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明:慷慨赴死永抗敌寇


徐明:慷慨赴死永抗敌寇


“弱冠一书生,革命主义真。投笔抗敌寇,振臂爱苍生。泪洒江南岸,头悬句容城。壮烈垂千古,黄花献英魂。”这是1982年11月6日,徐明的战友、抗战时期曾任句容县委书记的翁迪民(即陈耀华),在《悼徐明》中所写的诗。

诗中短短的几十个字,饱含了一个革命者视死如归、永不屈服的大无畏精神,也饱含了徐明对党的无限忠诚、不怕牺牲,可以看到中国共产党人钢铁般的坚定意志和不可动摇的革命信念。

2日上午,白兔镇中心村村党总支书记巫苏明带着村里的20多名党员干部来到位于北塘村的白兔镇烈士陵园为烈士徐明进行一年一次的祭扫活动。他们打扫陵园、擦试墓碑、献上鲜花、鞠躬致礼,以此缅怀先烈,接受教育与洗礼。据巫苏明介绍,这样的祭扫活动,他们已经坚持了17年。

抗日反伪毫不畏惧

徐明(1920-1946年),原名徐增祥,浙江海宁盐官镇人。16岁到上海,进入天主堂街法大马路(今金陵东路)一家运输报关行当学徒。1936年5月,在上海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群众组织华联同乐会,成为抗日救亡活动中的积极分子。1938年5月,被吸收参加中国共产党。入党不久,他坚决要求到抗日斗争第一线工作,经中共上海党组织批准,转到苏南东路地区,从事基层工作,任常熟县董浜区委委员、消陆区委书记。不久,被任命为太湖工委书记兼太湖游击支队政委。1941年10月,调茅山地区工作,先后任中共路西北特委宣传部长、茅山地委组织部长。1943年,任中共句容县委书记。时值敌伪在县境内驻扎“扫荡”,斗争环境非常险恶。徐明在困难面前毫不畏惧,始终与全县抗日军民一起坚持原地斗争。面对凶恶的敌人,敢于斗争,相机袭击,使敌人驻扎“扫荡”的计划破产,为茅山地区反“清乡”斗争争得了主动。

临危受命英勇牺牲

抗日战争胜利以后,苏浙区党委确定徐明任中共茅山工委书记兼新四军茅山留守处政委。徐明临危受命,在全体留守人员共同努力下,各县武工队和地下情报组织很快建立起来,各项留守活动也普遍开展起来,使人民看到了希望。留守处的存在和壮大,使国民党极少数顽固分子寝食不安,曾悬赏黄金40两,缉拿徐明。徐明仍然带领工委武装,坚持原地斗争,多次机智地摆脱了敌人的重兵包围,保存了有生力量。1946年4月17日上午,徐明在句容二区北塘村东的东山上棚子里,向工委武装人员传达中共华中分局对茅山留守工作的指示精神时,被坏人告密。国民党军整编七十四师一七一团派了两卡车兵力与当地保安队一起包围了东山上。徐明在突围中身负重伤,因流血过多而牺牲,年仅26岁。敌人残忍地割下他的头颅,悬挂在句容城东门的城楼上,因此被当地村民所缅怀。 (巫彤 孙维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