠矣”。

我們能做的,就是讓自己和孩子在自我保護的前提下,心存善意。

小男孩為拾荒者戴口罩:善良,是一個人最高級的教養

電視劇《渴望》中,劉慧芳說:“我不知道什麼是最好的選擇,但我起碼,可以選擇善良”。

突發的疫情和社會的某些陰暗面,更加滌盪出了一個人最基本也最高級的教養,那就是善良。

告訴孩子,這個世界可能沒有那麼美好,但我們起碼,可以選擇善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