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雕漆的工藝如何?歷代的雕漆有哪些不同?

雕漆是在堆起的平面漆胎剔刻花紋的技法。常以木灰、金屬為胎,用漆堆上,少則八九十層,多達一二百層,待漆半千時描上畫稿,並施加雕刻。一般以錦紋為地,花紋隱起,精麗華美而富有莊重感。根據雕漆的顏色不同,有剔紅、剔黃、剔黑、剔彩、剔犀等區別。剔紅、剔黃、剔黑的做法是在器物胎骨上髹紅、黃、黑漆,少則幾道幾十道,多則百餘層,然後在漆上雕刻花紋。剔彩在工藝上較複雜,是在器物上分層漆上不同顏色的漆,每層若干道,使各色都有相當的厚度。當剔刻需要某種顏色時,便剔去在它之上的漆層,再在需要的漆層上面刻花紋,具有“

刻法深淺,隨妝露色”的特點。《髹飾錄》中稱之為“重色雕漆”和“堆色雕漆”,楊明註釋:“重色俗曰橫色,堆色俗豎色。”

古代雕漆的工藝如何?歷代的雕漆有哪些不同?

橫色是在器物上用不同顏色的漆,分層髹飾,然後剔刻花紋,是較為常見的一種剔彩方式。因一器之上具備各種漆層的顏色,故稱其為“重色”。豎色是先以單色漆髹飾,然後將圖案處的漆剔除,填入所需的色漆,再雕刻花紋細部,是較為少見的一種剔彩方式。剔犀是用二種或三種色漆,在器物上有規律地逐層積累起來,至相當厚度後用刀剔刻花紋,刀口斷面可以看見不同的色層,與其他雕漆效果不同。文獻記載唐代已出現雕漆。明代黃成《髹飾錄》說唐代雕漆:“多印板刻平錦硃色,雕法古抽可賞,復有陷地黃錦者。”其後的楊明對《髹飾錄》加註補充道:“唐制如上說,而刀法快利,非後人所能及,陷地黃錦者,其錦多似細鉤雲,與宋元以來之剔法大異也。”

古代雕漆的工藝如何?歷代的雕漆有哪些不同?

這兩位髹漆名匠概括了唐代雕漆的基本特徵,只是目前尚未有實物佐證。宋代雕漆,明人高濂在《燕閒清賞箋》中稱:“宋人雕紅漆器,以朱漆厚堆至數十層,始刻人物樓臺花卉等象,刀法之工,雕鏤之巧,儼若圖畫。”目前所見實物主要有剔犀、剔黑、剔紅三個品種,均達到較成熟階段。剔犀器主要有江蘇金壇周璃墓出土的團扇柄,為“烏間硃色”的做法;四川彭山南宋虞公著夫婦合葬墓出土的圓盒形殘件,為朱面剔犀器;江蘇武進南宋墓出土的雲紋執鏡盒,褐底黑麵,從刀口處可見朱、黃、黑三色漆更疊,雕雲紋。剔黑器有流傳到日本的醉翁亭圖盤和嬰戲圖盒,兩件作品刻法相同,風格相似。

古代雕漆的工藝如何?歷代的雕漆有哪些不同?

故宮博物院收藏的一件剔紅桂花紋香盒被認為是南宋時期的作品,刀法纖細工整,藏鋒不露,與唐代“刀法快利”,鋒稜顯露的風格截然不同。元代雕漆已發展到爐火純青的程度,並形成名家輩出的局面。張成、楊茂、張敏德即為其代表人物,他們的作品代表元代雕漆的最高水平。元代雕漆整體風格與宋代接近,《髹飾錄》記載:“宋元之制,藏鋒清楚,隱起圓潤,纖細精巧。”裝飾圖案主要為花卉鳥禽、山水人物。以花卉為題材的作品,改變了以往折枝、小朵花卉的襯托地位,多采用大朵花滿鋪的表現手法,一般不刻錦紋,而是在黃漆上直接雕刻花卉。構圖或以一朵花卉為主題,旁襯數個含苞欲放的花蕾,或幾種花卉集於一器之上。

古代雕漆的工藝如何?歷代的雕漆有哪些不同?

常見的花卉主要有梔子花、秋葵、山茶、牡丹、梅花、蘭花等。以花鳥題材為主的作品,黃漆為地,不刻錦紋,花卉襯底,上壓飛禽。這種具有時代特徵的裝飾風格,直到明初仍繼續使用。以山水人物為題材的雕漆作品,一般刻有三種不同形式的錦紋,天錦用曲折迴轉單線,類似窄長的回紋表示,水錦用波紋組成,地錦以方格或斜方格內飾多瓣形小花表示,似繁花遍地,表示天、水、地的不同空間,畫面層次清晰。這幾種錦地在南宋雕漆上已見使用,到元代更加普遍。也有以其中一種做整個圖案的錦地裝飾,在此背景下,刻畫出樹木殿閣、人物等。

古代雕漆的工藝如何?歷代的雕漆有哪些不同?

