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小欢喜”,不过就是学会了降低心理预期

所谓“小欢喜”,不过就是学会了降低心理预期

讲真,《小欢喜》是大团圆了,大家在一地鸡毛的剧情里找到了合适的鸡汤,大家欢欢喜喜迎接了电视剧的结局。

三家人的遭遇说不上谁比谁更惨,但中年危机是妥妥的满了屏幕。离婚、失业、疾病,哪一条都可以轻易地撂倒一个中年人。再加上一个青春期的叛逆的孩子,所以生活就成了一个中年人不可承受之重。

我们太难了!

生活一次次不友好地对中年人暴击,那些都忍得。就是一样不能忍:孩子的学习。所有的狗血,都要避开高考,大家坚持高考为中心不动摇。

本阶段最主要的矛盾,是父母所期望的高校与孩子的成绩之间的矛盾。是父母期望孩子的样子与孩子的现状的矛盾。

这比阶级矛盾还不可调和。

1

电视刚进展没多久,海清饰演的童文洁就被学渣儿子气疯了:

“我就不该生你。学习学习不灵,打架打架门清。”

“妈妈高三那年,除了英语差点,其他都特别棒。你为什么一点都不随妈妈?

这句是多少妈妈的天问?

先是儿子即将留级,再是和学霸侄子磊儿同在一屋檐下的对比:一个在分班考试中拿了年级第一,一个拿了倒数第一。

学渣妈妈着急也就罢了,学霸的妈妈也气。

宋倩的女儿年级分班考试第二了,宋倩也是气急败坏的。能上南大了,还非得逼着上北大清华。

总之就是:对孩子不能接受。

隔着屏幕都是扑面而来的焦虑。

我感觉挺能理解他们的。大家都是用出洪荒之力在养孩子,孩子不好好学习,那真要了老命了。

焦虑只是一种现状,而真正的原因,无非是孩子达不到父母的心理预期,父母无法直视自己的孩子在学习上的平庸罢了。

就是不服。

所谓“小欢喜”,不过就是学会了降低心理预期

2

为什么不能接受?

其中一部分原因是:“我能行,孩子一定行”

父母都受过高等教育的,他们对孩子的期望值就越高。

为啥?老话说了:门里出身三分匠。家学渊源啊!

坚信基因的遗传,坚信他们的倾囊相授,能让孩子少走很多弯路,能让孩子在学业上一马当先。

这样的父母包揽家庭教师、心理辅导员、哲学家、两性专家和老中医的角色,从优生优育科学育儿,到陪读陪学,自鸡鸡人。吃苦在前,享受在后,没有什么是不可以做到的。

但是,科学数据也告诉我们,基因优化的覆盖率不是百分百。这就很坑了,总有一部分孩子不是读书的料。

所以前段时间,一篇《我的学渣儿子是来报恩的》

刷遍朋友圈。

丈夫是985的博士,妻子是985的硕士。他们在最佳的年纪,用最科学的养胎方式生了个无比健康的孩子。

可是偏偏,孩子的学习成绩不好。

父母想尽一切办法帮助孩子学习,可孩子似乎就是无法打通任督二脉,一直以垫底的成绩贯彻了好几个学期。

最后,她不得不接受儿子成了她高等教育生涯中最大黑洞的事实,这份“科学论”的基因和能力所给他们带来的自信,成了他们最大心理落差的罪魁祸首。

摊上了,没办法。

所谓“小欢喜”,不过就是学会了降低心理预期

另一个原因,则是“我不行,孩子必须行”。

这种情况就更普遍了。作为普罗大众中的一员。我们太渴望孩子能比自己强了。我们如此平庸,所以就特别希望孩子能够通过学习改变命运,跳出自己的阶层,获得更好的生活。所以,我们才要求孩子处处争第一,为此舍不得吃,舍不得穿,就是希望孩子能够出人头地。

这倒不是希望将来能跟着孩子享福,而是因为,自己这辈子就这么定了,再也无力改变什么。所以把所有的希望都放在了孩子的身上,就盼望着孩子能改变命运,不再过自己这样的“苦日子”。

看到孩子的学习成绩不理想,就貌似自己唯一可以挺胸抬头的希望都破灭了。

3

可是,不管出于什么样的心理,理想和现实终归是有很大一部分差距。

我们虽然一直不愿意承认,但事实却一直都是如此:放眼望去,能在学业上拔尖的孩子,确实只是凤毛麟角。

而我们大部分的孩子,其实就是你一直苦苦挣扎、却一直不愿意承认的“普通人”。

不需要特别权威的机构来出具数据,稍微一看每年的高考人数,就能知道,在中国所有的孩子里,能考上985高校的,只占2%;能上一本的,也不过5%,考上清华北大的,也就万分之二左右。

那如果父母都是高学历的呢?

对不起,结果也会令学霸父母们失望。

知乎数据帝@chenqin曾用CHIPS数据做过一个研究,用来观察父母教育程度和子女教育程度的关系。

结果得出结论:如果父母在考试方面十分厉害,处于人群的前3%甚至是前1%,那么在80%-90%的情况下,自己的小孩都会比自己差。

扎心吗?

4

当我们明白这个现实之后,就可以把人生重新捋一捋了。这对于我们来说确实也是挺难的。

有人说,人生有三个阶段:一是接受自己的父母平庸,二是接受自己平庸,三是接受自己的孩子平庸。

第一条我们大概青春期就发现了。第二条却需要人到中年才肯承认。而第三条需要的时间更久一些。

而承认现实,是获得幸福的钥匙。

就像剧中的情节:不用非得清华北大,南大西大也不错啊!努力了,考个艺考也不错啊!

什么前途命运,全家健康就不错啊!

不需要多少财富,团圆就不错啊!

只需要降低一下期望值,一切都不错啊!

当你想通了这一点,拧开了心里一直死攥着的那个心结,你再放眼去看你的“平凡”孩子,你会突然发现,他压根不是你口中一直说的一无是处。

“除了学习不好,哪哪都好”,也是一种好!

“每个人都是天才。但如果你用爬树的能力来断定一条鱼的才干,它整个人生都会相信自己愚蠢不堪。”

而父母呢,应该最大程度扮演好守护者的角色。就算做不到守护,还可以当一个旁观者。

当你能学着正面看淡孩子在学习上的不如意时,孩子也不用再背负起父母希望的延续时,也是在成就孩子慢慢活出自己最牛的样子的时候。

所以,不妨就从降低一点对孩子的期望值开始吧。

也学习降低对生活的期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