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奶不給錢我就不刷碗!”你還在給娃濫用物質獎勵嗎

前天晚上,兒子從奶奶家回來後,非常開心地跑到我面前,小心翼翼從口袋裡掏出10塊錢,“媽媽,這是我掙的第一筆工資!你幫我保管吧。”

“呀,從哪掙的工資啊?”

“我幫奶奶刷碗了,這是一個星期的工資,奶奶獎勵我的!”

我瞬間整個人都不好了。

這一幕讓我想起上週一位家長求助,說最近孩子學習不主動還討價還價,讓我和孩子聊聊。和家長溝通後得知事情經過:期末考試後這位家長看孩子考得不錯,就獎勵了孩子一雙最新款的跑鞋,但沒想到這一獎勵,還獎勵出事來了。現在只要她給孩子提學習方面的要求,孩子就先要獎勵,新手機、新平板,這可讓家長犯難了:沒有獎勵,孩子就不學習了,怎麼辦?

這就是物質獎勵的最大壞處:當孩子取得好成績的目標,成了一雙最新款的跑鞋、一部新手機、一臺新平板,而一旦家長不滿足孩子的物質慾望,問題就來了——孩子就失去了學習的動力,這種獎勵方式是恰當的嗎?


“奶奶不給錢我就不刷碗!”你還在給娃濫用物質獎勵嗎

一、錯誤的獎勵方式和可能帶來的危害:

只要你不打擾媽媽上班,晚上就可以多看半小時電影。

如果你考試能得滿分,週末就可以不做家庭作業。

你竟然得了第一名,這下媽媽可有面子了!真是個爭氣的好孩子!

哥哥幫媽媽做家務了,所以今天哥哥決定看什麼電視。

……

這些常見的誇獎或獎勵方式場景是我們再熟悉不過的,但你知道你這樣做的方式,會給孩子帶來什麼樣的後果?

  • 1、使孩子失去對事物原本的興趣和愛好,做一切事情都變得“有利可圖”。
  • 2、孩子做任何事情的目的會逐漸變成為了獲得之後家長的某種獎勵,而不是出於自身的自覺性,嚴重破壞孩子的內驅力。
  • 3、孩子會走進被獎勵的誤區:我考好了就是好孩子,爸爸媽媽就愛我,就會得到特權或者獎勵,讓孩子功利心太重,目的性太強。

獎勵和懲罰本質上是一回事,都是通過一些條件來進行規範約束, 如果孩子適應了在獎懲制度下去完成某項事情、實現某種目標,那麼以後他在做事情的時候,就會無限趨向於得到獎勵或避免懲罰。

很多父母肯定會說:做事情就是要有獎懲的啊,你看我堅持全勤不遲到,不就是為了拿全勤獎?

是的,很多時候作為成人的我們面對生活,確實需要外界的激勵與約束,促使我們去遵守制度完成工作。但是,對於現在不需要直面生存問題的孩子,讓他們找到自己的興趣,對學習和生活抱有充足的內驅力,走向自主並熱愛學習的道路,不是更好麼?

“奶奶不給錢我就不刷碗!”你還在給娃濫用物質獎勵嗎


二、如何正確對待孩子的行為(好的或者壞的)?

1、避免物質獎勵,而是客觀評價記錄孩子的行為。

之前接觸過一個概念“表徵系統”,就是用一種符號來記錄過程,且不帶褒貶,可以用於記錄兒童行為過程的一種方法,不涉及獎勵和懲罰。

就比如你堅持跑步和健身,根本不需要什麼額外的獎勵,因為你的健康體質和完美身形,就是給你的最好的獎勵了。

“奶奶不給錢我就不刷碗!”你還在給娃濫用物質獎勵嗎

實際操作起來很簡單:不管是父母面對孩子的好的還是壞的表現,語言上不說獎勵,不說批判,不評論只說事實:你今天跑了500米、你這次考試實現了自己的目標、你堅持讀完了一本書、你做到了九點之前上床睡覺、你今天沒有挑食等等。

你沒有完成這個月的學習打卡、你今天沒有好好吃飯、你今天和小朋友打架了、你今天說了髒話等等。

家長只是做孩子行為的客觀記錄者,讓孩子慢慢明白:你認真閱讀了得到知識的是你,你沒有認真刷牙最後就要接受齲齒的現實,他所有行為最後受影響的多半是他自己。

前文提到我兒子刷碗的事例,我是這麼給兒子解釋的:你把碗清洗乾淨,我們下次吃飯就有乾淨的話可以用,而且你刷碗,那媽媽就可以騰出時間去做別的家務,有更多的時間陪你玩,這本身就是你洗碗得到的成果了,所以不需要再得到額外的獎勵。

“奶奶不給錢我就不刷碗!”你還在給娃濫用物質獎勵嗎

2、引導孩子淡化家庭環境外的獎勵機制。

家庭裡我們可以不用獎勵和懲罰,但是在家庭外比如學校和課外班,都會有打卡獎勵、考勤獎勵,這是我們不可控的,我們能做的,就是引導孩子淡化這些獎勵帶給孩子的“目的性”的干擾。

