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論文順利發表,在寫作中需要注意這四個問題!


要想論文順利發表,在寫作中需要注意這四個問題!

SCI、SSCI、核心、普刊發表請加WX:zbb5431

我們都很清楚,對於每一篇論文而言,都是需要我們一個字一個字地去寫,去把它完成。但是寫和寫之間可能真的存在很大的不同。在我看來,如果能在落筆成文的整個進程之中一直注意到這樣四個問題的,論文的質量會有很大提升。而論文質量的提升就意味著——

在修改論文的時候,工作量不至於大得驚人,讓我們懷疑人生。

在論文進入審稿流程之後,可以輕鬆過五關斬六將,早日發表。

在選擇投稿目標期刊時,可以選以前不太敢選的期刊去碰運氣。

在得到用稿通知的時候,不必去思考版面費的壓力和生活的尊嚴該如何平衡.

鑑於提升論文質量如此之重要,讓我們一起來看看這四個問題吧。讓我們開始。


1 不斷追問自己,自己論文的學術增量在哪裡?

我們往往會說,天下文章一大抄,對於社科類專業的學術論文而言,恐怕這種“抄”的跡象會非常明顯。但是我要提醒大家,如果把這種“抄”僅僅簡單理解為複製粘貼或者好一點,是轉述的話,那這篇論文的價值基本也就消失了,這也是為什麼有些學者很極端地說今天我們每年生產的論文絕大多數都是垃圾的重要原因。

這種缺乏“學術增量”的論文一般會面臨兩種可能性,一個壞一點的可能性是它根本就無法發表,論文查重關都不過去,直接判定為剽竊抄襲;一個好一點的可能性是這篇論文歷盡周折終於被髮表了,然後它就像跌進大海里的一滴水,或者像湧入上海地鐵10號線南京東路站人群中的上班族,以及北京“三環停車場”上的一輛夏利,立刻就消失在其中,再也看不到蹤影。

是的,這樣的論文不會給讀者留下任何印象。事實上,讀者根本找不到它,並且也不需要它。我覺得我們沒必要去寫這樣的論文,以免未來的你去鄙視現在的你。

起碼在寫作的立意上,我們一定要去尋找這篇論文的學術增量,並且確保我們寫作的每一篇論文都有這麼一個學術增量的存在。

關於學術增量,我想給大家提供三個方面的參考。

第一個是貢獻了新資料或新數據。比如,我們在論文中使用了新的資料,這個資料其他人都沒有使用過,起碼在你研究的領域之內還沒有人使用過;再有就是運用了新的數據,是官方最新發布的權威數據,是某個公信力非常高的民意調查機構發佈的最新統計數據,或者乾脆就是你和你的研究團隊通過田野調查、實證研究得到的第一手資料和數據。像這樣的內容,我們就可以把它視為學術增量,這是我們的論文和別人論文比較而言的閃光之處,這是第一個方面。

第二個是貢獻了新知識和新理論。我們這篇論文對於學界這個領域已有的研究而言,到底提供了一個怎樣的新知識?提供了怎樣一個新的理論增長點,或者一個新的範式,一個討論問題的新框架?擁有這種學術增量的難度可能會比較大,但也不是完全沒有機會。如果你關注的是一個交叉學科的研究領域,或者是一個方興未艾的新的議題,相關研究成果正處於整體高漲的趨勢之中,那麼我們貢獻新知識和新理論的可能性就比較高。而且一旦在這個方面有所突破,這篇文章就可能擁有非常好的引用率和轉載機會,如果再接再厲持續跟進深入發掘,可能一篇權威期刊論文就被你發表出來了。

第三個是貢獻了新方法。我認為論文的形式和它的內容同樣重要,其實論文的研究方法和它所研究的內容也同樣重要。我們這篇論文從選題到內容來看可能沒有什麼新意,但如果我們是採用了一個新的方法來展開研究的話,那這本身就是學術增量。

對此我有一個印象深刻的經歷。我在博士一年級的時候,當時是讀了一篇發表在《政治學研究》上的文章,是一篇綜述性質的文章,題目是《村民自治研究文獻的統計分析——以1989—2006年CNKI篇名含“村民自治”的文獻為分析對象》,發表在2008年第1期上。

