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文解字》第298課:“後”與“後”的區別

請注意:這是《說文解字》系列課程中的排序內容,如果僅為“後”與“後”的區別點開這篇文章,請直接跳過前面內容看第五個字。

接著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今天講“彳”部的五個漢字:、徧、徦、、後。其中,前四個字已不常用,但是第五個字“後”卻非常重要,因為“後”字在簡化字裡簡化為“後”,但在古文字裡,“後”和“後”是兩個不同的字,《說文解字》也分別收錄,“後”字在1988年國家語委發佈《現代漢語常用字表》中也有收錄,現代書法篆刻中,這個字經常用到,因此要格外注意!五個漢字的詳細情況如下,:

1、(GBK字庫中無此字,只能描述字形)。這個字有兩個讀音:

(一)dí。這是中華書局注音版《說文解字》標註的讀音,給的解釋是:“,行也。從彳,由聲。”形聲字,用本字解釋本字,本義是從容平易而行。徐鍇的《說文系傳》:“行平易不止也。”段玉裁的《說文解字注》稱:“,蓋與《小弁》‘踧踧’同,行平易也。”《小弁》是《詩經·小雅》中的一首詩,中有“踧踧周道”句,即平坦而大道。因為道路平坦,所以行走平易,所以段玉裁說同“踧踧”。

《說文解字》第298課:“後”與“後”的區別

(從容平易而行)

(二)zhòu。這個讀音出自《集韻》。同“宙”。即宇宙的宙,無限時間的總稱。《玉篇·彳部》:“,古往今來無極之名也。與宙同。”

這個字兩個讀音用法,其他典籍未見使用實例,暫不舉例。它的小篆寫法如圖:

《說文解字》第298課:“後”與“後”的區別

(字的小篆寫法)

2、徧。雖不是常用字,卻有三個讀音:

(一)biàn。這是中華書局注音版《說文解字》標註的讀音,給的解釋是:“徧,幣也。從彳,扁聲。”形聲字,這裡的“幣”,實際應為“匝”(zā)。同“遍”。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徧,字亦作遍。”《廣韻·線韻》:“徧,周也。”比如《書·舜典》:“望于山川,徧於群神。”《淮南子·主術》:“則天下徧為儒墨矣。”高誘注:“徧,猶盡也。”用的都是徧的本義。又比如關漢卿《單刀會》第一折:“收西川一事,我不得知,你試說一徧。”也用同“遍”。

《說文解字》第298課:“後”與“後”的區別

(《單刀會》連環畫)

(二)pián。讀音出自《集韻》,同“蹁”。足不正的樣子。未見典籍有實例。

(三)piān。讀音出自《集韻》,同“偏”。偏激;不正。未見典籍有實例。

徧字的小篆寫法如圖:

《說文解字》第298課:“後”與“後”的區別

(徧字的小篆寫法)

3、徦。讀音有兩個:

(一)jiǎ。這是中華書局注音版《說文解字》標註的讀音,給的解釋是:“徦,至也。從彳,叚聲。”形聲字。本義是至。段玉裁《說文解字注》:“《方言》曰:‘徦、彳各、至也。邠、唐、冀、兗之間曰徦,或曰彳各。’徦,今本《方言》作徦,非也。”錢坫《說文斠銓》:“凡經訓至之徦當作此,因字從彳有至。”

本義之外,還有很多不常用的用法:

(1)來。《玉篇·彳部》:“徦,來也。”(2)且。《龍龕手鑑·彳部》:“徦,且也。”(3)借。《龍龕手鑑·彳部》:“徦,借也。”(4)姓。《龍龕手鑑·彳部》:“徦,姓。”

(二)xiá。同“遐”。遠。《集韻·麻韻》:“遐,或從彳。”我們學隸書臨《西嶽華山廟碑》中有一句:“孝武皇帝修封禪之禮,思登徦之道。”就是這個用法。

《說文解字》第298課:“後”與“後”的區別

(《西嶽華山廟碑》局部)

徦字的小篆寫法如圖:

《說文解字》第298課:“後”與“後”的區別

(徦字的小篆寫法)

4、。(這個字GBK字庫已經沒有,字形只能描述。下面字形演進圖中有楷書字形。)讀tuì。

《說文解字》第298課:“後”與“後”的區別

(《字源》裡字的字形演變)

其實就是“退”,《說文解字》給的解釋是:“卻也。一曰行遲也,從彳,從日,從夂”會意字。《玉篇·彳部》“古退字。”《集韻·隊韻》:“隸作退。”因為是會意字,所以要說說字形:

商代字形,就是一個“倒足”,從止、從內,走回洞穴向內走,就是退回。幾經發展,成了後來楷書的字形。

它的小篆寫法如圖:

