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雕漆的工艺如何?历代的雕漆有哪些不同?

雕漆是在堆起的平面漆胎剔刻花纹的技法。常以木灰、金属为胎,用漆堆上,少则八九十层,多达一二百层,待漆半千时描上画稿,并施加雕刻。一般以锦纹为地,花纹隐起,精丽华美而富有庄重感。根据雕漆的颜色不同,有剔红、剔黄、剔黑、剔彩、剔犀等区别。剔红、剔黄、剔黑的做法是在器物胎骨上髹红、黄、黑漆,少则几道几十道,多则百余层,然后在漆上雕刻花纹。剔彩在工艺上较复杂,是在器物上分层漆上不同颜色的漆,每层若干道,使各色都有相当的厚度。当剔刻需要某种颜色时,便剔去在它之上的漆层,再在需要的漆层上面刻花纹,具有“

刻法深浅,随妆露色”的特点。《髹饰录》中称之为“重色雕漆”和“堆色雕漆”,杨明注释:“重色俗曰横色,堆色俗竖色。”

古代雕漆的工艺如何?历代的雕漆有哪些不同?

横色是在器物上用不同颜色的漆,分层髹饰,然后剔刻花纹,是较为常见的一种剔彩方式。因一器之上具备各种漆层的颜色,故称其为“重色”。竖色是先以单色漆髹饰,然后将图案处的漆剔除,填入所需的色漆,再雕刻花纹细部,是较为少见的一种剔彩方式。剔犀是用二种或三种色漆,在器物上有规律地逐层积累起来,至相当厚度后用刀剔刻花纹,刀口断面可以看见不同的色层,与其他雕漆效果不同。文献记载唐代已出现雕漆。明代黄成《髹饰录》说唐代雕漆:“多印板刻平锦朱色,雕法古抽可赏,复有陷地黄锦者。”其后的杨明对《髹饰录》加注补充道:“唐制如上说,而刀法快利,非后人所能及,陷地黄锦者,其锦多似细钩云,与宋元以来之剔法大异也。”

古代雕漆的工艺如何?历代的雕漆有哪些不同?

这两位髹漆名匠概括了唐代雕漆的基本特征,只是目前尚未有实物佐证。宋代雕漆,明人高濂在《燕闲清赏笺》中称:“宋人雕红漆器,以朱漆厚堆至数十层,始刻人物楼台花卉等象,刀法之工,雕镂之巧,俨若图画。”目前所见实物主要有剔犀、剔黑、剔红三个品种,均达到较成熟阶段。剔犀器主要有江苏金坛周璃墓出土的团扇柄,为“乌间朱色”的做法;四川彭山南宋虞公著夫妇合葬墓出土的圆盒形残件,为朱面剔犀器;江苏武进南宋墓出土的云纹执镜盒,褐底黑面,从刀口处可见朱、黄、黑三色漆更叠,雕云纹。剔黑器有流传到日本的醉翁亭图盘和婴戏图盒,两件作品刻法相同,风格相似。

古代雕漆的工艺如何?历代的雕漆有哪些不同?

故宫博物院收藏的一件剔红桂花纹香盒被认为是南宋时期的作品,刀法纤细工整,藏锋不露,与唐代“刀法快利”,锋棱显露的风格截然不同。元代雕漆已发展到炉火纯青的程度,并形成名家辈出的局面。张成、杨茂、张敏德即为其代表人物,他们的作品代表元代雕漆的最高水平。元代雕漆整体风格与宋代接近,《髹饰录》记载:“宋元之制,藏锋清楚,隐起圆润,纤细精巧。”装饰图案主要为花卉鸟禽、山水人物。以花卉为题材的作品,改变了以往折枝、小朵花卉的衬托地位,多采用大朵花满铺的表现手法,一般不刻锦纹,而是在黄漆上直接雕刻花卉。构图或以一朵花卉为主题,旁衬数个含苞欲放的花蕾,或几种花卉集于一器之上。

古代雕漆的工艺如何?历代的雕漆有哪些不同?

常见的花卉主要有栀子花、秋葵、山茶、牡丹、梅花、兰花等。以花鸟题材为主的作品,黄漆为地,不刻锦纹,花卉衬底,上压飞禽。这种具有时代特征的装饰风格,直到明初仍继续使用。以山水人物为题材的雕漆作品,一般刻有三种不同形式的锦纹,天锦用曲折回转单线,类似窄长的回纹表示,水锦用波纹组成,地锦以方格或斜方格内饰多瓣形小花表示,似繁花遍地,表示天、水、地的不同空间,画面层次清晰。这几种锦地在南宋雕漆上已见使用,到元代更加普遍。也有以其中一种做整个图案的锦地装饰,在此背景下,刻画出树木殿阁、人物等。

古代雕漆的工艺如何?历代的雕漆有哪些不同?