我有點奇怪,因為一般來講,綜述類的文章在權威期刊發表的可能性是非常小的,這篇論文一定會有什麼獨特的地方。閱讀之後我發現,這篇論文是採用了統計學的方法和手段去做文獻的樣本分析,然後有大量的柱狀圖餅狀圖這類可視化的內容,之後又對這種定量的描述性研究進行定性分析,形成規範結論。我當時看到這篇論文的時候就覺得腦洞大開,一個論文寫作的靈感也應運而生——我套用這篇論文的研究方法去分析我關注的這個研究領域,也寫出來了一篇文獻綜述。這篇論文投稿之後很快就被髮表了,那是我讀博期間發表的第一篇CSSCI論文。

現在想來,這篇論文之所以能被髮表,可能是讓編輯看到了原來文獻綜述還可以這樣做,也就是這篇論文貢獻了一個新的方法。希望我的這個經歷會對大家有所啟發。


2 反覆告誡自己,“抄襲剽竊”的事情絕對不要去碰

其實論文寫作是要有“底線思維”的,始終銘記“傷不起的底線”在哪裡,永遠別想投機取巧,存在僥倖心理,這一點非常重要。否則一旦觸底,後果不堪設想,基本身敗名裂,直接被學術江湖開除了。關於這個問題我提三個建議:

首先,一定要杜絕低水平抄襲。別人寫一句,你抄一句,別人論文中的資料你拿來就用,別人調查問卷形成的數據你直接複製粘貼在自己的論文裡,這樣實在太low了,屬於抄襲的最低層次,幼兒園大班水平,最容易翻船。

其次,剽竊觀點一定記得要轉述。剽竊觀點其實已經高明很多了,通過轉述別人的觀點來形成一個看似自己的觀點,看起來很不一樣,但實質都是一樣的,這算是抄襲的中間層次,初中畢業水平——起碼比直接抄襲文字、資料和數據要含蓄得多,也有點技術含量和學術味道在。但是一定注意把握分寸和尺度。我覺得轉述一個人的一兩個觀點叫做借鑑,註明出處,問題不大,但如果轉述一個人的20多個觀點,就算註明出處了,那也變成赤裸裸的剽竊了。

第三,抄襲別人的研究方法和分析框架。在我看來,這該是最高層次的抄襲,已經幻化成蝶,大學畢業了。有句話說得很好,叫“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們借用其他學科的研究方法來研究自己學科和專業領域之內的問題,或者借用別人論文的分析框架來搭建你論文選題的研究框架,這都是借鑑,是兼容幷蓄,是高端大氣上檔次的事情,大家應該多在這個層次上想問題、做研究、寫論文。


3 給自己一個忠告:好的文章一定是改出來的

千萬別認為論文寫出來了就一勞永逸了,事實上,沒有一個千錘百煉的過程,我們真的無法抵達那個令人嚮往的彼岸。修改論文可以遵循三個原則:

首先是讓自己滿意的原則。如果我們寫出來的這篇論文自己都覺得看不下去,沒法看,自己都想吐,那我覺得這篇論文就沒有必要再去投稿噁心編輯去了,對不對?至少我們得先過了自己這一關,自己覺得還不錯,比較滿意了,才有底氣去投稿。越是往高逼格期刊投稿,就越得讓自己滿意才行。

第二是擱置一週的原則。什麼意思呢?就是說,當我們完成一篇論文的寫作,敲完最後一個句號,那種內心油然而生的成就感和喜悅感,相信大家都體會過吧?我也是這樣啊,寫完一篇論文真的特別興奮,一塊硬骨頭終於被我啃下來了,能不高興嗎?於是喝點啤酒擼個串,這些都正常。但是一定要注意,除非萬不得已,儘量不要就這樣趁熱打鐵把論文投稿出去。我建議大家等待一週,在這一週的時間裡我們不去看這篇論文,不去想這篇論文,甚至不去查閱和這篇論文相關的任何資料,完全放空自己,乾點別的事情,忘記這篇論文。然後,一週之後回來把這篇論文拿出來,就像是在看別人論文那樣從頭到尾,一個字一個字地再去審讀這篇論文——相信到那個時候你就會感到非常吃驚,因為你能找到非常多的問題。一週之前曾經感動你的,讓你引以為傲的那句話,現在它非但沒有感動你,還讓你覺得不可思議,簡直醜態百出。我相信經過這樣一個擱置後的重新閱讀和修改,論文的質量一般都會有一個質的飛躍。這回修改完畢了再去投稿,命中率也會增加很多。