《說文解字》第298課:“後”與“後”的區別

(字的小篆寫法)

5、後。讀hòu。《說文解字》給的解釋是:“後,遲也。從彳么夊者,後也。”會意字。本義是時間較晚。與“先”、“前”相對。既是會意字,也要說字形,看字形發展圖:

《說文解字》第298課:“後”與“後”的區別

(後字的字形發展)

在早期的字形中,後字,上部從絲,就是一束絲,下部是足,腳部被絲所繫,所以行走不便,於是遲後。《廣雅·釋詁三》:“後,晚也。”《儀禮有司徹》:“兄弟之後生者,舉觴於其長。”鄭玄注稱:“後生,年少也。”後生,就是生得較晚的人。陸游有詩《小舟遊近村舍舟步歸》:“死後是非誰管得,滿村聽說蔡中郎。”用的也是後的本義。

“後”除了表示時間上的先後外,也表示位置的先後。《玉篇·彳部》:“後,前後。”比如《左傳·昭公二十三年》:“塞其前,斷其後。”指武城人填塞了邾軍的前路,又阻斷了邾軍的退路。也指落在後面,比如《論語·雍也》:“非敢後也,馬不進也。”(孟之反的謙詞):“不是我膽敢斷後(落後),是因為馬不肯走。”現代漢語也用來指靠近末尾的,比如,最後一排,後三名。

還可以用來指將來;未來。實際上也是時間上的靠後。比如王羲之《蘭亭集序》:“後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

《說文解字》第298課:“後”與“後”的區別

(《蘭亭序》中的後)

又可以指後代;子孫。比如《詩經·大雅·瞻卬》:“式救爾後。”鄭玄箋稱:“後,謂子孫也。”即匡救王朝為了子孫後代。

在這些接近本義的意思之外,後還有特指的意義,比如:

(1)指弟媳。就是兄弟媳婦。《廣雅·釋親》:“妯娌,娣姒,先後也。”王念孫《廣雅疏證》:“《爾雅》:‘長婦謂稚婦為娣婦,娣婦謂長婦為姒婦。’郭注云:‘今相呼先後,或雲妯娌。’”《史記·孝武本紀》就這樣用:“神君者,長陵女子,以子死悲哀,故見神於先後宛若。”裴駟《史記集解》引孟康曰:“兄弟妻相謂先後。”

(2)擯棄。比如《漢書·鄒陽傳》:“願大王察玉人、李斯之意,而後楚王、胡亥之聽。”顏師古注稱:“以謬聽為後。後猶下也。”大意是:希望大王理解卞和、李斯的忠心意願,擯棄楚王、胡亥的做法。

(3)肛門。比如《戰國策·韓策一》:“寧為雞口,無為牛後。”意思就是:寧願做小而潔的雞嘴,而不願做大而臭的牛肛門。後來這個詞的意思有所引申,比喻寧居小者之首,不為大者之後。

(4)用作語氣詞。用於句中或句末,相當於“呵”或“啊”。比如辛棄疾《南歌子·萬萬千千恨》:“萬萬不成眠後,有誰扇?”怎麼也睡不著啊,誰為他打扇送涼?

後還用作姓氏,《續通志·氏族略七》有載。

後的小篆寫法如圖:

《說文解字》第298課:“後”與“後”的區別

(後的小篆寫法)

現代漢語中,後簡化為“後”,

但在古漢語中,後與後是不同的兩個字,因此,在書畫篆刻中用到“後”字的繁體字時,要十分注意,需要辨別意思之後,再選擇是用“後”,還是用“後”。很多名人書法,其中不乏書法名家,都錯用了“後”字。如圖:

《說文解字》第298課:“後”與“後”的區別

(影后中的錯別字)

所謂的影“後”,相對於影帝,指的當然是帝王之“後”的“後”,而不是前“後”的“後”,同樣錯誤的如下面這幅書法,天“後”,當然也是皇后的“後”,不是先後的“後”。其實,其中的“玖”也是錯別字。

《說文解字》第298課:“後”與“後”的區別

(九球天后中的錯別字)

“後”在《說文解字》中的解釋是:“後,繼體君也。象人之形。施令以告四方。故廠之,從一、口。發號者,君後也。”在甲骨文中“後”的寫法象婦女產子形。“後”的小篆寫法也不同於“後”。後的小篆寫法如圖:

《說文解字》第298課:“後”與“後”的區別

(後的小篆寫法)

後”在古漢語中,指君主或者帝王的妻子。也引申用來指諸侯或者官長。但沒有先後之後的意思。先後之後,用的是“後”。

(【說文解字】之298,部分圖片引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