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紅”成績單!銀行理財子公司運營情況陸續“曝光”正加大權益資產配置佈局

隨著各家銀行陸續披露年報,去年如雨後春筍般冒出的銀行理財子公司,運營情況也呈現出了更多的細節。

據記者統計,截至2020年3月末,共有30餘家銀行宣佈設立或已設立理財子公司,其中19家宣佈設立信息、這之中又有11家自去年6月起陸續正式營業;從年報披露情況看,理財子公司資產規模穩步增長、佔集團口徑理財規模的比例不斷提升,且去年運營期內多實現盈利。

在業內人士看來,理財子公司產品線日益豐富,今後的一大趨勢將是在監管引導下加大權益資產配置佈局,這一過程中,各類委外合作也正密集落地。

“全紅”成績單,工銀理財奪冠

銀行理財子公司作為大資管行業的新貴,獲批籌建之前就備受關注。

去年5月20日,工銀理財在同業中率先宣佈正式開業,註冊資本160億元、也是目前獲批籌建及已營業中註冊資本規模最大的銀行理財子公司;從創利情況、資產規模來看,工銀理財在目前已披露業績的理財子公司中居首。

工商銀行(港股01398)年報顯示,截至2019年末,工銀理財總資產163.97億元,淨資產163.3億元,全年實現淨利潤3.3億元。當前其產品線也最為豐富。

建信理財和工銀理財同一天宣佈開業,註冊資本150億元;2019年6 月,建信理財正式運營。建行2019年年報顯示,截至2019年末,建信理財管理產品規模838.26億元,資產總額152.17億元,淨資產150.6 億元;淨利潤0.6億元。

交銀理財註冊資本80億元、自去年5月28日宣佈開業,是第三家落地的理財子公司。交通銀行(港股03328)年報顯示,報告期末,交銀理財產品餘額1102.05億元,總資產81.77億元,淨資產80.89億元,實現淨利潤8911.54萬元。

光大銀行是去年9月成立的股份制商業銀行理財子公司。光大銀行在2019年報中稱,報告期末,光大理財總資產50.21 億元,淨資產50.04 億元,實現淨利潤370萬元。

此外,截至2019年末,還有中郵理財總資產80.13億元,淨資產80.03億元;中銀理財資產總額102.33億元,淨資產101.75億元,中銀理財發行的理財規模達到744.92億元。

目前已開業的11家銀行理財子公司中,還有寧銀理財(2019年12月19日)、興銀理財(2019年12月13日)、杭銀理財(2019年12月20日)等開業時間較短,銀行年報披露情況也較少。

產品體系逐步完善,淨值型產品佔比持續提升

從工商銀行年報披露情況看,工銀理財旗下佈局固收+、現金管理、權益、項目、多資產組合、另類、量化、跨境等全品類超過350只,打造了添利寶、鑫得利、全鑫權益、鑫穩利、博股通利等公募和私募多條產品線。截至2019年末,工行母行和理財子公司的非保本理財餘額為2.64萬億元,仍居所有銀行首位。從今年2月理財子公司產品發行及存續情況來看,工銀理財以350只存續量居首、佔比56.1%。

截至2019年末,建行集團口徑理財產品規模2.15萬億元,其中本行理財產品規模2.06萬億元;建信理財管理產品規模838.26億元,佔集團口徑理財總規模的3.9%。年報稱,為平穩有序推進產品向子公司交接,建設銀行(港股00939)已於2019年12月實現“乾元—龍寶”(按日)產品交接,時點餘額 722.8億元。

中銀理財佔集團口徑理財規模的比例稍高,達5.22%;農銀理財管理全行的理財產品,截至報告期末,農行理財產品餘額為2.03萬億元,比上年末增加了22.2%;其中淨值型產品在所有理財中佔比38.5%,餘額達到7819億元、比上年末增加47.9%。

交行在年報中稱,交銀理財自2019年6月開業以來,陸續發行公募和私募理財產品,報告期末,產品餘額達人民幣1,102.05億元。在已成立的理財子公司中產品規模排名第二。交銀理財近期新產品發行較為頻繁,按交行副行長周萬阜在2019年度業績發佈會上介紹,2020年理財子公司的新產品將投資期限適度拉長,風險特徵基本匹配,加大產品的發行力度,實現產品規模快速增長、達約5000億元。

招銀理財由於去年10月底才開始營業,新產品發行較少;據招商銀行(港股03968)年報透露情況,招銀理財開業後,啟用“招贏睿智卓越”全新產品命名體系,首隻產品“招睿頤養2年定開”已於2020年初完成募集並順利起息。

光大證券(港股06178)首席銀行業分析師王一峰認為,進入3月份,疫情影響之下,銀行理財子公司設立持續推進、產品發行數量穩中趨降,並呈現諸多新特徵:

“一是多款‘抗疫’相關理財產品推出,大行‘頭雁’效應明顯;二是從投資者教育、產品銷售等維度加速線上化佈局;三是資產負債擺佈壓力加大,隨著疫情不斷蔓延及全球金融市場震盪,理財資產配置也從相對舒適區間,變為不得不面臨收益率倒掛、回撤幅度加大等多重挑戰,且資產端壓力逐步向負債端傳導。”

加大權益資產佈局,委外合作力度加大

從目前已經開業的理財子公司發行的產品中可以看到,理財子公司主要還是以固定收益類產品為主,不過與此同時,在監管引導下,也正加大權益資產配置和佈局。

光大銀行年報顯示,光大理財在投資端,以搭建全天候、多策略投資平臺為目標,提升大類資產配置能力與產品製造能力,擴大標準化投資佔比,提高敏捷反應速度,把握交易性投資機會;非標投資主動篩選目標客戶,建立企業主辦資管機構的概念,提升綜合收益。

中郵理財總經理步豔紅認為,銀行理財子公司作為財富管理機構,加強權益投資、為客戶創造高價值回報是生存和發展的根本。對資本市場而言,理財子公司的入局將進一步激發市場活力,有利於市場的長期健康發展。

不過,她也提到,按資管新規,理財產品在一級市場、二級市場投資面臨的合規要求、收益風險波動太大等方面的挑戰,因此提議,可根據理財子公司現有的投研能力,短期內可通過被動投資的方式,或與其他機構合作FOF、MOM等方式切入權益類投資,後續在投研能力和配置能力成熟的基礎上,可拓展至主動權益、衍生品等更為複雜的領域。

從目前披露情況來看,銀行理財子公司新產品密集落地,與基金公司等委外合作力度有所加大。

據瞭解,建信理財在2019年與6家基金公司合作備案6只主投固收及權益市場的集合資產管理計劃;3月中旬,中銀理財聯手華夏基金備案了一款名為“中銀理財1號集合資產管理計劃”的混合型專戶產品。此外,農銀理財3月19日起發售的“農銀進取”科技創新第4期理財產品在產品介紹中也披露了其擬配置公募基金參與科創板打新賺取收益的情況。

“相比以前銀行資管部只是單純將資金委託給投資管理人管理,其他訴求較少,理財子公司成立後,更注重委外業務的附加服務,不僅要獲得預期的投資收益,還期望能培養提升自己的投資團隊能力。”天風證券銀行業首席分析師廖志明認為,券商研究所可較好地彌補理財子公司的權益投研短板;此外,看好投行領域券商與銀行理財子公司在兩方面深入合作,一是建立雙方穩定溝通的渠道,保證股權債券類項目的精準推介和充分的信息溝通,以及時有效補缺;二是兩者更好互惠互利,理財子公司也可以在債券競爭銷售等項目上給予券商適當的投標分量支持。

本文源自券商中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