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武帝晚年的悔過——輪臺詔書

漢 武帝劉徹,在我國曆史上是一位具有雄才大略的君主,但到其晚年,崇信方術,造承露盤等以求長生不老,又任用江充,最終釀成“巫蠱之禍”,逼死太子劉據和衛皇后,受株連者數萬人。經濟上,由於漢武帝連年對外用兵和肆意揮霍,國庫空虛,民眾不堪壓迫,發動暴亂。軍事上,漢朝也遭受挫敗。徵和三年(公元前90年),貳師將軍李廣利受命出兵五原(今內蒙古自治區五原縣)伐匈奴的前夕,丞相劉屈犛與李廣利合謀立昌邑王劉髆為太子。後劉屈犛被腰斬,李廣利妻被下獄。李廣利聞訊恐遭禍,欲再擊匈奴取得勝利,以期漢武帝饒其不死。但之後兵敗,李廣利只得投降匈奴。種種打擊,使劉徹心灰意冷。


漢武帝晚年的悔過——輪臺詔書


朝臣看到武帝對發展農業予以極大關注時,搜慄都尉桑弘羊就和丞相、御史大夫一起向武帝上書,建議開發輪臺的土地(今新疆輪臺縣),這要放在以前,武帝一定欣然聽從,但此時武帝已經深深後悔自己以往的行為,不願再給百姓增加負擔。他覺得開墾土地固然很好,但輪臺離長安8000多里,要調發兵卒,動員百姓,到那裡開荒,少不得又出現家庭離散,軍士遠征的局面,這和過去調兵打仗沒什麼分別。於是武帝沒有接受桑弘羊等人的建議,為了表明自己的態度和決心,他鄭重其事地下了道長長的詔書,就是著名的《輪臺詔書》,詔書全文如下:

前有司奏,欲益民賦三十助邊用,是重困老弱孤獨也。而今又請遣卒田輪臺。輪臺西於車師千餘里,前開陵侯擊車師時,危須、尉犁、樓蘭六國子弟在京師者皆先歸,發畜食迎漢軍,又自發兵,凡數萬人,王各自將,共圍車師,降其王。諸國兵便罷,力不能復至道上食漢軍。漢軍破城,食至多,然士自載不足以竟師,強者盡食畜產,羸者道死數千人。朕發酒泉驢、橐駝負食,出玉門迎軍。吏卒起張掖,不甚遠,然尚廝留其眾。

曩者,朕之不明,以軍候弘上書言“匈奴縛馬前後足,置城下,馳言:“秦人,我匄若馬。”又漢使者久留不還,故興遣貳師將軍,欲以為使者威重也。古者卿大夫與謀,參以蓍龜,不吉不行。乃者以縛馬書遍視丞相、御史、二千石、諸大夫、郎為文學者,乃至郡屬國都尉成忠、趙破奴等,皆以“虜自縛其馬,不祥甚哉”,或以為“欲以見強,夫不足者視人有餘”。《易》之卦得《大過》,爻在九五,匈奴困敗。公軍方士、太史治星望氣,及太卜龜蓍,皆以為吉,匈奴必破,時不可再得也。又曰:“北伐行將,於鬴山必克。”卦諸將,貳師最吉。故朕親發貳師下鬴山,詔之必毋深入。今計謀卦兆皆反繆。重合侯得虜候者,言:“聞漢軍當來,匈奴使巫埋羊牛所出諸道及水上以詛軍。單于遺天子馬裘,常使巫祝之。縛馬者,詛軍事也。”又卜“漢軍一將不吉”。匈奴常言:“漢極大,然不能飢渴,失一狼,走千羊。”

乃者貳師敗,軍士死略離散,悲痛常在朕心。今請遠田輪臺,欲起亭隧,是擾勞天下,非所以憂民也,今朕不忍聞。大鴻臚等又議,欲募囚徒送匈奴使者,明封侯之賞以報忿,五伯所弗能為也。且匈奴得漢降者,常提掖搜索,問以所聞。今邊塞未正,闌出不禁,障候長吏使卒獵獸,以皮肉為利,卒苦而烽火乏,失亦上集不得,後降者來,若捕生口虜,乃知之。當今務,在禁苛暴,止擅賦,力本農,修馬復令,以補缺,毋乏武備而已。郡國二千石各上進畜馬方略補邊狀,與計對。

漢武帝晚年的悔過——輪臺詔書

在《輪臺詔書》中,武帝對自己以往的征伐事業進行了深刻的反省,表示了沉痛地懺悔,指出輪臺屯田雖非征伐,但要耗費巨資,擾害百姓。兩者性質一樣。武帝還通過征伐匈奴前種種迷信行為的批判,徹底否定了方士之言,巫盅之說,又是一次深刻地自我解剖。他明確宣佈再不要聽到類似輪臺屯田擾害百姓一類的建議了,提出當前主要任務是禁止嚴刑暴政,取消苛捐雜稅,努力發展農業生產,給百姓以休養生息之機。取消不必要的軍事行動,只要獎勵養馬保持武備力量即可。《輪臺詔》對西漢王朝的鞏固和發展有不同凡響的劃時代意義,它也是漢武帝晚年統治思想的一大轉變。


漢武帝晚年的悔過——輪臺詔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