元代剔犀作品很少,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的剔犀雲紋圓盒,通體黃漆素地雕朱漆如意雲頭紋,刀口斷層處露出黑漆線,正是《髹飾錄》中所說的“紅間黑帶”做法。另安徽省博物館收藏有“張成造”剔犀雲紋盒,堆漆肥厚,刀法圓潤渾厚,與上器似出自一人之手,代表元代剔犀工藝的最高水平。明代永樂、宣德朝果園廠雕漆成就最為突出,有剔紅、剔綠、剔黃、剔黑、剔彩、剔犀等多種,以剔紅為主。由於元代張成後代等人掌管著果園廠雕漆的生產,雕工渾厚,豐腴圓熟,磨工圓滑不露刀鋒,保持著元代雕漆的基本特徵。為表現景物的主體效果,尤其是花卉題材的作品,有的花紋層次起伏達三、四層之多,盤枝錯梗,錯落有致,幾近圓雕。

古代雕漆的工藝如何?歷代的雕漆有哪些不同?

剔犀雲紋圓盒

這種紋飾起伏的表現手法,是果園廠雕漆的新發展。明中期雕漆作品的突出變化表現在漆層減薄,紋飾的層次感不強。有些作品的圖案與錦地漆層似乎厚度相當。尤其在雕刻刀法.上,雖還保留著早期雕漆藏鋒清晰、磨熟稜角的一些傳統,但也明顯表現出刀鋒快利、磨工不細、磨退不夠圓滑的特徵。如剔黑開光梅瓶,刀法既不同於明早期那種渾厚圓潤、藏鋒清晰的特點,又與嘉靖、萬曆時的那種刀法快利、鋒稜盡在的特徵有所區別,是介於兩者之間的一種過渡階段的作品。明代嘉靖、萬曆時期,雕漆成就依然突出。剔彩漆器驟然增多,一躍成為雕漆的主流產品。

古代雕漆的工藝如何?歷代的雕漆有哪些不同?

重色雕漆是這時期剔彩的主要技法,主要體現在色彩和雕工上,多采用紅、黃、綠三色漆分層平塗,剔刻出黃龍、綠水、紅花、綠葉、黃蕊等各種色漆圖案。堆色雕漆是這一時期剔彩工藝的創新技法,但僅限於表現花筋葉脈等局部紋飾。這一時期雕漆雕工的新特點是刻後不磨,稜線清楚有力。萬曆較嘉靖刀工更甚一籌,峻深陡直,紋飾纖細整齊,運刀如筆,顯示出鋒稜之美。這種特點為萬曆前後所不見,形成一種新的藝術特色,成為我國雕漆承上啟下的重要時期。明代萬曆以後的官辦漆器作坊的生產跌入低谷,蘇州、揚州雕漆則一躍成為南方的制漆中心。至明代末期,雕漆在工藝上明顯不如嘉靖、萬曆,其風格與宮廷制器有較大差別,民間藝術風格卻較濃厚。

古代雕漆的工藝如何?歷代的雕漆有哪些不同?

清代雕漆以剔紅、剔彩器最多。目前尚未見有順治、康熙、雍正年款的作品,最多的是乾隆年款,嘉慶年款的僅知有一件,其餘均無款。清初養心殿造辦處檔案中未見有雕漆的記載,雍正十餘年間,曾多次試製雕漆,但未成功。乾隆二年、四年有造辦處牙匠封岐雕刻漆器的記錄,大部分雕漆是由蘇州等地承做。清代江南一帶的雕漆業極為興盛,蘇州、揚州等地雕漆盛行,工藝水平很高,特別是蘇州成為清代雕漆的製作中心。乾隆時期的雕漆,代表了清代雕漆的最高水平。髹漆肥厚,花紋圖案多有起伏層次,人物多采用浮雕手法,具有立體效果。

古代雕漆的工藝如何?歷代的雕漆有哪些不同?

花卉則滿花不露地,刻意追求多層次表現,狀似交疊、翻卷,刀法玲瓏剔透,奇巧別緻。整體風格融匯明代早、中晚不同時期的特點,以刀工鋒稜畢露、精細纖巧為主流。此種風格一是 受明嘉靖、萬曆雕漆的影響,二是以“牙作”匠人制作雕漆,將牙雕、竹雕技法和風格帶進雕漆作品而形成。剔彩工藝也取得很高的成就。重色雕漆仍很流行,色彩和雕刻技法較明代有很大的進步。漆色仍以紅、黃、綠為主,相近色區分明顯,使之更加豐富多彩。堆色雕漆有突破性的進步,利用此技法表現主題畫面,成為這一時期的顯著特徵。

我是“迅捷”,執筆走天涯,與大家一起分享、瞭解中國的文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