元代剔犀作品很少,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剔犀云纹圆盒,通体黄漆素地雕朱漆如意云头纹,刀口断层处露出黑漆线,正是《髹饰录》中所说的“红间黑带”做法。另安徽省博物馆收藏有“张成造”剔犀云纹盒,堆漆肥厚,刀法圆润浑厚,与上器似出自一人之手,代表元代剔犀工艺的最高水平。明代永乐、宣德朝果园厂雕漆成就最为突出,有剔红、剔绿、剔黄、剔黑、剔彩、剔犀等多种,以剔红为主。由于元代张成后代等人掌管着果园厂雕漆的生产,雕工浑厚,丰腴圆熟,磨工圆滑不露刀锋,保持着元代雕漆的基本特征。为表现景物的主体效果,尤其是花卉题材的作品,有的花纹层次起伏达三、四层之多,盘枝错梗,错落有致,几近圆雕。

古代雕漆的工艺如何?历代的雕漆有哪些不同?

剔犀云纹圆盒

这种纹饰起伏的表现手法,是果园厂雕漆的新发展。明中期雕漆作品的突出变化表现在漆层减薄,纹饰的层次感不强。有些作品的图案与锦地漆层似乎厚度相当。尤其在雕刻刀法.上,虽还保留着早期雕漆藏锋清晰、磨熟棱角的一些传统,但也明显表现出刀锋快利、磨工不细、磨退不够圆滑的特征。如剔黑开光梅瓶,刀法既不同于明早期那种浑厚圆润、藏锋清晰的特点,又与嘉靖、万历时的那种刀法快利、锋棱尽在的特征有所区别,是介于两者之间的一种过渡阶段的作品。明代嘉靖、万历时期,雕漆成就依然突出。剔彩漆器骤然增多,一跃成为雕漆的主流产品。

古代雕漆的工艺如何?历代的雕漆有哪些不同?

重色雕漆是这时期剔彩的主要技法,主要体现在色彩和雕工上,多采用红、黄、绿三色漆分层平涂,剔刻出黄龙、绿水、红花、绿叶、黄蕊等各种色漆图案。堆色雕漆是这一时期剔彩工艺的创新技法,但仅限于表现花筋叶脉等局部纹饰。这一时期雕漆雕工的新特点是刻后不磨,棱线清楚有力。万历较嘉靖刀工更甚一筹,峻深陡直,纹饰纤细整齐,运刀如笔,显示出锋棱之美。这种特点为万历前后所不见,形成一种新的艺术特色,成为我国雕漆承上启下的重要时期。明代万历以后的官办漆器作坊的生产跌入低谷,苏州、扬州雕漆则一跃成为南方的制漆中心。至明代末期,雕漆在工艺上明显不如嘉靖、万历,其风格与宫廷制器有较大差别,民间艺术风格却较浓厚。

古代雕漆的工艺如何?历代的雕漆有哪些不同?

清代雕漆以剔红、剔彩器最多。目前尚未见有顺治、康熙、雍正年款的作品,最多的是乾隆年款,嘉庆年款的仅知有一件,其余均无款。清初养心殿造办处档案中未见有雕漆的记载,雍正十余年间,曾多次试制雕漆,但未成功。乾隆二年、四年有造办处牙匠封岐雕刻漆器的记录,大部分雕漆是由苏州等地承做。清代江南一带的雕漆业极为兴盛,苏州、扬州等地雕漆盛行,工艺水平很高,特别是苏州成为清代雕漆的制作中心。乾隆时期的雕漆,代表了清代雕漆的最高水平。髹漆肥厚,花纹图案多有起伏层次,人物多采用浮雕手法,具有立体效果。

古代雕漆的工艺如何?历代的雕漆有哪些不同?

花卉则满花不露地,刻意追求多层次表现,状似交叠、翻卷,刀法玲珑剔透,奇巧别致。整体风格融汇明代早、中晚不同时期的特点,以刀工锋棱毕露、精细纤巧为主流。此种风格一是 受明嘉靖、万历雕漆的影响,二是以“牙作”匠人制作雕漆,将牙雕、竹雕技法和风格带进雕漆作品而形成。剔彩工艺也取得很高的成就。重色雕漆仍很流行,色彩和雕刻技法较明代有很大的进步。漆色仍以红、黄、绿为主,相近色区分明显,使之更加丰富多彩。堆色雕漆有突破性的进步,利用此技法表现主题画面,成为这一时期的显著特征。

我是“迅捷”,执笔走天涯,与大家一起分享、了解中国的文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