第三個是不修改不重投的原則。

什麼意思呢?就是我們的論文投稿出去了,然後等了兩個月三個月四個月石沉大海了,沒有被錄用。那麼在再次投稿之前,一定記得要對論文進行修改,經過這兩個月三個月四個月,你一定又有很多新的發現和思考,根據這些新的發現和思考去繼續修改完善論文。然後別忘記做一個文獻查新的工作,就是說,在等待論文審理結果出來的這兩個月三個月四個月的時間裡面,學界又出現了哪些高相關性的研究成果?這些成果的最新觀點是什麼?可以用這些研究成果對自己論文的參考文獻進行更新和迭代。我們這樣做的好處就是始終保持這篇論文一直處在讓你最為滿意的那個點了,也站在學界研究的最新進展之上。

其實大家可以考慮一下,當我們這樣踏踏實實、實實在在地去修改文章,當我們每次投稿的時候都能問心無愧、非常滿意,那麼這篇論文的發表也就只是一個時間問題了,它一定會被髮表在一個高大上的期刊上的,對不對,因為它已經配得上這樣的期刊了。


4 形式與內容同樣重要,甚至形式比內容更重要

前段時間楊瀾有篇文章在網上流傳得很廣,裡面有個金句是:“沒人有義務透過你邋遢的外表去發現你優秀的內在。”大概這麼個意思。然後我們也經常聽過什麼“人是視覺動物”“顏值真的很重要”這類公眾話題。其實把這些觀點放在我們的論文寫作問題中,也同樣適用——

期刊編輯沒有義務透過你論文邋遢的外表去發現它優秀的內在

期刊編輯是視覺動物,論文的“顏值”真的很重要

(小編注:看到這裡,我想起昨天一位讀者給我們的留言。小編在一篇文章評論中說,很多編輯部其實人手非常少,一般三五人,每天要面對海量投稿,很多核心期刊的年投稿量已經過萬,有些期刊郵箱往往因為投稿太多被“擠爆了”,所以很多期刊編輯在接聽讀者電話時,可能語氣並不是讓人十分舒服。我們“將心比心”的考慮下,在投稿時爭取把自己的文章按照目標期刊的格式儘量修改完善,在形式上能達到期刊的要求,讓編輯看著“順眼”一些。這位讀者的評論認為,作者們很多都是教師,平時教學工作很忙很辛苦,還要加班加點熬夜做研究寫論文,而論文的格式規範等等屬於編輯們的工作,作者只需要關注內容就行了。

在這裡,用這段文字給這位讀者一個回應吧。

所以希望大家能夠重視論文的形式,用完美的形式來展現論文的內容。關於形式的問題,一個是要符合學術論文格式的規範,一個是要消滅錯別字、語句不通順、標點符號使用不當這類低級錯誤。以我的個人經驗,論文的形式和內容同樣重要,甚至形式比內容還重要。如果一篇論文在它18個字的標題之中就出現了一個錯別字,試想你還有心情繼續去閱讀它的內容嗎?從這個意義上講,這種形式上的低級錯誤真的會成為我們論文投稿的滑鐵盧。希望這個問題能夠引起大家的重視。

退一步講,在論文的內容上,有的時候我們可能真的是寫作能力不強,理論深度不夠,學養水平不高,但至少我們能夠做到形式完美。內容不夠完美的原因是能力問題,而形式不夠完美的原因就是態度問題了。可以讓編輯懷疑我們能力不強,但總不至於讓編輯認為我們連寫作論文的態度也不端正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