比如我兒子畫畫的美術課,每節課都會給每個孩子星星,我兒子一開始總問老師:為什麼每個小朋友都會收到漂亮的星星?任課老師就做得非常好,每次都回答:星星代表你來上課了啊,你如果忘記自己上了幾節課,你數星星就想起來了。

一開始兒子特別喜歡星星,每次拿到星星就會特別開心,後來時間長了,就很淡然,星星只是上課的記錄而已。你得到星星不是因為你來上課對你的獎勵,只是你來上課的記錄。

去年我們參加了一個全國性的閱讀比賽,兒子拿了一等獎,他的好朋友是二等獎,回家的高鐵上,兒子對我說:媽媽,我覺得浩宇也應該是一等獎,因為我最喜歡聽他講故事了,他是全國講故事最好的朋友,我就沒有他講的好。

我當時聽了心裡特別欣慰,雖然幼兒園很多教學活動裡都在用獎懲機制,但是兒子並沒有被“帶偏”。

孩子不會一直在幼兒園,也不會一直上小學,他會工作、會面對人生的很多考試,而所有他能做好的事情,我希望都是因為熱愛興趣。


“奶奶不給錢我就不刷碗!”你還在給娃濫用物質獎勵嗎

3、面對孩子的任何表現,讓孩子先自己評價自己。

不管孩子取得進步,還是表現差強人意,父母先不要表態,給孩子自己評判自己的機會,因為父母一旦先開口,孩子很可能就會跟著大人的方向做出並非本意的結論。

孩子如果覺得自己的表現還不錯,那你告訴他:我也覺得你表現的不錯。因為他要做自己情感的主人,真正的內心強大不是以外人的觀點來改變自己。

如果孩子覺得自己的表現不好,那就和他討論:你覺得下次怎麼做可以讓自己滿意。讓他意識到只有自己的怒力才能帶來自己的改變,學習和生活都是他自己的事情。

好習慣、意志力、自控力是我們應該帶給孩子的最好獎勵。

“奶奶不給錢我就不刷碗!”你還在給娃濫用物質獎勵嗎

三、如果孩子已經習慣了物質獎勵,怎麼辦?

不用著急,那就從現在開始糾正,”種一棵樹最好的時機是十年前,其次就是現在”。

前面提到,我不太贊成婆婆就洗碗方面給孩子制定的獎勵方式,所以我和孩子爸爸溝通,表達了我的觀點:不能讓獎勵成為孩子做家務、學習生活的動力,麻煩他出面和婆婆溝通,停止這種獎勵方式。

作為兒媳婦我覺得最幸運的是,我婆婆一直都非常尊重我的想法而且願意學習,特別是在育兒方面。婆婆決定慢慢取消掉兒子的獎勵,但情況一開始好像沒有那麼順利。

婆婆告訴我,自從取消了獎勵,小夥子洗碗的熱情降低了不少,甚至很多時候都找藉口不幫洗碗,因為奶奶的獎勵,已經代替了他想幫助奶奶承擔家務的想法,而現在沒有了現金獎勵,他就失去了刷碗的內在動力。

上週末小夥子在家的時候,說想吃戚風蛋糕了,我想了想說:媽媽今天任務比較多,要拖地、洗碗,還有兩個會議和200多份試卷要批改,可能要等到下週了。

兒子想了想:那我請爸爸拖地,我洗碗,我幫媽媽整理試卷,媽媽就不會那麼忙了。

但我還是堅持表達了我的觀點:即使他幫了我,我仍然不一定能有時間做蛋糕,因為我不確定會議的時間。

沒想到兒子爽快的說:沒有關係媽媽,戚風蛋糕等你有空了再做,我還是幫你刷碗吧,因為我看你實在是太忙了。

最後結局很舒適:我按時完成了工作,做了蛋糕,還有充足的時間陪兒子下了象棋做了手工。


“奶奶不給錢我就不刷碗!”你還在給娃濫用物質獎勵嗎


寫在最後:

本文的目的,不是完全否定物質獎勵對於孩子的用處,短期的利用可以,但切忌把這種獎勵方式當做刺激孩子進步的唯一動力,如果孩子做事的動機已經完全和某種物質鼓勵掛鉤,那必須叫停這種獎勵方式。

家長最應該做的,是幫助孩子把自己的行為和自然結果聯繫起來,幫孩子更好地理解行為背後的原因,通過體會改變行為本身得到的好處,從而提高孩子自身的內驅力,形成好的行為習慣,不再需要外部獎勵。

讓孩子明白:好行為本身就是孩子自己給自己的獎勵。


“奶奶不給錢我就不刷碗!”你還在給娃濫用物質獎勵嗎


我是彩虹老師,是老師也是媽媽,歡迎關注,共同成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